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雙重樂感」音樂學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貴州省的部分高等院校音樂院系已經開始進行嘗試。譬如,凱裡學院的音樂學人才培養嘗試,在音樂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凱裡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在首先保留本土苗族、侗族等民族學生的母語音樂「樂感」的基礎上,給學生開設貴州省其他民族音樂、西方音樂、世界音樂等多元音樂內容的課程,從多元音樂理論、多元音樂文化和音樂實踐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讓學生在充分認知其他民族音樂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欣賞和感知其他民族音樂的能力,為其今後從事音樂教育或音樂實踐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總之,學生雙重樂感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後天習得的過程。但是,這一習得的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學生們在學好了本民族音樂傳統感覺的基礎上再學習其他民族的音樂感覺」「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一種客觀認識一切民族的音樂傳統的觀念,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價值的相對性。」具備「雙重樂感」能力的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將以寬廣的文化視野和平等的文化態度看待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促進不同文化生境中的音樂得到更好的交流。
雖然「雙重樂感」教育是試圖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具備客觀認識一切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但筆者認為,這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願景,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域人口的民族構成差別很大,族群內部的個體成員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一切民族的音樂文化都能夠認識清楚和具備實踐行為能力。這就要求「雙重樂感」的實踐教學要施行具體地域具體規劃的原則。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佔有較大的比重,少數民族身份的學生在高校中也佔有很大的比例,且不同民族的學生在各自母語音樂文化的濡化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樂感,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音樂學人才培養要根據不同地域的民族構成狀況,在保留各民族學生語音樂文化特徵的基礎上,增加他們對本地區其他民族音樂及其文化特徵的接觸、體會和認知,最終使他們具備本土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能力和認知能力。
這就決定了貴州省高等院校音樂院系在保留各民族學生母語音樂樂感的前提下,也要讓他們學習母語音樂文化之外的本土其他民族的音樂,平等地看待本土其他民族音樂的價值,並在理論學習和實踐行為訓練的過程中,掌握其音樂文化的精髓,具備本土多民族音樂文化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為其畢業後從事社會音樂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總之,貴州省高等院校在「雙重樂感」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音樂學人才的培養,是「使所有的學生首先在具備一種充分認識本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基礎上對全球不同的音樂文化的全元認識、理解的觀念和能力」,尤其是針對貴州省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狀況,更應該讓學生在自己母語音樂樂感的前提下,具備本土其他民族音樂的行為實踐能力和理論認知能力,實現貴州省高等院校音樂學人才培養的教育目的。
高等院校雙重樂感音樂學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人才培育工程,並不是個別學生只聽聽「他者」音樂和表演幾首其他民族的音樂作品那樣就能夠簡單地實現,而是應該關注學生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全方位地認知和實踐多元音樂文化的能力,其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認知和情感並重的「智者」。鑑於此,高等院校音樂院系在雙重樂感的實踐教學中應該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進行改革才能夠達到雙重樂感音樂學人才培養的目的。
音樂理論教學實踐改革我們知道,要使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對學習對象具有深入的理性認知,就必須對其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訓練,實現「文化了解本質論」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機構的高等院校,實現學生理論知識獲取的途徑就是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因為學生主要是通過學校所開設各種相關音樂的理論課程,來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習對象的。據此,我們認為,根據當前貴州省高等院校音樂課程結構單一和課程內容知識「窄、專、深和違背普通音樂教育培養「知識和技能全面均衡發展」的音樂學人才的教育弊端,結合「雙重樂感」的教育理念,應該對貴州省高等院校音樂學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