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李術才:破解地下工程「疑難雜症」

2020-09-16 江蘇省科協

在工程界,有「上天容易入地難」的說法。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控專家、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解釋:「地下工程地質極為複雜,經常引發突水突泥災害,造成機毀人亡的嚴重後果,很多工程因此長期停工或改線。」

經過十幾年的科技攻關,李術才團隊在隧道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及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研究成果應用於24個省市的鐵路、公路、水利等230餘個工程。2019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戰略與科技需求為學科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做研究要『頂天立地』,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既要做到理論技術上有創新,又要解決好實際問題。」李術才表示。

隧道掘進機裝上「火眼金睛」

進入21世紀,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心向地形地質極端複雜的西部山區與巖溶地區轉移,建設過程中極易遭遇突水突泥重大災害。當時,有院士前輩建議李術才進行技術攻關,對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災害進行預報和治理。

「這是國家戰略需要,我們義不容辭。」李術才堅定地說。

他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前行,隊伍由弱變強,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2011年「隧道含水構造等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定量識別及其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隧道與地下工程重大突湧水災害治理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超前預報技術成果「激發極化探水系統」首次搭載到國產隧道掘進機(TBM)上,應用於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在預報技術的保障下,提前9個月安全順利貫通。

「我們的技術實現了TBM前方斷層、含水構造等不良地質體的較準確預報,好比給TBM裝上了『火眼金睛』,給黑夜行駛的汽車安上了車燈。推動了TBM預報技術由『跟蹤模仿』向『國際領先』的發展。」李術才說。

在一線「醫治」疑難雜症

業內這樣形容李術才團隊,「哪裡出現突水突泥災害,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這既是對團隊能力的認可,也是他們靠在一線,緊盯項目,保駕護航的真實寫照。

團隊成員李召峰副教授介紹:「不同於建造房屋照圖紙施工就行,地下工程看不見摸不著,很多現場實驗數據和實施數據的反饋,我們必須在一線瞬息萬變的那一刻採到數據才行。這就要求我們,24小時甚至是48小時不間斷地在現場,才能保證科研方案、科研思路得到準確落實,保障工程建設安全。」

「我們就像是地下工程的『醫生』,如果不面對病人,怎麼能找出問題?」李術才說。

正是有了這樣的付出,團隊「治好」了一個又一個工程項目的「疑難雜症」。

面對華潤水泥(平南)有限公司治水項目,起初團隊成員心裡也沒有底。因為附近巖溶發育強烈,水量補給充沛,隨著礦區地面凹陷,開採深度越來越大,礦坑湧水不斷增加,2015年豐水期礦坑全部被淹,連續疏幹抽排又使周圍村莊地面塌陷。經過李術才團隊兩階段的系統治理,累計減少湧水20萬m3/d,解放礦產資源近1億噸,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科研現場是最好的實驗室,對巖土工程學科來說尤其如此。李召峰介紹:「基本上我們的科研人員走到哪兒,實驗室就建到哪兒。」

大團隊交叉融合作戰

提及成績,李術才反覆強調:這是團隊共同努力、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結果。

他舉例說,江西永蓮隧道曾發生15次大規模突水突泥,有「國內罕見、江西第一難隧」之稱。經過多次治理未果,最終李術才的團隊治理見效。當時的領導問他:別人都沒解決,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他用十個字回答:理論、技術、產品、工藝、經驗。

「這就是大團隊交叉融合的優勢所在。地下工程災害治理好比給人治病,團隊有可以做CT的預報技術,能查清病灶的技術人員;有能治病,提供藥品和手術的注漿新材料及技術,還有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專家科研人員。只要有需要,我們可以組織不同專業最優秀的人員共同攻關,資源共享,形成整體攻關能力。」李術才說。

這樣的交叉融合創新、工程一線科研攻關也讓團隊年輕人快速成長。團隊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有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有青年拔尖人才,團隊入選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李術才坦言:「在地下工程超前預報方面還有許多關鍵問題要解決。下一步將圍繞地下工程災害防控的精細化、實時化、智能化繼續攻關。」(作者:趙豐 編輯:謝長美)

