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評估HIV?人體內的「哈勃望遠鏡」第一次使全身愛滋病病毒量載...

2020-12-05 騰訊網

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

愛滋病曾是人們印象中無藥可治的頑疾,歷經30餘年「鬥爭」,不斷湧現的創新技術、藥物讓愛滋病治療正迎來歷史性轉機。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抗逆轉錄病毒療法(使用三種以上的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又稱雞尾酒療法)是目前應對愛滋病的最有效治療方法,然而病毒大多「藏匿」於常規取樣無法到達的組織,故目前仍無法對接受「雞尾酒」治療的患者進行全身愛滋病毒載量精準檢測。

利用聯影全身PET-CT「探索者」(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聯合研製了新型示蹤劑,對患者進行全身免疫顯像,搜尋深藏人體全身「隱秘角落」的愛滋病毒,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全身愛滋病毒載量分布情況。這項研究可確定愛滋病毒感染部位並評估病毒載量,對臨床科研應用具有極大潛力。

【人體內的「哈勃望遠鏡」】

PET作為當代最先進的無創影像診斷技術,能提供功能和代謝等分子信息,CT能夠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PET-CT就是將PET與CT完美融為一體,兼具兩種設備的成像優勢,能夠為腫瘤、腦和心臟等領域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做出重大貢獻。然而,傳統PET的軸向視野只有15釐米-30釐米,通過多床拼接實現全身成像,由於大量信號不被探測器覆蓋,設備的探測靈敏度只有1%左右;這些局限導致了傳統PET掃描時所需的核素藥物劑量偏大,掃描時間偏長,圖像信噪比偏低,並且在臨床和科研應用方面受到諸多限制。

聯影經過2年多時間的艱苦攻關,打造了世界首臺全身PET-CT「探索者」。「探索者」刷新了傳統PET-CT的各種性能極限:單床掃描視野拓展至2米,一次掃描即可覆蓋全身,首次實現全身動態顯像;全身掃描時間從傳統的30分鐘縮短至30秒,大幅提升掃描效率;系統靈敏度躍升40倍,藥物輻射劑量降低至傳統設備的1/40,拓展臨床應用場景。因此,uEXPOLORER也被譽為觀測人體內部的「哈勃望遠鏡」,被寄予破譯「人體宇宙」奧秘的厚望。

uEXPLORER對愛滋病患者全身89Zr-VRC01 PET顯像

左圖:接受10年以上的慢性抑制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患者注射72-76小時後顯像

右圖:低水平病毒血症患者注射48-52小時後顯像

【三大制勝法寶】

那麼,「人體內的哈勃望遠鏡」究竟有何制勝法寶?

眾所周知,探測器是PET設備的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實現設備性能的關鍵。「探索者」的數字光導探測器採用了聯影獨家的蜂眼切割技術,形成業界最小的PET探測器晶體元件,實現業內最高空間解析度。不僅如此,聯影「探索者」數位化探測晶片模塊化集成,在提升穩定性的同時,也確保了設備的可維護性。

「探索者」是目前人類所能製造的軸向最長的PET-CT系統,由8個PET單元組成。但如果只是簡單組合8個PET單元,最多只能達到原來8倍靈敏度。而「探索者」實現了跨PET單元的數據符合,所有信號可以被其他探測器模塊同時探測,將系統靈敏度提升了近40倍,保證在軸向中部大於100釐米的範圍內始終處於高靈敏度區域,完全覆蓋人體所有重要器官,實現更加高清和精準的成像。

《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刊載的最新成果,通過uEXPLORER,人類首次以0.1s的時間解析度觀測到藥物代謝的全過程。

「探索者」的高靈敏度帶來的是海量的數據,這意味著圖像重建的計算量將有上百倍的增長。「探索者」在臨床應用中快至3分鐘內即可完成人體全身高清重現。此外,「探索者」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實時對全身所有器官進行動態成像的設備,科研為新藥研發,全身性、系統性疾病診療提供全新的技術手段。

