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術才院士:把工程現場當作實驗室

2020-12-01 大眾日報

在基礎交通建設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九世紀修路,二十世紀建橋,二十一世紀開發地下空間。」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院長、教授李術才院士就是一位地下空間的探索者。

「我們做工程,最重要的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難題。」對於此次當選工程院院士,李術才表示「更多是對團隊工作的一種認可」。

「上天容易,入地難」。地下空間情況複雜,各種介質的不連續性、不均勻性阻礙著工程進展。「中國地下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模和難度都是世界第一。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既能開發地下空間,又要防止人員傷亡。」李術才這麼介紹自己的工作。

素有「國內罕見、江西第一難隧道」之稱的永蓮隧道,在建設中突水突泥十幾次,停工兩年。李術才團隊在國內外眾多科研團隊中脫穎而出,利用隧道突水突泥災害防治技術成果,成功解決了永蓮隧道斷層突水突泥災害治理這一國內罕見技術難題。

當地領導曾經這麼問:「別人都沒解決,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李術才用十個字給出了回答:理論、技術、產品、工藝、經驗。

他主張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把工程現場當作實驗室。之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隧道與地下工程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突破了突湧水與注漿封堵基礎理論難題,研發了新型治理材料、工藝與裝備,建立了災害治理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其成果已在我國交通、水電及礦山等領域應用,解決了三十餘項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工程難題。

李術才告訴記者,科研就是從工程實際中找問題,再帶著問題找辦法。首先要在實驗室裡開展理論研究,研究突水災害發生的機理,然後再到現場試驗,最後到工程領域運用。「必須有理論、有實踐,真正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路子。」

在突水突泥的預報和控制方面,李術才團隊研究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到吉蓮高速永蓮隧道、南京地鐵等幾十個工程實踐中,解決了工程難題,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0年,李術才從中科院武漢巖土所來到山大,開始組建山東大學巖土工程中心。作為中心主任和學科帶頭人,李術才傾注了大量心血,招賢納士、搭建平臺、拓展方向。

如今,團隊已經擁有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1人、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採訪過程中,李術才很少用「我」來與記者交流,而是代之以「團隊」。「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工科,離開團隊是做不出成績來的」。在李術才看來,任何課題的突破都是團隊共同完成的,所有成果、榮譽都屬於團隊,「我們是在真刀真槍地解決問題。」

他經常給隊員講一個「獵人帶著犬打兔子」的故事。故事裡獵犬追丟了一隻受傷的兔子,之後兔子解釋自己拼命逃脫的行為時說:「獵犬追不到我,等著它的不過是主人的一頓打罵,而如果我被追到了,那等著我的就是沒命了。所以我必須拼命跑,盡全力跑。」由此,他告訴團隊裡的每一個成員,遇事要有緊迫感,要「盡全力而為之」,不能僅僅滿足於「盡力而為」。

目前巖土中心主要兩大科研成果,一個是不良地質預報技術——施工過程中通過物探技術對地質進行分析,預報施工前方50米範圍內含水構造的情況,以便做好預防措施和治理方案;一個是水害治理技術——研發了新型堵水材料及配套工藝,成功解決了重大水害治理的難題。

在這兩個重要技術成果的研發過程中,李術才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研究,讓年輕人在科研過程中快速成長。目前青年教師中有4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支持,1人獲得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原 通訊員 馮剛 車慧卿 報導)

