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2020-05-02 五次方物語

前幾天我瀏覽舊照片,發現在某朋友拍攝的一堆海洋生物中有一條怪異的魚,連我這位靠海吃海且有專業背景的朋友也表示很茫然,更別說我這種門外漢了。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圖一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圖二

其尊容如上圖。你可以覺得它賊頭賊腦,也可以認為它「萌萌噠」(下文就用「萌萌噠」指代)。如果不是知道此物捕獲於大連長海縣海域,我可能會覺得它是某種蝌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我把關於它的幾張照片發到了網上「求鑑定」。果然這是個罕見玩意兒,開始看到的網友都沒說對----嗯我的意思是,連我都知道不對。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圖三:豐盛鱟蟲

有的朋友認為,這是某種鱟蟲,這就屬於眼神不大好了。那鱟蟲是何方妖孽?其實是一類淡水甲殼類動物,其外形和「萌萌噠」只能說有一丁點兒相似,都是「頭大尾細」的類型,只看「質地」也能看出來「萌萌噠」身上是黏糊糊或滑溜溜的皮膚,而非甲冑,顯然是一種魚類。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圖四:黃鮟鱇幼魚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圖五:黃鮟鱇成體

還有的朋友想到了鮟鱇魚,也許這位是鮟鱇之類的幼魚呢?也不對。鮟鱇的仔魚和成體差別較大,氣質略清新俊逸,全然不是這種黯淡輸蝕的氣質。圖四即是黃鮟鱇幼魚,長相醜萌醜萌的,可是長大就毀了形,變成了圖四中的「腌臢潑才」。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都和「萌萌噠」不是一路魚,可以排除。

半個多世紀未見的魚類重現中國海域

圖六 雀魚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業內人士和普通吃魚群眾不一樣,很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之所在。中科院海洋所的李昂博士在看過照片之後認為,這極有可能是雀魚/Lethotremus awae,又稱艾氏正圓鰭魚,分類上屬於鮋形目杜父魚亞目圓鰭魚科。雀魚的腹部有一個近圓形的吸盤,乃是胸鰭所化,可吸附於海床之上,看圖五是翻過來的「萌萌噠」,吸盤很明顯,但外行可能會忽略。

一般認為,雀魚主要分布於日本北海道至本州島中南部的太平洋和日本海沿岸海域,但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它們也出現在中國的黃海渤海,甚至可延伸至東海北部。據1955年出版的《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所載,當時曾經在大連普蘭店的皮口鎮和煙臺石島附近海域採集到過雀魚。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雀魚在中國近海蹤跡全無,再也沒人發現過,以至於有人懷疑老前輩們搞錯了。

老前輩們並沒有錯。我發的這幾張照片,恰好證明了雀魚的確存在於中國海域。雖然李昂博士也覺得不能僅憑照片定種,但至少它是雀魚的近緣種沒跑了。這事兒有一定的學術意義,稱其為「重大發現」亦不為過。很遺憾,這個「萌萌噠」沒能保存下來標本,無法利用DNA檢測技術百分百確認。沒辦法,機會總是留個有準備的人,外行抓不住。

