生命只在于堅持(隨筆)

2021-01-09 奎先達坂西

李家文:生命只在于堅持——荒院自語第六章

過去的一年,我們無數次凝視著深淵,同時也被深淵所凝視著。

不論經歷過的是美麗的記憶,還是惡夢般的回想,2021年都如期而至。時間的長河從來都是平靜自然,波瀾不驚的,驚慌失措的永遠是岸上的人們自己。

其實,在生命的歷程中往往最為珍貴的只是一份持之以恆的執著與堅持。

這就讓我又一次想起了張君。

張君是我在成人自學考試輔導站結識的同學。他一直對我拖著殘破的身體,獨守荒院之中還能堅持自學而十分敬佩,但我在與他相處中卻時時感覺到有一種濃烈的憂鬱始終籠罩在他身上。

後來從別的同學口中得知,張君從小失去母親,被寄養在偏僻的農村。長大後因其父把唯一的頂替進城工作的機會給了他而致使他與繼母的矛盾鬧到不可調和的程度,他只好搬到廠區的休息室裡去住。可他的繼母還是不肯放過他,隔三差五地帶著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打上門來,讓張君無法工作和學習。終於有一天在街尾的一間小旅館裡,張君服下了過量的安眠藥。

也許,很多人都是在自認為到了走投無路的末途極地才走上絕路的。可他們不知道,只要咬牙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一切就都可以過去。正如美國作家福克納所說的「人活著是痛苦的,但生命對於苦難的忍受是無比堅韌的」!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了。

坐在荒院中的電腦桌前,我心裡就在想:只要我還可以思考,還可以寫作,還可以用一顆正常的心去愛我的兒子,愛這個國家,愛這個社會,哪怕我搖頭晃腦,身患殘疾,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要活著就好,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

