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發現自然常數在變化,宇宙或不具有「各向同性」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在物理學中,精細結構常數(fine structure constant)是用於度量自然界中電磁力大小的一個常量,電磁力與引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並稱四大基本力。

然而,根據一項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成功對一個距地球約 130 億光年的類星體進行了四次觀測,認為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已較此前發生了變化。

圖|遙遠類星體想像圖 (來源:Shutterstock)

精細結構常數沒有單位,本質涉及光速、普朗克常數和一個電子所攜帶的電荷量,一般會被用來描述電磁力的強弱。但領導這項研究的南威爾斯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韋伯(John Webb)團隊,通過 20 年的觀測和研究卻表明,該常數在宇宙中的某些區域內的取值或許並不相等,而這種「不等」卻不僅體現在時間上,還體現在了空間中的某一特定方向上,這就很奇怪了。

韋伯表示,儘管學界內部一直都對此事持懷疑態度,而他本人也曾在首次發現這一現象時懷疑這種「變化」是由實驗設備故障造成,但此次他和團隊在用地表最強的望遠鏡陣列觀測距地球非常遙遠的類星體時,卻也發現了這一情況。

一般來說,由於類星體距地球很遠,最遠的甚至有 130 億光年,天文學家們一般能通過觀測它們來了解誕生初期時的宇宙,而此次的研究則是著重觀測了一顆能追溯至宇宙誕生後十億年的類星體,並沿從觀測點到該類星體的連線對精細結構常數進行了四次測量。

起初,四次測量的結果本身並沒能為「該常數是否有發生數值變化」提供證據,但在研究人員後續將結果與其它許多與此次課題無關的類星體觀測結果作對比時,發現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變化尤其明顯。

天文學和物理學界曾一直認為宇宙是各向同性,也就是從統計學角度上來看,宇宙在各個方向上應該都「長得一樣」。但此次的研究結果則表明,宇宙中或許存在著某些有著「方向偏好」的常量,也就是宇宙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偶極結構」。

在研究中,韋伯團隊曾按某一特定方向對該類星體進行觀測,並能回溯至距今 120 億年前的宇宙,但精細結構常數仿佛會隨他們觀測距離的深入(距地球更遠的位置在更早期的宇宙中時的狀態)而變大,隨著離地球越近(除了位置更近,在時間上也距現在更近)而減小。

除了南威爾斯大學此次的研究,另一項由一個美國團隊獨立進行的 X 射線觀測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該研究對星系的一些性質進行了測量,如 X 射線相關性質和星系團距地球的宇宙學距離等,發現宇宙中或確實存在著一個「方向偏好」(與此次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所發現的「問題方向」一致),而不是人們之前所認為的「各向同性」。

韋伯表示,如果後續研究繼續表明精細結構常數的取值確實在宇宙中具有「方向性」,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便有可能會因此被改寫。

他說:「目前,標準模型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宇宙的『各向同性』而構建的,而標準模型本身又是源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以如果這些理論確實只是對宇宙中實際情況的一種近似的話,那物理學可能又將會迎來更多的新學說。」

韋伯認為,在物理學之外,宇宙如果不是各向同性或也將對產生生命的條件產生影響,甚至能為我們回答與「為何有些常量就是這個數值(進而生命為何得以存在,宇宙為何會是今天的樣子)」類似的問題提供思路。