相關焦點

  • 無意間的重大發現:消失半個多世紀的魚重現中國海域
    如果不是知道此物捕獲於大連長海縣海域,我可能會覺得它是某種蝌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我把關於它的幾張照片發到了網上「求鑑定」。果然這是個罕見玩意兒,開始看到的網友都沒說對----嗯我的意思是,連我都知道不對。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湖南:唇形科植物「喜雨草」消失近百年後重現
    這是喜雨草百年前首次被發現後,再次重現人間。發現自18世紀開始,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大批西方傳教士、植物學家、園藝工作者來到中國,進行植物資源的調查、採集,其中就有奧地利植物學家韓馬迪。1917年秋天,韓馬迪從貴州進入湖南武岡,開湖南近代植物學調查研究之先河。
  • 歷經半個世紀的治理,黃河的水清了,為什麼魚卻不見了?
    但他更懷念以前的黃河,水頭很高,浪花2米多,成天轟轟響,現在像只小綿羊!,這也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奇觀,黃河變清,可能會成為某些人口中的誓言,但現在黃河真的變清了,你是否兌現?,兩個沙漠已經變成了綠油油的山林,全球出現這種大規模消滅沙漠的國家,估計中國認第二,就沒有國家敢認第一了!
  • 闊別20多年,「長江第一鮮」——刀魚,重現浙江蘭溪!
    魚類專家分析,這種小魚為刀魚,意味著刀魚重現蘭江。為辨真偽,浙江日報記者開啟了一段尋魚之旅,並在今天的浙江日報頭版刊發。冬日的蘭江,碧藍而寧靜,江水緩緩流淌。清晨6時,天蒙蒙亮,蘭溪南門溼地公園附近的江面上,漁民陳池新站在漁船上,用力撒下一網,然後敲擊著木頭「趕」魚入網。「師傅,你見過這種魚嗎?」陳池新的船一靠岸,記者連忙將手機上點開的一張照片遞了過去。
  • 蘭江水質持續改善 瀕臨滅絕的刀魚「重現蘭江」
    據梅新貴介紹,錢塘江刀魚和長江刀魚其實是同一魚種,「以前說的錢塘江土著魚,刀魚名列其中,可見當時這種魚之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刀魚是錢塘江最主要的經濟魚種,蘭江也是如此。然而隨著水質下降,刀魚一度不見蹤影。蘭溪地處金華江、衢江、蘭江交匯處,擁有發達的水系和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本世紀初,受環境汙染、挖沙濫捕等影響,魚類資源快速減少。
  • 南沙群島有這麼多萌萌的魚類?
    卵圓疣鱗魨卵圓疣鱗魨(學名:Canthidermis maculatus),俗名疣鱗魨,一般生活於熱帶海區,從非洲東海岸到日本和澳大利亞,以及西沙群島海域所以有個別稱叫「剝皮魨」,臺灣則稱「剝皮仔」。鱗魨遍布於各大洋,多屬珊瑚礁的底棲習性。測量圖中這尾卵圓疣鱗魨,全長293毫米,體重484克。2.
  •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海水突變赤紅色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泛起大片紅褐物質。市海洋監測中心通報稱,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和中肋骨條藻赤潮,未見魚類死亡現象,將持續監測。
  • 半個世紀縮小90%的面積?自然因素還是人為造成?逐漸消失的鹹海
    而海域同樣如此,地球上的海洋資源十分的豐富,而且以我們人類現如今的科技發展程度,依然不足以去探索地球之上的很多地方。但是卻有著很多的地方因為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去太過於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導致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和破壞。
  •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與華南植物園共同破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
    9月17日,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IF5-y=13.401)在線發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草莓研究室趙密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森林草莓和飯沼草莓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而綠色草莓、黃毛草莓和西藏草莓並非其二倍體祖先。
  • 大連獐子島海域一漁船捕獲70多斤重罕見旗魚
    近日,長海縣獐子島鎮一個體漁船在出海捕魚時,在獐子島海域捕獲一條70多斤重的旗魚。據悉,長海縣海域極少有旗魚出沒。  據海洋生物專家介紹,旗魚又稱芭蕉魚,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是公認的短距離內遊泳速度最快的魚類。
  • 世界上8個最恐怖的海域
    世界上有八個最恐怖的海域而且他們每個都有個恐怖的傳說哦!他們是大藍洞、澎湖、海王星紀念礁、馬尾藻海、好望角、馬裡亞納海溝、海底金字塔、百慕達三角。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吧!但是它又被稱為「亞洲百慕達」,自1967年以來,澎湖海域已發生11起空難。其中,2002年「華航」CI616在澎湖海域上空解體墜海,機上225人全部罹難。
  • 「半個世紀」的支援!中國第31批援助醫療隊抵達赤道幾內亞
    據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館官方網站消息,1月13日,中國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抵達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將在赤道幾內亞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援外醫療工作。2020年是中國與赤道幾內亞建交50周年,2021年是中國向赤道幾內亞派出醫療隊50周年。據悉,中國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有24名隊員,由廣東省中山市衛生健康局組派,隊員涵蓋內科、外科、兒科、骨科和中醫等多個科室。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按照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中國近海赤潮生物圖譜》介紹,米氏凱倫藻會分泌溶血性毒素。此次赤潮主要是近期天氣比較炎熱,同時長江口水域的海水富營養化嚴重,使藻類得到了充足的養分而引起的。  浙江海域出現的大面積赤潮。
  • 南開團隊Science發文 解決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胡春豔 通訊員馬超)11月22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南開大學周其林和朱守非團隊題為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carbene insertion into N-H bonds of aliphatic amines
  • 絕跡多年,黃河出現成年活體刀魚,系21世紀首現
    近日,黃河水利部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1世紀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的成年黃河魛魚活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資源日趨減少,至本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伊洛河即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內的伊河為重要支流,亦稱伊洛河,即上古時期河洛地區的洛水。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南海、臺灣、香港等海域。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的黃海與東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米。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半鹹水、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會進行洄遊。、黃海等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 等待了半個多世紀,滯印54年老人王琪元宵夜終於與親人團聚
    中國陝西籍老人王琪被困印度54年,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元宵佳節回到祖國的懷抱,實現了自己為之一直堅持的人生願望——等待了半個多世紀的團圓
  • 我們在成都找到這艘魚類諾亞方舟
    長江白鱘、長江鱘、中華鱘、川陝哲羅鮭、胭脂魚、長薄鰍、巖原鯉、中華沙鰍……跟這些魚類相比,江團可能更為人們所知,因為它是餐桌上的常客。而其實在野外,江團也已經很難見到了。   為什麼我們還能吃到?因為四川有個「魚類諾亞方舟」。上世紀90年代初期,「方舟」上的江團實現了人工繁殖,今天我們吃到的,基本都是它們的後代。除了江團,「方舟」上的住戶還有長江鱘等。
  • 湖南發現消失近一個世紀的喜雨草野生植株
    夢裡芳香幾度聞 回頭已是百年身 湖南寧遠、通道發現消失了近一個世紀的喜雨草野生植株 這是喜雨草百年前首次被發現後,再次重現人間。 發現 自18世紀開始,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大批西方傳教士、植物學家、園藝工作者來到中國,進行植物資源的調查、採集,其中就有奧地利植物學家韓馬迪。 1917年秋天,韓馬迪從貴州進入湖南武岡,開湖南近代植物學調查研究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