相關焦點

  • 全身評估HIV?人體內的「哈勃望遠鏡」第一次使愛滋病毒量載可視化!
    利用聯影全身PET-CT「探索者」(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聯合研製了新型示蹤劑,對患者進行全身免疫顯像,搜尋深藏人體全身「隱秘角落」的愛滋病毒,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全身愛滋病毒載量分布情況
  • 2分鐘完成全身掃描,「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
    2分鐘完成全身掃描,「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這臺醫學影像領域的重磅「核武器」將助力仁濟醫院打造精準醫療和科研平臺,逐步在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療效評估等多個領域開展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
  • 2分鐘完成全身掃描,「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的問世曾被英國《Physics world》雜誌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這臺醫學影像領域的重磅「核武器」將助力仁濟醫院打造精準醫療和科研平臺,逐步在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療效評估等多個領域開展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
  • 「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2分鐘完成全身掃描-中新社上海
    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的問世曾被英國《Physics world》雜誌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這臺醫學影像領域的重磅「核武器」將助力仁濟醫院打造精準醫療和科研平臺,逐步在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療效評估等多個領域開展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
  • 人體探測的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問世曾被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據悉,這臺醫學影像領域的重磅「核武器」將助力仁濟醫院打造精準醫療和科研平臺,逐步在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療效評估等多個領域開展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
  • 人體「哈勃望遠鏡」在漢亮相,能清晰觀測藥物在人體內代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胡長幸通訊員田瑤林陳麗霞)昨日,世界第一臺全景動態掃描醫療影像設備PET-CT「探索者」在漢亮相,該設備研發方聯影醫療同時宣布,其在光谷投資50億元的總部基地將在年內完成基建。聯影醫療董事長薛敏介紹,「探索者」用一個床位就能完成全身的動態掃描,靈敏度比傳統設備提升30至40倍。它好比是探索人體的「哈勃望遠鏡」,使人類首次能以肉眼清晰觀測藥物在人體內流動、擴散、最終被組織器官攝取並代謝的過程,為精準診療、新藥研發以及腦科學研究等打開無限想像空間。
  • 世界首創探測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探索者PET-CT被譽為探測人體的「哈勃望遠鏡」,一出生就引發全球行業的關注,憑藉近2米的超大軸向視野、30-40倍的超高靈敏度、2.9mm超高解析度突破了一系列技術極限。該設備還有一大突出特點,具備獨有的實時全身動態成像,人類第一次實現以肉眼清晰觀測藥物注射後在人體血管內流動、擴散、最終被組織器官攝取並代謝的全過程,突破了傳統設備只能提供不同器官在不同時間成像的局限,將片段式成像拼接成全局、
  • 用於腫瘤早期發現診斷 人體探測的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問世曾被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據悉,這臺醫學影像領域的重磅「核武器」將助力仁濟醫院打造精準醫療和科研平臺,逐步在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療效評估等多個領域開展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
  • 浦東首臺「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
    近2米的超大軸向視野30-40倍的超高靈敏度2.9mm的超高解析度掃描時產生的輻射劑量降低至傳統設備的1/40隻要2分鐘就能完成全身多組織器官的高清動態成像在微小腫瘤病灶檢出、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部分非腫瘤病變的診斷中具有獨特優勢......這就是剛剛在仁濟醫院完成裝機的全景動態PET-CT
  • 感染愛滋病後多久能查出來?HIV如何進展為愛滋病
    對是否感染上HIV,需參考暴露的分級及接觸的病毒量評估,以及用藥時間 一、暴露的分級 1、一級暴露: 沾染了有損傷的皮膚或者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時間短。