他表示,此次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或將是為開啟一項長期研究所邁出的第一步,如果當下正突飛猛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也能在數據分析中被結合起來,研究人員或許能以比現在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精度對宇宙中的天體進行觀測,對該課題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宇宙存在「各向同性」,外星人的世界和我們不一樣
    如此一來,那外星人存在的宇宙可能與人類所居住的銀河系宇宙是不一樣的,所以人類一直以銀河系附近的宇宙規律去探尋宇宙,是難以發現地外文明的。這「各向同性」具體是什麼呢?要想知道這個,那咱們得從來頭說起。一開始的宇宙觀說的是地心說,也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直覺宇宙觀。
  • 宇宙「各向同性」可能被推翻?科學家將重新認識宇宙!
    據一項最新觀測表示,宇宙的膨脹速度可能因地而異,這一項新的結果挑戰了現代宇宙學的核心原則:宇宙的各向同性!宇宙的各向同性或許還有朋友對宇宙的各向同性並不是太了解,所謂各向同性就是指無論我們向宇宙哪一個方向觀察,所看到的皆會差不多.各向同性和均勻性不同,宇宙可以是均勻但不是各向同性,或各向同性但不是均勻的。
  • 新發現:宇宙深處「自然常數」異變,同一宇宙中或存在高維時空
    類似常數不少,比如普朗克常數、萬有引力常數、法拉第常數等,可以直接引用,又被稱為普適常數,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整個宇宙的「自然常數」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未來想要提升文明,徵服宇宙的底氣所在。但是,近期的科研成果卻發現這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這個基本常數會有所不同?
    科學家發現在宇宙的某些區域,精細結構常數存在差異,它不僅是時間上的函數,而且也是方向上的函數。電磁力被認為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不會發生變化的力,但在過去的20年裡,天體物理學家John Webb教授注意到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似乎存在異常,他發現在宇宙某個特定方向上所測得的電磁力似乎略有不同。
  • 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這個基本常數會有所不同?
    電磁力被認為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不會發生變化的力,但在過去的20年裡,天體物理學家John Webb教授注意到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似乎存在異常,他發現在宇宙某個特定方向上所測得的電磁力似乎略有不同。
  • 量子態「離子纏繞」證實空間各向同性
    簡單而言,空間各向同性指的是空間的一個方向不比另一個方向存在更多的異質性,不會產生諸如:在一個方向受到擠壓,而在另一個方向受到拉伸的現象,不會出現在不同方向上空間不均勻性的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在新的實驗中使用了部分原子纏繞的方法,他們的基本設想是在量子計算機中確定量子比特的數量,量子信息實驗比以往任何時候做到的更加精確,實驗的精確度達到了十億的十億倍分之一,實驗結果證實了空間各向同性的假說。
  • 有科學家提出宇宙膨脹是各向異性的,真的如此嗎?
    但是,有許多不同的獨立方法可以檢驗宇宙在各個方向上都是相同的觀點:天體物理學家稱之為「各向同性」。 在2020年4月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中的一項新研究中,新技術,分析和數據集都被應用到了這個難題中,並且作者聲稱,宇宙的膨脹率取決於我們尋找的方向。如果為真,這將是一個有趣的結果,但是有很多理由對此表示懷疑。
  • Webb團隊發現宇宙中精細結構常數的非對稱性
    通過天文觀測對於遙遠類星體的分析,Webb團隊發現:理論物理學家最信任的常數「精細結構常數」,竟然不是各向同性。,如果精細結構被發現不是常數,即使是有微小不對稱性或者隨時間變化,理論物理體系都將需要被改寫。
  • 一項新研究發現,外星人的宇宙可能和我們真的不一樣!
    這表示「外星人」的宇宙可能真的與我們銀河系附近的宇宙不一樣!何為宇宙的各向同性?宇宙為什麼會各向同性?託勒密的地心宇宙將地球放置在了宇宙的中心,認為整個宇宙都圍繞這地球轉,但哥白尼發現了天體運動的真相,地球不過是環繞太陽公轉的其中一顆行星而已,因此各向同性的前身也稱哥白尼原則!當然哥白尼的時代也不會知道宇宙是否各向同性!宇宙是怎麼來的?
