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著自己心底最深處的執念,因為有了信仰與執念,他們才能夠朝著某一個方向一直努力下去。不問來路,不求歸途,懷有信仰的人從來不會思考太多,他們只會一往無前,堅定著自己的方向,而後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與行動。或許在他人看來無法理解,然而卻恰恰是因為心底的執念,才能夠擁有別樣的青春。
一. 信仰永遠自由
關於信仰這回事,大多是說不清而又道不明的,人生來自然是沒有信仰的,信仰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或許來自家人的薰陶,或許來自外界的影響,又或許來自本身突然的頓悟,不管是以哪種方式收穫信仰,信仰都是個人自己的事情。我們無權幹涉他人的信仰,同樣的也無權對他們進行批判,信仰是自由的,正如人也是自由的一樣。
至於信仰,不同的人其實也有不同的信仰,有人信仰宗教,而有人卻信仰中華民族的圖騰,也就是那個在歷史的記載中經常能夠看到,但卻無法證明存在的龍。那麼,那個堅信龍存在,還背井離鄉獨自上山尋龍15年的道長,後來怎樣?不管龍是否真實存在,但對於我們中華民族而言,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我們的歷史以及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 馬東營世界觀裡的龍
至於那位信仰龍的道長,就是馬東營,他原本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當中。而馬東營與其他人非常不一樣,或許是因為他從小比較孤僻,又或許是因為他尤其喜歡看書,後來在書本當中看到了龍,就此對龍懷有一種信仰和執念。在馬東營的世界觀當中,龍是確確實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他不相信任何關於龍是虛構出來的解讀,他只相信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龍藏匿於深山之中。
儘管龍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巨大,但我們今天其實也在思考,龍或許就是古人虛構出來的一個意象。只有將龍虛構成一個高大完美,而又沒有任何缺陷的形象,人們才能夠藉助於對龍的崇拜,進而提升人類自己的本能。只有激勵才能夠成長,龍的存在其實還有這樣的意思。然而馬冬營卻並不相信,他始終堅持自己的那套想法,甚至開始了長達15年的尋龍道路。
三. 建立道觀繼續尋龍
自從幼年從書本當中了解到龍之後,馬東營對龍的嚮往就到了非常深的地步,甚至持續了20年的時間。等到馬東營30多歲的時候,他終於下定決心,不能繼續等待龍的出現,而應該自己去尋找。於是,馬東營開始了自己跋山涉水的道路,一直到2004年,馬東營才真正的停下來,建起了一座屬於自己的道觀。在尋找龍的過程當中,馬東營愛上了道教,或許也是因為馬東營相信,如果自己虔誠向道,或許能夠為自己尋找龍提供一臂之力。
儘管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道觀,但這並不代表馬東營就放棄了尋龍這件事情,只要他還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他就永遠不會放棄對於龍的尋找。幼年時期所形成的價值觀,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而又深遠的,如果馬東營不是在幼年時期認識並了解到龍,他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對龍有如此大的好奇。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過早對於龍的興趣,讓他最後衍生成了一種信仰和執念,導致馬東營一生都活在對龍的這種信仰當中。
因此,在建立道觀並且成為道長之後,馬東營仍然在深山裡面尋找,大多數時候人們都看不到他的蹤影。有人認為馬東營會放棄,但時間長達15年之久,馬東營依然在前進。然而在大多數人認為馬東營可能一生都會前行在路上時,馬東營卻又突然接受了沒有龍的現狀。對於彼時的馬冬營而言,他徹底的將執念變成自己內心深處的信仰。他開始明白,並不是只有真的見到才能夠代表龍的存在,反而讓更多的人對龍有更多的了解,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
結語
不管怎樣,馬東營對於龍依然懷有信仰,只不過他的信仰轉變了方式,從不停的前進,到停下腳步。他似乎止步不前,又似乎從未改變。
參考資料:《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