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前幾天我瀏覽舊照片,發現在某朋友拍攝的一堆海洋生物中有一條怪異的魚,連我這位靠海吃海且有專業背景的朋友也表示很茫然,更別說我這種門外漢了。如果不是知道此物捕獲於大連長海縣海域,我可能會覺得它是某種蝌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我把關於它的幾張照片發到了網上「求鑑定」。果然這是個罕見玩意兒,開始看到的網友都沒說對----嗯我的意思是,連我都知道不對。
-
深海發現|一度消失百餘年的「無臉魚」,重現深海海底
比如我們今天將要講到的「無臉魚」,一種傳說中的物種。消失一百多年的罕見「無臉魚」,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2017年澳大利亞博物館與聯邦科學魚研究組織在一次深海探索考察中,無意間發現了一種「無臉」的魚類,這種魚沒有眼睛,也沒有鼻子。
-
半個世紀縮小90%的面積?自然因素還是人為造成?逐漸消失的鹹海
而海域同樣如此,地球上的海洋資源十分的豐富,而且以我們人類現如今的科技發展程度,依然不足以去探索地球之上的很多地方。但是卻有著很多的地方因為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去太過於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導致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和破壞。
-
我國發現消失108年的植物!2020年有哪些滅絕或消失的生物重現?
消失108年的植物重現本次發現的植物是一種被命名為「Aeschynanthus monetaria」的植物,並且這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所發現,並且已經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刊發論文。該植物已經隱藏很久了。
-
歷經半個世紀的治理,黃河的水清了,為什麼魚卻不見了?
但問題是黃河裡的魚也變少了,難道黃河變輕和魚真的不能共存嗎?2017年5月份,《瞭望》新聞周刊的記者調查發現,從託克託縣的河口鎮到鄭州的桃花峪,長達1200多千米的黃河中遊已經變成了一條清水河,和印象中的黃河大相逕庭!據控制了91%流域面積和90%徑流量的潼關水文站5月份實測的數據顯示,黃河水中的含沙量已經低於0.8千克/立方米!
-
半個世紀中,100多顆恆星在人類眼前突然消失,是什麼情況?
但是在最近幾年間,天文學家們在比對50年前拍攝的相片時,卻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現有設備更先進的情況下,在同區域觀測到恆星的數量,不僅沒有增加,還減少了。這50年的時間,放到宇宙的時間尺度中,就連一瞬間都算不上,就好像這100多顆恆星突然消失了一樣。
-
核電共振: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難題的新的量子突破
現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卻開創了這個先例,僅使用電場而不是磁場來控制單個原子的原子核,取得了突破性發現,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這一難題。而且,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開始並沒意識到他們這一發現,即尋找一種方法來控制電場的核自旋。和許多重大發明一樣,這一突破性發現卻是在實驗室中的一次偶然事故所導致的。
-
半個世紀以來,100多顆恆星「離奇消失」,是被外星人操控了嗎?
流傳說法:近日,一個「過去半個世紀大約100多顆恆星離奇消失」的小視頻走紅網絡平臺,對此,有人聯想到是外星人吸收了恆星的能量化為己用,導致恆星消失。較真要點:對於視頻中提到的恆星,「消失」一詞並不恰當,可能只是人類觀測不到它們了。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但是,關於魛魚的記憶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漸漸從人們的味覺與記憶中淡去了。如今,有關黃河魛魚的樣貌和味道,只能從老一輩人口口相傳中,依稀猜度幾分。其實,與黃河魛魚重逢的故事,也是黃河治理的故事。以河南段為例,據20世紀70年代的調查顯示,黃河魚類種類為83種,到了20世紀末僅剩下30多種,平均每年就要消失1至2種。黃河斷流,讓黃河魛魚「無路可走」。河水汙染,讓黃河魛魚的生存面臨威脅。而人工捕撈,更讓它們的數量銳減。90年代以後,黃河魛魚幾乎絕跡,逐漸成了虛無縹緲的「傳說」。
-
湖南發現消失近一個世紀的喜雨草野生植株
夢裡芳香幾度聞 回頭已是百年身 湖南寧遠、通道發現消失了近一個世紀的喜雨草野生植株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
-
【人民日報】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
然而,隨著生存環境受破壞,上世紀80年代,金線䰾從湖體消失。隨著近年來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以及增殖放流活動持續開展,如今在入滇河流盤龍江上遊,滇池金線䰾種群身影重現。滇池汙染在世紀之交達到頂峰,人們看到的是藍藻暴發後「綠油漆」般的滇池水。曾經的許多滇池風物,只留在了文獻或記憶裡。滇池金線䰾就是例證。 滇池金線䰾俗稱金線魚、小洞魚,成魚喜食小魚小蝦,為「雲南四大名魚」之首——其他三種是洱海的大理弓魚、撫仙湖的鱇浪白魚和星雲湖的大頭鯉。
-
湖南:唇形科植物「喜雨草」消失近百年後重現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之後的歲月裡,這種柔弱的草,卻在人們視線裡消失,蹤跡全無。美麗的「喜雨草」,難道滅絕了嗎?
