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努利
(Daniel Bernouli,1700~1782)
伯努利,瑞士物理學家、數學家、醫學家。他是伯努利這個數學家族(4代10人)中最傑出的代表,16歲時就在巴塞爾大學攻讀哲學與邏輯,後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7~20歲又學習醫學,於1721年獲醫學碩士學位,成為外科名醫並擔任過解剖學教授。但在父兄薰陶下最後仍轉到數理科學。伯努利成功的領域很廣,除流體動力學這一主要領域外,還有天文測量、引力、行星的不規則軌道、磁學、海洋、潮汐等。
實例篇——伯努利原理
丹尼爾·伯努利在1726年首先提出:「在水流或氣流裡,如果速度小,壓強就大;如果速度大,壓強就小」。我們稱之為「伯努利原理」。我們拿著兩張紙,往兩張紙中間吹氣,會發現紙不但不會向外飄去,反而會被一種力擠壓在了一起。因為兩張紙中間的空氣被我們吹得流動的速度快,壓力就小,而兩張紙外面的空氣沒有流動,壓力就大,所以外面力量大的空氣就把兩張紙「壓」在了一起。這就是「伯努利原理」的簡單示範。
1 列車(地鐵)站臺的安全線
在列車(地鐵)站臺上都劃有黃色安全線。這是因為列車高速駛來時,靠近列車車廂的空氣被帶動而快速運動起來,壓強就減小,站臺上的旅客若離列車過近,旅客身體前後會出現明顯的壓強差,身體後面較大的壓力將把旅客推向列車而受到傷害。
所以,在火車(或者是大貨車、大巴士)飛速而來時,你絕對不可以站在離路軌(道路)很近的地方,因為疾駛而過的火車(汽車)對站在它旁邊的人有一股很大的吸引力。有人測定過,在火車以每小時50公裡的速度前進時,竟有8公斤左右的力從身後把人推向火車。
看懂「伯努利」原理後,等地鐵再也不敢跨過那條黃線了吧。
2 船吸現象
1912年秋天,「奧林匹克」號輪船正在大海上航行,在距離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大遠洋輪的100米處,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鐵甲巡洋艦「豪克」號正在向前疾駛,兩艘船似乎在比賽,彼此靠得比較近,平行著駛向前方。忽然,正在疾駛中的「豪克」號好像被大船吸引似地,一點也不服從舵手的操縱,竟一頭向「奧林匹克」號撞去。最後,「豪克」號的船頭撞在「奧林匹克」號的船舷上,撞出個大洞,釀成一件重大海難事故。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次意外的船禍?在當時,誰也說不上來,據說海事法庭在處理這件奇案時,也只得糊裡糊塗地判處「豪克」號船長操作不當呢!
後來,人們才算明白了,這次海面上的飛來橫禍,是「伯努利原理」現象。我們知道,根據流體力學的「伯努利原理」,流體的壓強與它的流速有關,流速越大,壓強越小;反之亦然。用這個原理來審視這次事故,就不難找出事故的原因了。
原來,當兩艘船平行著向前航行時,在兩艘船中間的水比外側的水流得快,中間水對兩船內側的壓強,也就比外側對兩船外側的壓強要小。於是,在外側水的壓力作用下,兩船漸漸靠近,最後相撞。又由於「豪克」號較小,在同樣大小壓力的作用下,它向兩船中間靠攏時速度要快的多。因此,造成了「豪克」號撞擊「奧林匹克」號的事故。現在航海上把這種現象稱為「船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