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北極星大氣網獲悉,貴州省《黔南州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20 年修訂)》正式發布,詳情如下:
黔南州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
(2020 年修訂)
制定單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二〇二〇年九月
目 錄
1 總 則
2 環境概況
3 組織機構及職責
4 監測與預警
5 應急響應
6 應急保障
7 預案管理
8 附則
9 附件與附圖
1 總 則
1.1 編制目的
根據《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城市大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編制指南》《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編工作的函》《重汙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和應急減排措施修訂工作方案》《關於推進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一重汙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明確各級預警措施減排比例,實施減排措施清單化管理,推動重汙染天氣應急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重汙染天氣應對體系。在提醒公眾做好健康防護的同時,調動全社會的資源,提前採取應急減排措施,降低重汙染天氣影響。進一步完善黔南州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指導各縣(市)政府(管委會)科學修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精準開展績效評級,細化應急減排清單,夯實應急減排措施,嚴禁「一刀切」。不斷提高重汙染天氣應急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加強區域應急聯動,及時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
1.2 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修訂發布));
(3)《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7 年 11 月 1 日);
(4)《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3‟37 號);
(5)《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
(6)《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 633-2012)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
(7)《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於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品質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0]33號);
(9)《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 號);
(10)《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環辦[2013]106 號);
(11)《關於印發《城市大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編制指南》的函》(環辦函„2013‟504 號);
(1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環發[2010] 113號);
(13)《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編修工作的函》(環辦函[2014]1461 號);
(14)《關於進一步做好重汙染天氣條件下空氣品質監測預警工作的通知》(環辦[2013]2 號);
(15)關於印送《關於推進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函(環辦大氣函[2018]875 號);
(16)《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範》(HJ589-2010);
(17)《大氣汙染防治「十三五」規劃》(2017 年);
(18)《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國辦發[2014]21 號);
(19)《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貴州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黔府發[2018]26 號);
(20)《貴州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2016 版);
(21)《貴州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黔南州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20 年修訂)
(22)《貴州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黔環應急指[2020]1號);
(23)《貴州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黔環大氣應急指[2020]1號);
(24)《黔南州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黔南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黔南府發[2018]16 號);
(25)《黔南州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6)《黔南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7)其他專項預案。
1.3 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黔南州重汙染天氣的預警、應急響應工作。
1.4 預案體系
本預案為《黔南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重要組成之一,是各各縣(市)政府(管委會)汙染天氣應對工作的基礎,與州直有關部門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各縣(市)政府(管委會)級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各縣(市)政府(管委會)相關部門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企事業單位重汙染天氣應急操作方案等共同組成黔南州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各縣(市)政府(管委會)應根據本預案,結合地區實際,修訂所轄行政區域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應急減排項目清單。縣級以上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結合本預案,制訂具體應急行動方案。工業企業和單位按規定編制細化至具體生產線、生產工藝的應急操作方案,做到「一廠一策」,並向社會公示。
