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交通建設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九世紀修路,二十世紀建橋,二十一世紀開發地下空間。」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院長、教授李術才院士就是一位地下空間的探索者。
「我們做工程,最重要的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難題。」對於此次當選工程院院士,李術才表示「更多是對團隊工作的一種認可」。
「上天容易,入地難」。地下空間情況複雜,各種介質的不連續性、不均勻性阻礙著工程進展。「中國地下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模和難度都是世界第一。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既能開發地下空間,又要防止人員傷亡。」李術才這麼介紹自己的工作。
素有「國內罕見、江西第一難隧道」之稱的永蓮隧道,在建設中突水突泥十幾次,停工兩年。李術才團隊在國內外眾多科研團隊中脫穎而出,利用隧道突水突泥災害防治技術成果,成功解決了永蓮隧道斷層突水突泥災害治理這一國內罕見技術難題。
當地領導曾經這麼問:「別人都沒解決,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李術才用十個字給出了回答:理論、技術、產品、工藝、經驗。
他主張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把工程現場當作實驗室。之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隧道與地下工程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突破了突湧水與注漿封堵基礎理論難題,研發了新型治理材料、工藝與裝備,建立了災害治理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其成果已在我國交通、水電及礦山等領域應用,解決了三十餘項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工程難題。
李術才告訴記者,科研就是從工程實際中找問題,再帶著問題找辦法。首先要在實驗室裡開展理論研究,研究突水災害發生的機理,然後再到現場試驗,最後到工程領域運用。「必須有理論、有實踐,真正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路子。」
在突水突泥的預報和控制方面,李術才團隊研究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到吉蓮高速永蓮隧道、南京地鐵等幾十個工程實踐中,解決了工程難題,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0年,李術才從中科院武漢巖土所來到山大,開始組建山東大學巖土工程中心。作為中心主任和學科帶頭人,李術才傾注了大量心血,招賢納士、搭建平臺、拓展方向。
如今,團隊已經擁有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1人、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採訪過程中,李術才很少用「我」來與記者交流,而是代之以「團隊」。「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工科,離開團隊是做不出成績來的」。在李術才看來,任何課題的突破都是團隊共同完成的,所有成果、榮譽都屬於團隊,「我們是在真刀真槍地解決問題。」
他經常給隊員講一個「獵人帶著犬打兔子」的故事。故事裡獵犬追丟了一隻受傷的兔子,之後兔子解釋自己拼命逃脫的行為時說:「獵犬追不到我,等著它的不過是主人的一頓打罵,而如果我被追到了,那等著我的就是沒命了。所以我必須拼命跑,盡全力跑。」由此,他告訴團隊裡的每一個成員,遇事要有緊迫感,要「盡全力而為之」,不能僅僅滿足於「盡力而為」。
目前巖土中心主要兩大科研成果,一個是不良地質預報技術——施工過程中通過物探技術對地質進行分析,預報施工前方50米範圍內含水構造的情況,以便做好預防措施和治理方案;一個是水害治理技術——研發了新型堵水材料及配套工藝,成功解決了重大水害治理的難題。
在這兩個重要技術成果的研發過程中,李術才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研究,讓年輕人在科研過程中快速成長。目前青年教師中有4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支持,1人獲得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原 通訊員 馮剛 車慧卿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