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崔永元揭破明星陰陽合同,後有郭靖宇舉報收視率造假,娛樂圈已越來越無法自娛自樂了。
9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其官方微信號上發出通知:針對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國家廣電總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已採取相關措施,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
廣電總局的此次出手,源於導演郭靖宇日前在湖北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9月15日,他又將此番講話發到了微博上(《起來,與操縱收視率的黑勢力決一死戰》),講述了自己的電視劇作品《娘道》遭遇的黑幕,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國內影視行業收視率造假亂象。
在文章中,郭靖宇稱自己的劇作延播,繼而被某衛視總監直接要求購買收視率。對方要價90萬元一集,整部劇需要7200萬元。在此前的購片合同中,電視臺以130萬元/集購得該片,相當於「上交70%給他們當保護費,才能播出」。在遭到郭靖宇的拒絕後,該衛視甚至還揚言要封殺和打擊報復。
|| 一石激起千層浪
郭靖宇的文章一發布,不僅引爆了網絡輿論,更是得到了娛樂圈上百名大佬實名支持。
一向在微博很佛系的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轉發文章並指出當年光線退出其優勢業務電視節目市場的原因,正是受到收視率造假的影響。
導演陸川也道出了身邊同行好友被迫買收視率的經歷。「他跟我說如果不按照電視臺指定公司買收視率,他將收不到電視臺尾款。」
導演陳思成則表示「鼎力支持」郭靖宇,並稱其製作的電視劇《遠大前程》在播出前遭遇同樣問題。
導演白一驄更是直言,這不是聲援,是參戰。
除此之外,導演賈樟柯,演員徐崢、趙立新、趙文卓、於毅,編劇周梅森、溫豪傑、董潤年、王麗萍等人也都發聲表示支持。
一場關於「收視率造假」的戰爭,一觸即發。
|| 歷史遺留問題
大約20年前,國家廣電總局出臺規定,合拍片和引進劇不能在黃金時段播出,並開始推進位播分離,國產劇由此迎來了春天。大約也是從那時起,國產劇的收視率也迎來了它專業造假的春天。
20年後,收視率造假早就是電視劇普遍現象,購買收視率更已形成了從業人員心照不宣的產業鏈。即便常有不和諧的聲音,最終也都是不了了之。
早在2002年,時任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的張宏森曾痛斥假收視率,稱「山東省一家電視臺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2012年8月,中視豐德影視版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鋒向記者爆料,有電視研究機構以合作推廣名義來遊說,稱可以以推廣費換取收視率,一年只需5000萬便可進十強,如想要單部電視劇基礎目標平均收視率達到1.4%,每集劇的推廣費用為6000元;如達到1.4%及1.4%以上,每集劇的推廣費用封頂為7000元。
2016年,編劇宋方金在某論壇上公開質疑《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劇點擊率造假,並呼籲論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舉報中國影視界造假」。
2017年3月,全國兩會上,陳道明與張國立先後向收視率造假開炮。張國立直言,收視造假現象「是把大家一起趕上了黑道」。
今年6月,崔永元在炮轟娛樂圈時,也曾提及他的業內朋友訴苦,購買收視率價格已經從幾年前的20萬一集,飛漲到近年的40萬一集。
呼籲爆料之聲不絕,但實際效用甚小,甚至情況愈加慘烈。根據郭靖宇的爆料,近三年以來播出的所有大劇,沒有一個收視率不是花錢來的。
|| 為什麼是郭靖宇?
在上述所有的爆料者中,郭靖宇既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不是最有關注度的人。那為什麼他帶來的影響力卻是最大的呢?
首先,時間點很重要。今年6月,崔永元針對《手機2》而曝光影視圈「陰陽合同」,口水戰迅速演變成「明星稅務門」,引起軒然大波。
國家稅務總局責成江蘇等地稅務機關調查核實影視從業人員「陰陽合同」中的涉稅問題,並表示「將在已經部署開展對部分高收入、高風險影視從業人員依法納稅情況進行評估調查的基礎上,加大徵管力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一時間,娛樂圈的「範冰冰們」人人自危。直到3個多月後的現在,影響都未完全過去。
此時,郭靖宇再將本來就處於風口浪尖的娛樂圈推到公眾眼前,必然會得到比以往更多的關注。
其次,可能存在一些推手。雖然郭靖宇在上述舉報文章中多次表示,《娘道》目前的收視率很好,並不需要炒作,但是仍有不少網友認為,此次舉報很有可能是炒作行為。
因為從目前來看,《娘道》這部劇實在不像是收視率很好的樣子,當前豆瓣評分僅3.3分,四天前這個數字還是3.8。
郭靖宇也反駁了這一點,認為是有人在故意黑《娘道》,63.9%的人都打了一星,不科學。
為求客觀,小財也去看了《娘道》。說實話,觀感並不是很好,劇情和人物設定都不是很討喜。如果讓小財打分,估計也不會很高。
但是,不管是不是炒作,誰都無法否認的一件事是:通過這次舉報,《娘道》的確為很多人所熟知。
|| 為什麼要對收視率造假?
這次曝光事件會如何解決,尚有待觀望。而眾多觀眾疑惑的是:為什麼要對收視率造假?
據《羊城晚報》報導,某業內人士透露:「收視率是平臺廣告報價的重要參考指標,收視率高的平臺,意味著收看節目的人數多,廣告要價就高。各大衛視年末舉行新項目推介會時,要靠以往的收視率圈錢。」
所以,提高收視率對於各大衛視的收益至關重要,而且在二線衛視退出收視率爭奪之後,收視率更成為一線衛視血拼的重要砝碼。
為了保證收視率,電視臺與製作方籤署電視劇購買合同時通常會附加一份「對賭協議」——製作方在售劇時,必須向電視臺做出收視率擔保——該劇在播出時必須達到協議中保證的收視率數值,製作方才能從電視臺拿到全部的購片款,否則,按照協議比例相應扣款。
這種收視率對賭的行為,其實是在變相引導製作方買收視率,最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製作方增加了收視率購買成本,會向電視臺要高價;電視臺買不起劇,就會向廣告客戶多要錢;而廣告客戶多給錢,就會要求高收視率……
在這個循環裡,廣告主、電視臺、製作方都是受害者,沒有人會成為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