  • 宇宙膨脹是各向異性還是各向同性呢?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一個方向與高於平均水平的膨脹速度一致,而不同的、不完全偏移的方向與低於平均水平的膨脹速率一致,這兩個方向與平均值相差約10%。不幸的是,這種解釋已經被一組更好的觀測結果排除了:來自宇宙微波背景(CMB),也稱為大爆炸的餘輝。
  • 宇宙可能真的存在方向性?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科學家發現在宇宙的某些區域,精細結構常數存在差異,它不僅是時間上的函數,而且也是方向上的函數。精細結構常數(α)是自然界的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常數,它是一個無量綱常數,與光速、普朗克常數以及電子電荷有關,約等於1/137。
  • 宇宙存在神秘的「各向異性」之謎
    天文學家在對宇宙中1a型超新星觀測速度的研究上發現,我們的宇宙可能並不是各向同性的,而在現有的宇宙學標準模型(LambdaCDM宇宙模型
  • 宇宙各向膨脹均勻嗎?
    米格卡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對我們表示:「這是令人激動的結果,具有巨大的未來工作潛力。」 「這可能導致人們重新思考宇宙學。但是在這樣做之前,我們必須確保消除所有其他可能的解釋。」解釋宇宙的現代理論的基石是,它在各方面都是各向同性的,即在各個方向上都是均勻的。
  • 我們生活在不對稱的宇宙中?研究質疑宇宙基本特性
    藉助兩臺強大的X射線望遠鏡,以及一個經驗性的關係式,他們得出了頗具爭議的結論——宇宙在不同方向上的膨脹可能是不均勻的。不過,在另一些天文學家看來,這個令人興奮的結論,卻存在大量值得注意的疑點與漏洞。挑戰宇宙各向同性當我們用天文望遠鏡鎖定宇宙的一片區域,會觀察到什麼景象?
  • 我們生活在不對稱的宇宙中?美德團隊研究質疑宇宙基本特性
    但是,當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直至以數十億光年的尺度看待這個宇宙時,這時的宇宙單元依舊是如此豐富而變化多端嗎? 不。恰恰相反,無論我們將目光鎖定在宇宙的任何方向,宇宙都是一致、沒有任何變化的。這就是現代宇宙學的重要基礎——宇宙尺度上的各向同性。
  • 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模擬宇宙演化的新方法
    最近,俄羅斯物理學家基於旋量和引力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新的模擬宇宙演化的理論模型。該文章發表在最近的《歐洲物理期刊》上。在數學幾何學與物理中,旋量(Spinor)是指復向量空間中的的元素。這項研究成果有益於解釋了宇宙的加速膨脹。對具有非最小耦合的旋量場的研究不僅可以描述宇宙的膨脹,而且可以描述其隨後的收縮以及在標準宇宙學模型框架內產生的大爆炸。這個研究的基本計算可以擺脫最常用的弗裡德曼-羅伯遜-沃爾克度規(Friedman-Robertson-Walker,簡稱FRW)的宇宙各向同性模型。
  • 新假說解釋了宇宙膨脹的奧秘,統一了哈勃常數
    這是日內瓦大學(UNIGE)的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假設,用以解決一個使科學界分裂十年的難題:宇宙以什麼速度膨脹?到目前為止,至少有兩種獨立的計算方法得出的兩個值相差約10%,其偏差在統計上是不可調和的。這種新方法在《物理學快報》B中有闡述,消除了這種分歧,而沒有利用任何「新物理學」。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種種超自然現象不斷暗示宇宙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例如,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兩個物理學家團隊發表了關於宇宙異常的完全不同的觀察結果,暗示了基本定律和作用力的潛在變化。甚至更奇怪的是,這項新研究還支持了以往的其它研究,勾勒了這些變化的「方向性」。換句話說,它們構想出一個可能的宇宙模型,在該模型中,物理定律向某些方向移動,就好像它們處於神秘的宇宙梯度上一樣。
  •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圓環結構
    一般意義上,要問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並不科學,因為根據大爆炸理論,時間本身便產生於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在此之前時間概念尚不存在。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