2021年1月6日16點

作者李家文(木子狼孩兒),安徽淮南人,淮南市作家協會會員,在各級報刊、網絡平臺發表文學作品千餘篇。

編輯:李勳修《青煙威文學創作苑》

相關焦點

  •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說生命在於運動?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村一位老中醫四十五歲時突發口腔潰瘍,經過多方尋醫問藥都未能徹底治癒,他心情非常糟糕,因此也經常莫名發脾氣,生命幾度垂危,在別人看來最多兩年之內生命即將終結,但是他硬生生憑藉自己多年積累的治病經驗,通過中醫療法和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及經常登山運動,生命卻奇蹟般地讓他安全度過了一年又一年,二十多年過去了身體卻奇蹟般地恢復了正常,因此他曾幾度對別人說「生命在於運動,
  • 生命的價值在於燃燒,生活的意義在於奮鬥(哲思好文)
    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這是一個人生的終極之問。其實,只要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存在,每一種生活也都是有意義的體驗。特別是人的生命,由於智力的支持、反思的習慣和自我更新、自我成長的能力,一旦經過切實的努力,人人都會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人的生命的價值在於燃燒,在於盡情的無拘無束的徹頭徹尾的燃燒;而生活的意義則在於奮鬥,在於有目的的興致勃勃的全力以赴的奮鬥。
  • 生命在於運動,做最好的自己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很多人不了解運動對生命的重要性,能打車就不走路,能癱著就不跑步。一味貪圖眼前安逸,結果就是自己的生活比別人的越差越遠。因為運動和不運動的人,過的其實是兩種人生。運動能夠強身健體,這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
  • 生命在於運動,生命更在於科學的運動!千萬別讓盲目毀了自己
    生命在於運動,生命更在於科學的運動!有許多人只知道跑步光輝的一面,但是卻不知道有很多人卻因為不科學的跑步而吃盡了苦頭!我們確實提倡生命在於運動,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都去跑步了,但是很多人沒跑幾個月就把身體搞的遍體鱗傷,不是韌帶拉傷,就是肌肉撕裂,不是膝蓋受損就是腳踝扭傷!我覺得生命是在於運動,但是生命更在於科學的運動!
  • 隨波逐流還是堅持自我,選擇在於你自己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做素食主義者——今天我們都知道素食是完全可以的,很多人都這麼做——問題的關鍵在於一時的潮流。我們可以想像,也許塞涅卡受也穿過在當時流行過的外形古怪的靴子,甚至向別人宣揚這種靴子穿起來多麼舒適,但沒多久又默默地換回原來的靴子。普通人很容易追隨潮流。其它大多數人做什麼,甚至周圍的一小部分人都做什麼,會給我們很深的影響。
  •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永遠熱愛自己,永遠熱愛生活。我們終將老去,何不勇敢一點去生活。我的勇敢,就是我的文字。老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思想。它不像其他宗教哲學那樣有異議,有異議或者對立就會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從而產生抗爭。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歷史因為宗教信仰不同產生的戰爭此起彼伏。宗教的產生在於為命運做解釋,也在試圖破局。
  • 做一個強者活著,生命的價值在於使用生命
    人與其影響幹涉別人,不如活好自己,好的心態不在於外界,而在於內心是否灑脫。近日在沙河市秦王湖中打撈起一名女屍,當地派出所通知家人時,家人一頭霧水,不但家人就連街坊鄰居也覺著她沒有自殺的原因。此女張某四十二歲,在銀行上班,丈夫是一名信用社主任,家裡過得順風順水,兒女雙全,事業有成,是什麼原因讓她走向自殺。
  • 「感悟生活」生命的抒情詩——品讀《沈從文談藝術》
    這一本《沈從文談藝術》的隨筆集也是因緣湊巧,在第一次造訪「西部書城」買到的,與先生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一本隨筆集,有演講稿,有書信稿,有序言稿,還有的是生前未完成的遺作。今天,再拿起這些文字,怎不令人感慨,那一段被塵封的歲月,洗盡鉛華,又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大概是是生命獨有的溫情與力量,破土而出,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 菲菲學校,菲樣時光|生命在於不斷地探索
    前言:我們堅持努力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只是想給拼命的自己一個交代。另外,不被別人看好,又如何,現實生活的確很殘酷,可那又怎樣?你可曾問過內心深處——現在的你是你想要的模樣嗎?我們每做一個決定,都與未來息息相關,你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選擇堅持。你想碌碌無為?還是奮力一搏?這取決於你自己,取決於你想獲得成長的想法有多強烈。
  • 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
    今之隨筆,雖然不拘長短,卻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學問、才情;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念妙筆寫來,或闡主張抒情感,或笞時弊斥奸佞,或犀利諷刺,或溫婉囑告。正因如此,隨筆成為眾人喜愛的一種文體,無論報紙雜誌還是網絡新媒體,多有刊登,讀來既方便快捷,又怡情獲益。究其淵源,它們都來自漢魏以降的筆記體。
  • 生命在於運動的正確含義
    本文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結合我國古代唯物哲學的元氣學說和自身多年來氣功實踐的體驗,對「生命在於運動」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闡發。「運動」這個名詞的結構本身,就頗含深意,值得深思。就是說由運而動,有運才能動。這時大腦結構和肢體組織的質的形依然存在,只是喪失了運於其中的能和神,就使大腦和組織都成為死物,而人的生命也就終結了。由此可以說生命在於運動。就微觀層次來說,物理學界通過長期研究早已發現,各種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重性。根據現代量子物理學的原理,則只有運動的粒子才具有波的特性。可見微觀粒子一旦靜止不動,波也就消失了。
  • 生命在於運動,但什麼才叫生命呢?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句流傳很廣的話。什麼是運動,現在大家比較清楚了,運動意味著變化。整個宇宙一直在運動,一直在變化,這是運動的含義。 那什麼是生命呢?可能大部分人認為,動植物、微生物才叫做生命。這樣的認知,有很大局限,並不徹底。生命在於運動,反過來說,能運動的必然有生命,沒有生命,怎麼運動呢?在這個層次上,你會發現,一切都是生命,沒有什麼不是的。
  • 生命的美好,在於懂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生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們從來到人間的那天,註定了苦樂酸甜都會品嘗。我們要享受生活中的苦痛磨難。許多時候,我們把苦痛當成生活的調劑品。
  • 生命,在於勤勞地懶
    媽媽們,請你勤勞地犯一回懶,力所能及的活兒讓孩子自己幹。爸爸們,請你勤勞地犯一回懶,關愛自己的健康才能立地頂天。孩子們,請你勤勞地犯一回懶,誰說你不可以輸在起跑線?記住:生命,在於勤勞地懶。
  • 生命的意義……(隨筆)
    雖然老天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給我們烙上了「貧苦」或者是「富貴」的烙印,但是,不論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烙上了「貧苦」烙印的貧苦的人,還是那些從落地就已經打上了「富貴」標籤的人,有一樣東西都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生命只有一次」!對於生命而言,最高的敬畏,莫過於活著!
  • 《吳潔隨筆》感悟生命
    什麼是生命?我所認為的生命是生而存活。萬物在生而存活時都要經歷成長,而成長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這份痛苦我們也在經歷著。正如毛毛蟲破繭成蝶一般,這就便是一種成長,只有努力過才能看到最美的自己。有次在刷微博時看到有個微博寫著,人生有三次成長。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幸賴豐家人及《豐子愷集》主編鐘桂松先生的大力支持,這本《緣緣堂隨筆》(足本)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緣緣堂隨筆》(足本),是迄今為止市面上最全、最純粹的《緣緣堂隨筆》集,收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續筆》,另附錄《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還我緣緣堂》《辭緣緣堂》,共計108篇散文,並16幅精美插圖,向讀者完整呈現豐子愷散文的獨特藝術魅力。
  • 生命在於運動 ー 丸龜工場 於年盛
    生命在於運動大家好,我叫於年盛,是丸龜工廠的一名實習生。
  • (人生感悟隨筆)
    (人生感悟隨筆)胡順安過客,顧名思義就是匆匆而過的人。這是一個冷酷的字眼兒。早期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我沒有在乎,更沒有多想和做些研究。後來的幾次經歷,讓我對這個詞有了慘痛感。我開始駐足,對這個讓人非常遺恨的詞進行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