相關焦點

  • 院士李術才:把實驗室建在施工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就是一位地下空間的探索者。地下工程建設難度大、地質條件複雜、突水突泥等災害頻發,針對這些情況,李術才長期深入一線,把脈地質構成,攻克了重大突湧水災害防控的工程難題,其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成蘭鐵路、新成昆鐵路、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陝西引漢濟渭、吉林引松供水、烏東德水電站等工程的230餘條隧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科技英才】李術才:破解地下工程「疑難雜症」
    經過十幾年的科技攻關,李術才團隊在隧道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及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研究成果應用於24個省市的鐵路、公路、水利等230餘個工程。2019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戰略與科技需求為學科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做研究要『頂天立地』,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既要做到理論技術上有創新,又要解決好實際問題。」李術才表示。
  • 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山東科技大學
    走進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南門,一座紅色教學樓便映入眼帘,「國家工程實驗室」,七個大字使它顯得與眾不同。記者了解到,它的全名是「煤礦充填開採國家工程實驗室」,除此之外,它還是煤炭充填開採方面「國內唯一一個專注於『綠色開採』、高度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字號實驗室」。
  • ...地鐵走在前列」丨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
    在15日召開的2020年東北地區「三省四市」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管理協作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對哈爾濱地鐵近年來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如是評價。李術才表示,此次會議對於促進東北地區區域性的地鐵建設的合作,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三省四市軌道交通部門可以做到軌道交通資源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共同解決東北地區軌道交通發展的關鍵問題,對地鐵的智能建設、智慧運營都會起到積極作用。李術才說,智慧地鐵對於推動地鐵高質量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山東大學兩教授同日當選院士!另有3位山大校友入選!
    當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先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另外3名山東大學校友成功當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李術才,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災害防控專家。
  • 山東大學一天倆教授當選院士,還有倆校友
    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此外,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名單中,還有兩位山東大學校友,山東大學數學77級校友張繼平、化學80級校友馬大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我校側記
    但是實驗室的建設需要科研團隊支撐,需要依託學科平臺、依託院士隊伍,具體如何建設,新礦正在考慮和哪些科研單位或政府機構合作共建,同時也在積極尋求和山科大合作的可能性」,在活動現場,偶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我校與會人員敏銳地嗅到山科大將迎來一次大的學科發展機遇,馬上開始思考——山東科技大學本身在煤炭充填方面有多年的理論和現場經驗,積累了豐富科研成果,為何不搶抓這個機遇,發揮自身在人才和科研團隊方面的優勢,
  • 五位山大人當選2019兩院院士
    喜報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我校陳子江副校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副校長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李術才,男,1983年9月入山東礦業學院土木系學習,先後獲得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學位。1993年6月至1996年7月在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學習,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院長,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長。
  • 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怎麼建?院士大咖來支招
    近日,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重慶交通大學召開,院士、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為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找「點子」、指「路子」。鄭皆連、杜彥良兩位院士及業內多位專家獲聘擔任該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 山東大學兩人分別當選中科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山東大學兩人分別當選中科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內分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項目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2019年當選為生殖醫學領域最權威學術組織——國際生殖學會聯盟(IFFS)的常務執委併兼任秘書長,成為該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華人學術領導人。
  • 山東大學兩位教授當選院士 兩院院士總數達17人
    原標題:山東大學兩位教授當選院士,兩院院士總數達17人11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已聚集16個院士團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聯合粵港澳科研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南方海洋科學和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室選擇落戶南沙,不僅因為這裡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理幾何中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更看中了南沙的濱海環境和生態發展理念,這與實驗室在島嶼島礁可持續開發研究、大科學裝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 又一家廣東省實驗室揭牌!多個院士研究團隊助陣
    據悉,該省實驗室主要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建設,實驗室選址南沙區,科研規劃用地600畝。  記者從揭牌儀式上獲悉,目前已有一批核心團隊,確定加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包括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張偲院士海洋生態工程研究團隊、陳勇院士島礁能源研究團隊、彭平安院士海洋沉積學研究團隊、徐義剛院士海洋地球化學研究團隊、丁德文院士海洋環境工程研究團隊、周成虎院士海洋遙感與地理研究團隊,以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金慶煥院士(楊勝雄)海洋油氣地質研究團隊、廣東省科學院吳清平院士島礁食用菌研究團隊
  • 「人文廣東」中國工程院九院士齊聚汕頭,探討隧道技術
    錢七虎、周福霖等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齊聚汕頭,研討穿江越海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創新與突破等重大問題。此次論壇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中信城市開發運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周福霖、聶建國、杜彥良、鈕新強、鄭健龍、任輝啟、謝先啟、李術才以及上百名行業權威和專家出席
  •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參觀航天學院實驗室
    西工大新聞網6月20日電(通訊員 朱斌)6月19日上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蒞臨航天學院,參觀了精確制導與控制研究所,校長助理楊益新、航天學院院長唐碩陪同參觀。參觀中,吳偉仁院士在精確制導與控制研究所白博老師的帶領下對研究所的各個實驗室進行了參觀,對科研水平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 全國唯一的組織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落戶南通大學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第二批重點實驗室名單。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 833人,外籍院士108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924人,外籍院士93人。「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 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代表中國科技頂尖水平。根據相關規定,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評選有何標準?哪些專家當選概率高?哪裡是盛產院士的熱土?「大咖雲集」「優中擇優」的院士遴選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清華大學牽頭的危爆物品掃描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
    1月6日,教育部科技司在清華大學組織召開了由清華大學牽頭承擔、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危爆物品掃描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驗收會。實驗室理事會科技委相關專家,清華大學科研院、財務處,以及工程物理系、自動化系、電子工程系等實驗室相關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 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020年12月28日,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驗收會在北京工業大學水環境樓舉行。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聶祚仁院士出席驗收會,會議由北京市發改委高技術處趙英俊處長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