相關焦點

  • 李術才院士:把工程現場當作實驗室
    在基礎交通建設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九世紀修路,二十世紀建橋,二十一世紀開發地下空間。」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院長、教授李術才院士就是一位地下空間的探索者。「我們做工程,最重要的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難題。」
  • 院士李術才:把實驗室建在施工現場
    在我國的基礎交通建設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19世紀修路,20世紀建橋,21世紀開發地下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就是一位地下空間的探索者。地下工程建設難度大、地質條件複雜、突水突泥等災害頻發,針對這些情況,李術才長期深入一線,把脈地質構成,攻克了重大突湧水災害防控的工程難題,其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成蘭鐵路、新成昆鐵路、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陝西引漢濟渭、吉林引松供水、烏東德水電站等工程的230餘條隧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年5月底,李術才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 全國英才資料庫:國家級科技英才——核物理學家歐陽曉平院士
    中國英才網.全國英才資料庫:軍界國家級科技英才——軍事指揮信息系統和數據鏈專家 費愛國院士(專業技術少將),1955年7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清江市(現淮安市清江浦區),男,漢族,江蘇省漣水縣人。中共黨員。軍事指揮信息系統和數據鏈專家。
  • 全國英才資料庫:科技英才:中國力學家白以龍院士
    中國英才網.全國英才資料庫:中國科技英才——力學家白以龍院士,國家級英才人物;1940年12月生於雲南祥雲,籍貫浙江鎮海 2020年7月,白以龍院士被全國英才資料庫以國家級科技英才收錄入庫。 根據塑性變形局部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延性極限的不穩定性機理、剪切帶對延性破壞的作用,闡明了長期未能解釋的現象。針對真實材料受載產生大量微損傷的難題,創立了亞微秒應力脈衝技術,建立了微損傷的非平衡統計演化和實驗基礎。
  • 青島科技大學:四個英才班招生計劃增一倍(圖)
    青島科技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招生辦主任張樹海介紹,2018年,經教育部批准,青島科技大學新增功能材料、分子科學與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此外還增加了機械工程(智能裝備方向)、自動化(智慧機器人方向)、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微電子技術方向)、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工安全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分析與應用方向)(高密校區)五個本科專業方向。
  • 高能所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籤署「錢三強英才班」合作協議
    下午,高能所與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核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籤署聯合舉辦「錢三強英才班」合作協議。秦慶、川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龔敏代表各方在協議書上簽字。>   7月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院在沙河校區籤署了聯合舉辦「錢三強英才班」合作協議。
  • 「曹原們」是怎樣煉成的——解碼中國科大科技英才班
    類似這樣的科技英才班中國科大已建有16個。自2009年創辦以來,該精英班已經培養了一大批類似曹原的優秀學子。這些「別人家的孩子」成功秘訣何在?他們曾經就讀的「科技英才班」又是怎樣一種存在?在中國科大,包括科技英才班在內,本科生是可以100%自主選擇專業的,而且至少有3次轉專業的機會。類似曹原這種轉專業的經歷,在中國科大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 科技英才: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院士
    全國英才資料庫:中國科技英才、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院士,國家級英才人物;1938年2月生於湖南益陽。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山東科技大學
    走進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南門,一座紅色教學樓便映入眼帘,「國家工程實驗室」,七個大字使它顯得與眾不同。記者了解到,它的全名是「煤礦充填開採國家工程實驗室」,除此之外,它還是煤炭充填開採方面「國內唯一一個專注於『綠色開採』、高度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字號實驗室」。
  • 「趙忠堯應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冠名儀式舉行
    揭牌儀式現場5月3日下午,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創辦的「趙忠堯應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冠名儀式在中科大東區趙忠堯先生的塑像前隆重舉行。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上海應物所副所長李燕、趙忠堯先生的女兒趙維勤女士,以及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執行院長劉萬東、黨委書記葉邦角、少年班學院黨委書記尹民等出席了冠名儀式。
  • 讓「養人合肥」成為四方英才圓夢之城
    連日來,全市科技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廣大幹部職工表示,將以時不我待的高度政治責任感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市決策部署,重點聚焦基礎前沿領域前瞻部局,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和人才環境,讓「養人合肥」「創新高地」成為四方英才追夢之處、築夢之地、圓夢之城。
  • ...地鐵走在前列」丨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
    李術才表示,此次會議對於促進東北地區區域性的地鐵建設的合作,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三省四市軌道交通部門可以做到軌道交通資源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共同解決東北地區軌道交通發展的關鍵問題,對地鐵的智能建設、智慧運營都會起到積極作用。李術才說,智慧地鐵對於推動地鐵高質量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全國英才資料庫:軍界英才——潛艇降噪技術專家何琳院士
    軍界英才何琳,國家級英才人物;1957年生,現為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振動與噪聲研究所所長 自主研發的系列抗高壓平衡式撓性接管,具有突出的管路振動隔離性能,解決了部分重要應用的管路減振降噪難題,獲得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神舟英才:高錦博士
    高錦博士,是內蒙古大草原走出去草原英才,他在上世紀90年代系統引進國際細胞治療技術(CIK、DC、HSP、SP、幹細胞免疫重建、TUMOR LIBRARY、TAA等)的基礎上,以腫瘤細胞治療技術為重點,兼顧多種幹細胞治療技術的臨床研究,於2000年在國內率先組建細胞技術專業化公司,從而推動幹細胞資源利用及腫瘤的細胞和分子治療臨床研究。
  • 科技英才:理論物理學家——蔡榮根院士
    中國英才網·全國英才資料庫:國家級英才人物理論物理學家蔡根榮院士。2020年8月被全國英才資料庫收錄入庫。 主要從事引力理論和宇宙學研究。拓撲黑洞的早期研究者之一,提出了Gauss-Bonnet拓撲黑洞解,該解被國際同行稱為Boulware-Deser-Cai黑洞解,在引力性質研究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提出了拓撲德西特時空,證明了漸近德西特時空的視界熵滿足共形場論的Cardy-Verlinde公式。
  • 打造高標準地下工程項目 深圳市盛業地下工程有限公司專業可信賴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基礎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築可用地的日趨緊張,高層建築的日趨增加,地下空間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施工環境越來越複雜,對地基與基礎工程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科技為支撐點,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地基與基礎工程行業的發展方向。以深圳市盛業地下工程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地下工程服務企業,也開始日漸增多起來。
  • 2012中國大學傑出政界校友 清華政界英才最多
    清華北大造就的政界英才最多,堪稱中國政界英才的搖籃  眾所周知,世界著名學府耶魯大學建立300多年來,不僅培養了多位美國一流大學的創始校長,也培養了5位美國總統,並以「總統搖籃」、「領袖搖籃」、「校長搖籃」等享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