-
原產於歐洲大西洋海域的比目魚,到底有多好才能被我們稱為多寶魚
多寶魚學名大菱鮃魚,屬於鰈形目鮃科,俗稱歐洲比目魚,在中國稱"多寶魚"。原產於歐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認的優質比目魚之一。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這樣一道鮮嫩可口的清蒸多寶魚,你真的值得學習。首先在市場購買鮮活的多寶魚以後(重量最好在1斤半左右),請小販代為收拾,去除內臟和魚鰓。回家後反覆用清水衝洗加工後的魚,直至徹底乾淨,不留血水。用刀在魚身上斜切3個花刀,這是為了讓魚肉更快熟和入味。用鹽和料酒將魚身及魚腹內抹遍,醃製10分鐘。蒸鍋中放入適量水燒開,將適量薑片、蔥段放在魚身上,將魚放入蒸鍋。
-
罕見「金龜」重現地球!今年已發現多隻,滅絕百年的生物為何重現?
而根據印度林業局發布新報告指出,在短短的3個月內,印度再次發現了罕見的金色「烏龜」,不少人看到這種烏龜可能就是一坨「黃金」一樣,但是並不是。這裡有個北印度箱鱉的說法,北印度箱鱉是魚鱉目的一個屬種,它們的生活習性與甲魚一樣。 是屬於卵生兩棲爬行動物,在餐桌上的美味佳餚,當然這種「金龜」屬於遺傳突變帶來的,所以我們看看就行。而這次不是在尼泊爾發現的,而是在印度發現的。儘管這種色差在自然界中很少見,但這種奇怪現象在印度可能比許多人所認識的更為普遍。
-
「神秘鳥」海南虎斑鳽重現廣西 消失近半個世紀
本報柳州訊 (記者/呂欣 通訊員/李勝)全世界僅有的160多隻珍稀瀕危鳥類黑臉瑟鷺在廣西就有80多隻,被稱為「神秘鳥兒」的海南虎斑鳽在消失了近半個世紀後重現廣西……3月22日,我區第26屇愛鳥周在柳州市人民廣場舉行,人們聽到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
消失110年又重現!偏遠海島上發現極度瀕危巨龜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上周日(17日),厄瓜多環境部在一份聲明中稱,一支由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和美國加拉帕戈斯群島保護協會組成的聯合調查隊發現了一隻成年雌龜,又名費爾南迪納巨龜。有報導稱,這隻被發現的雌性烏龜已經100多歲了。調查人員認為,根據他們發現的足跡和糞便,該島上可能還有更多的這種烏龜存在。
-
山東黃海海域驚現「怪魚」 此前從未打撈過(圖)
月魚資料圖。 齊魯網1月9日訊(記者 黃璐璐)據山東廣播新聞頻道《直播山東》報導,1月8日凌晨,即墨市鰲山衛漁民在黃海海域捕回一條怪魚,這條魚呈圓盤狀,體長半米、重40斤,身上遍布白色的圓斑,大魚腹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直徑5釐米的深色圓坑,據分析,這可能是在深海裡被章魚的觸手吸住,或者被其他海洋生物吸在身體上造成的外傷。
-
國內最神秘的2個地方,都被稱「中國百慕達」,上千艘船在這消失
國內最神秘的2個地方,都被稱「中國百慕達」,上千艘船在這消失世界上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其中一個是由百慕達群島、美國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三點連線形成的一個東大西洋三角地帶,被人們稱為百慕達三角。因為在這片海域曾經發生過非常多的未解之謎個很多超自然的現象,這裡幾乎已經成為了神秘、無法解釋、無故消失的代名詞。而在中國也有兩個地方,因為神秘和無解被人們稱為是「中國百慕達」。鄱陽湖位於中部江西省的北部地區,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淡水湖,大多數人對於鄱陽湖的印象是一個物產豐饒,養活了湖邊人民的一片水域。
-
消失近90年植物重現,是什麼原因?
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世界各國都在說中國保護生態化多麼厲害,加大提升森林覆蓋率,沙漠變綠洲等等都是顯而易見的成果,同時對生物的拯救我們也獲得了重大的突破。確實朱䴉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生物,繁殖都是「一夫一妻」,所以不像其他生物那樣,是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那麼種群減少也不會那麼快,所以朱䴉算是情有獨鐘的物種,一般情況我們可以在溪流、沼澤、稻田看到它的足跡,因為它們以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以及昆蟲為食,算是它們的生活棲息地。
-
消失113年巨龜重現地球,消失的生物為何出現?它到底在哪裡?
因為在人類的發展之中,生物的種群受到了人類破壞的加劇,所以是「利弊共存」的問題,上面我們也說了,一些除了人類之外的野生動物群體也在加速滅絕或消失之中,只不過我們有時間也會迎來一些好消息,那就是滅絕或消失的動植物重現地球,下面我們就從一種生物的重現來說說消失或滅絕的生物為何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