  • 3分鐘掃描全身,四大特質護航!世界首款全景動態PET-CT
    掃描床緩慢向內移動,載著郭女士進入環裝探測器內部。 全身動態快速成像 它將軸向視野從傳統PET-CT的20-30釐米擴展至近2米,實現一個床位完成人體的全身掃描,將傳統PET-CT需要20多分鐘才能完成的全身掃描直接縮短至3分鐘—— 不僅解決了普遍存在的影像檢查的預約瓶頸;
  • 什麼是愛滋病窗口期 愛滋病有哪些早期症狀
    相信大家對愛滋病也有一定的了解,愛滋病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疾病,它的傳染性是非常的高的,那麼什麼是愛滋病窗口期?愛滋病窗口期的症狀有哪些呢?為什麼會患上愛滋病,愛滋病是怎樣引起的?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什麼是愛滋病窗口期愛滋病毒感染窗口期一般時間在2到6周左右。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三個月。
  • 第一次!哈勃望遠鏡在「超級地球」上發現水蒸氣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根據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家們在「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上發現了水蒸氣的存在。克卜勒望遠鏡2015年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K2-18b,位於天蠍座方向,距離地球110光年,圍繞一顆不大的紅矮星運行。如果觀測數據得到進一步確認,K2-18b將是在地球之外,人類已知第一顆在大氣層內含有水分,同時溫度也適合維持液態水的巖石行星。
  • 對話何大一:攻克這個堡壘,治癒愛滋病的曙光就在前方
    20餘載倏忽而往,本月初他在首屆藥明康德健康產業論壇登臺演講,已然兩鬢斑白。1982年,何大一教授進入麻省總醫院開始愛滋病實驗室研究,在HIV病毒複製機理的分析競賽中,他拔得頭籌。HIV急性感染期,人體內病毒載量陡增;之後則出現斷崖式下跌,並進入長達數年的無症狀生存期,且病毒載量可能接近於零。因此,引發愛滋病的逆轉錄病毒被發現、確認之後,很多人認為該病毒會在體內潛伏8-10年,才開始攻擊人體免疫系統。
  • 23歲女子常吃生肉 全身長滿了寄生蟲十分恐怖 盤點最常見的人體...
    而且患者眼球突出,視網膜出血,全身多處感染,還伴有癲癇發作。」省一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孟強教授說,這麼嚴重的囊蟲感染,他也是第一次遇到。  「一開始就使用驅蟲藥,反而會造成有些患者的病情加重。」孟強說,囊蟲最常見的寄生部位是皮下組織、肌肉、大腦、眼球後方。對於感染了囊蟲的患者來說,一般可以使用驅蟲藥物進行治療。但在用驅蟲藥之前,要先使用一些脫水藥物和激素。
  • 辛勤"工作"15載 哈勃望遠鏡的10大發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天文學家使用地面望遠鏡搜尋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發現了上百個不同的天體。但是,天文學家仍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哈勃來首次完成對這太陽系之外的一顆行星大氣層化學構成的直接測量。哈勃望遠鏡在一顆木星般大小的行星的大氣中,發現了鈉、氫、碳以及氧元素。這個獨一無二的觀測結果證明,哈勃和其它望遠鏡可以從其它一些天體的大氣中進行化學構成的採樣工作。
  • 基因突變後,植物也吃肉;紀念「哈勃望遠鏡之母」的望遠鏡 2025 年...
    為紀念傳奇女天文學家「哈「哈勃望遠鏡之母」的望遠鏡 2025 年發射近日,為紀念「哈勃望遠鏡之母」,NASA 宣布將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更名為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發射日期暫定在 2025 年 10 月。
  • 哈勃望遠鏡——驚天大維修
    他們修復了哈勃望遠鏡上一個在 2004年就停止工作的成像攝譜儀,為哈勃望遠鏡更換了一個恆星追蹤傳感器。整個團隊儘管有些疲憊,但仍然無法休息,因為明天還有更重要的任務。    □5月 18日,太空人最後一次太空行走 ,執行哈勃第五次維修任務:為哈勃更換一塊電池和三個恆星追蹤傳感器,並安裝不鏽鋼防護板,以減少太陽對望遠鏡的曝曬。
  • 哈勃望遠鏡30年遙望深空,高光時刻之精確「哈勃常數」
    但是隨著發展放大鏡出現了,最後望遠鏡也出現了。大約在400年前,伽利略對普通望遠鏡進行了改造,放大倍數達到8倍。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指向星空,那也是人類「人類太空之夢」開始的時刻。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到了木星周圍的四顆小天體,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
  • 哈勃望遠鏡在太陽系中所見|哈勃太空影像展
    哈勃望遠鏡剛剛度過它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間它持之以恆地注視著深邃的宇宙,拍攝下光年之外的星系、星雲的影像。但即使它不是為另外的任務設計的,你知道哈勃其實也在關注著一些更靠近家門口——就在太陽系內——的一些物體嗎?而且恰恰因為它這樣做了,讓我們能夠及時高效地觀察這些星球和周圍的空間,否則在我們準備專項任務時就可能錯過一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