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時間的指針撥回20年前,在貴州省坪地鎮的一個村莊裡,一聲嬰兒的啼哭打破村子的寧靜。家庭並不富裕的向家喜得千金取名為向雪華,但這份喜悅的背後也伴隨著縷縷憂愁。
世代靠務農為生的家中,上面有80多歲的爺爺和雙手殘疾的奶奶,下面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靠爸爸種些藥材和媽媽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苦苦支撐著一家人的生活。
在清貧的生活裡,學習成為向雪華生命裡的一道光。從7歲開始,她和姐姐每天天不亮便趕去遠在8公裡之外的八陽村小學,8公裡的崎嶇山路,每天來回要走2小時。寒來暑往,上坡下坡,風來雨去,向雪華就像一隻涅槃的鳳凰,醞釀著飛出大山的力量。
2018年,向雪華以701分的成績名列全省第7名,考上了北京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向家成為十裡八鄉矚目的焦點。可並不算高昂的學費,仍然讓向家難以承擔。一籌莫展之際,有家民營企業伸出援手,給向雪華送來5000元助學金,讓這隻金鳳凰載著所有人的希望真正飛出大山。
貴州山區風光旖旎背後的另一面
這家企業,就是一直默默實施了5年助學行動的泛海集團。向雪華的案例只是一個縮影,在全國範圍內還有成千上萬的寒門學子,受惠於泛海助學行動圓夢象牙塔。
5年13.4億元
點亮近27萬名寒門學子夢想
自國家發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令後,泛海董事長盧志強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帶領企業投入脫貧攻堅戰的行列,撥出專項資金,啟動「泛海助學行動」在10省區對當年考入大學的建檔立卡大學生每人資助5000元。
「泛海助學行動」啟動座談會召開
為保證「泛海助學行動」順利實施,中央統戰部門三次召開「泛海助學行動」座談會。
在中央統戰部門有力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自2016年5月8日啟動的「泛海助學行動」項目已順利實施五年,至2020年9月25日撥付最後一期捐贈款,泛海累計向10省(區、市)1縣撥付捐贈款13.42億元,共助力約26.8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大學新生圓了大學夢。
「5000元對於許多城市孩子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那些農村貧困家庭孩子,可能就是打開理想之門的一把鑰匙,就是扶貧先扶智的一級臺階。」泛海董事長盧志強表示。在盧志強的積極倡導下,秉持「教育可以改變命運,教育扶貧大有可為」信念的泛海,一直以來將教育扶貧作為公司社會公益事業的主航道。
在「泛海助學行動」的激勵之下,無數品學兼優的學子們心懷遠方、不斷求索。翻開泛海厚厚的助學名單,像向雪華一樣進入高校的學生大有人在。據統計,僅在2017年和2018年兩年間,泛海扶助的寒門學子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各63人,邁入人民大學校門的有45人,還有336名學生圓夢武漢大學……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我走上社會後,要學習弘揚泛海助學精神,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以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和社會」、「比起做一名被照亮的人,我更希望自己成為會發光的人,感謝泛海助學為我的夢想買單,我會以努力學習的成果來報答社會」……
「泛海助學行動」深入到學子家中
「泛海助學行動」實施5年來,累計收到上萬封感謝信,受助學子還通過錄製視頻、打電話或親自到泛海等方式表示感謝。此外,泛海助學行動各地統戰部門、教育部門也紛紛來函,感謝泛海和盧志強董事長對寒門學子的無私捐助。
回望泛海5年助學歷程,對於寒門學子而言得到的是一次改變人生的契機,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說,意味著每一顆希望的種子都能長成參天大樹,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庇護與建設家國的有生力量。當一棵樹影響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被泛海扶助的寒門學子圓夢象牙塔後,仍然心懷家鄉與國家,泛海便也遇見了公益的答案。
那些被護蔭的寒門學子
正在開啟新的故事
泛海不僅僅關注貧困大學生入學的前端問題,還從大學生創業的後端問題入手,讓教育扶貧真正形成閉環。
在國家「雙創」戰略的背景下,儘管全國各類創業大賽、創業孵化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泡沫也隨之浮現:有的將創業大賽做成了評獎頒獎秀,而沒有把創業項目真正落到實處;有的扶助不夠,大多數創業項目僅僅止步於資金撥付,後期的技術培訓、資源共享、經驗支持都十分缺乏,導致創業成功率低,創業基金不能充分發揮效用……
鑑於這種情況,泛海公益基金會同步從2010-2020年分三個階段,共計捐款1.5億元,會同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在重慶、昆明、蘭州及山東、武漢五地深入開展「泛海揚帆大學生創業行動」。
其中,不乏有「泛海助學行動」中的受益者,山東大學畢業的張國強便是其一。大學畢業後他聯合4名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業,在鄒城市郭裡鎮流轉土地1000餘畝,種植核桃等經濟作物,利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等新工具、新手段發展現代農業、休閒農業,利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和文化創意新思路帶動周邊農民發展農村新經濟。
公司成立以來,已帶動當地600餘名群眾就業,培訓林業種植戶100餘家、農民500餘名,「私人定製」與「引智扶技」幫扶重點貧困家庭30餘戶,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是泛海的資助給了我們溫暖、機會和勇氣。我也會以泛海為榜樣,努力做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意識、有貢獻精神、有公益之心的勇敢創業者和成功企業家。」張國強如是說到。
而像張國強一樣的學生,還有山東濱州做農產品(000061,股吧)的魏芸、在蘭州做電子商城的馬筱傑、在重慶做智慧物業的楊新玥……一個個被教育改變命運,反哺家鄉與社會的良性循環被泛海打開,新的故事也將由此醞釀。
實際上,泛海做的還遠不止於此。懷揣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從1985年創立至今,陸續出資設立了泛海公益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山東泛海公益基金會,目前這三個基金會已成為泛海回饋社會、奉獻社會的重要公益平臺,累計向社會公益事業捐贈60多億元,資助公益項目300多個,公益項目惠及數萬個貧困村和數百萬人次。
泛海控股榮獲第十屆「中華慈善獎」
困難每個人都會遇到。一滴甘露,能使花朵有顏色;一個善舉,能讓暗淡的年華重新迸發出耀眼的光輝。三十五載矢志不渝,泛海向愛永無止境,慈善之路仍未休止。未來,泛海將繼續秉持「得益於社會,奉獻於社會」的理念,不斷完善公益體系,推進系列公益計劃的建構和打造,為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常丹丹 HO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