圖 1 黔南州重汙染天氣預案體系圖
1.5 基本原則
屬地管理,區域統籌。黔南州重汙染天氣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全州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各縣(市)政府(管委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完善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和信息公開機制。
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把保障公眾身體健康作為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的出發點,堅持底線思維、底線意識、底線行動,夯實減排清單,科學制定減排措施,切實發揮減排效應,最大程度降低重汙染天氣帶來的危害。
科學預警,及時響應。加強大氣汙染源監控,做好空氣品質和氣象條件的日常監測,及時準確把握空氣品質和氣象條件的變化趨勢,完善重汙染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響應體系,提前發布預警,減緩汙染程度。
績效分類,差異管控。全面開展重點行業績效評級工作,嚴格落實差別化管控要求,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堅持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對不涉氣生產工序、生產設備不採取強制性停限產措施,嚴禁「一刀切」;確保同一區域、同一行業內,同等績效水平的企業減排措施相對一致,推動行業治理水平整體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措施可行,有據可查。科學制定應急減排措施,做到「可操作,可監測,可核查」。工業企業減排措施以停止生產線或主要產排汙環節(設備)排放汙染物為主,不可臨時中斷的生產線或生產工序,提前調整生產計劃,確保預警期間能夠落實減排措施。
安全第一,強化落實。工業企業應急減排措施,應充分徵求應急管理部門意見,在安全生產許可的情況下進行。各地要明確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職責分工,釐清工作重點,明確工作程序,實施獎懲並舉,確保監測、預報、預警、響應、督導檢查等應急工作各環節有據、有序、高效執行。
2 環境概況
2.1 地理位置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或自治州),位於貴州省南部,地處東經106°12′-108°18′,北緯25°04′-27°29′之間。東西跨經度2°06′,直線距離207.9公裡。南北跨緯度2°25′,直線距離269.4公裡。州境最南端距北回歸線(北緯23°27′)1°37′。州境內南部的荔波縣距海岸(廣西防城港)390公裡,是貴州省距海岸最近的地方。全州總面積26197平方公裡,佔貴州省總面積的15%。
2.2 氣候氣象
黔南州地理位臵特殊,自然條件複雜,氣候多樣,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明顯,具有高原山區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
2.2.1 氣候特點
(1)季風氣候顯著
自治州地處東亞季風區,南部邊緣距海(廣西防城港)直線距離360公裡,是貴州省距海最近的地區。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受到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尤其在夏季,幾乎全被暖氣團佔據,即使在冬季,來自南海偏南暖溼氣流也可控制達7-8天。冬季在來自北方的冷幹氣流影響下,州內各地氣溫降低,形成陰寒持久,甚至出現凌凍天氣。春、秋季節,冬、夏季風互相轉換,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勢均力敵,且常交匯於滇黔和黔桂之間,形成「靜止鋒」。受其影響,全州各地經常雲霧籠罩,陰雨綿綿。
在季風的影響下,自治州雨熱同期。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給自治州帶來充沛的雨水,使之成為全省的多雨區之一。在正常年份,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夏季風開始影響,州內各地先後進入雨季。6月中、下旬,為夏季風盛行期,是全州降水量最集中的時期。11月下旬,夏季風減弱,冬季風盛行,是全州降水量最少時期。
季風活動的結果,使黔南州四季冷暖變化很大,呈現驟冷驟熱的高原天氣特徵。每年秋末,常因一次強冷空氣侵入,而使氣溫劇烈下降;冬末,強大的西南暖流北上,使州內各地氣溫明顯升高。
(2)氣候覆雜多樣,立體氣候明顯
黔南州西部、北部高(平均海拔1000-1200米),東部、南部低(平均海拔800-600米),地勢起伏大,地形複雜,因此氣候覆雜多樣。既有寒冬綿長的高山地帶,也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丘陵、低山、盆地,在南部還有炎炎長夏,幾乎全年無冬的河谷低地。地形、地勢的差異導致了氣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黔南州南北緯度相差2°15′,但卻分屬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三個不同的氣候帶。其中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南亞熱帶有羅甸縣境內的河谷低地,北亞熱帶分布於西北部海拔1300-1500米的高、中山地區。在各氣候帶內,由於地勢、地形、緯度和季風的影響,州內各地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東部三都和西部長順,緯度幾乎相同,但長順比三都地勢高,年均溫則相差2.9℃。南北氣候相差也較大,南部羅甸在「穀雨」前後即可入夏,而北部甕安,要到「夏至」以後方才進入夏季,前後相差4個節令,在地勢較高的高山地帶,則更要推遲1-2
個節令。冬季則相反,北部山區「立冬」以後可見霜雪,進入寒冬;南部河谷低地卻要在「冬至」以後才稍有寒意,前後相差3個節令。州內海拔高度不同地區,四季存在明顯差異。海拔千米以上地區,冬長夏短,千米至500米地區,四季分明;500米以下地區,長夏無冬,秋春相連。
自治州雖地處高原,但由於緯度較低,距海較近,每年從海洋吹來的暖溼氣流帶來充足的熱量,因而熱量豐富。全州無霜期平均為292天。海拔1000米以上地區,大致在280天以下,甕安最短,為263天;海拔500米以下地區,為300天以上,羅甸最長,達334天;海拔1000-500米地區為290天。
(3)陰雨天多,日照少,雲量多
春季和秋季,正是冬夏季風的過渡轉換季節,由於貴州高原特殊的地形地勢,冷暖氣流常遇於滇黔和黔桂地區,並形成「靜止鋒」。受其影響,州內陰雨天多,持續時間長。全年有一半以上日子降水量在0.1毫米以上,其中春、秋的小雨和毛毛雨的日數佔降水日數的50%左右。
州內大部分地區日照度在30%左右;貴定最小,為23%左右;羅甸最大,達34%左右。一年中,冬季日照率最小,在20%左右,春、秋季大致相等,日照率20%-25%。夏季日照百分率最大,達5%-45%。
2.2.2 氣溫與降水
(1)氣溫
年平均氣溫:全州年平均氣溫13.6℃-19.6℃,自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漸遞增。州內有兩個低溫中心,一是地勢偏高,位臵偏北的甕安,年均溫13.6℃;二是地勢較高(海拔1000米),地形南北開敞的獨山,年均溫15℃。高溫區為南部河谷低地羅甸19.6℃和東部三都18℃、東南部荔波18.3℃。年平均氣溫南北之差6℃大於東西之差2.9℃。
季、月平均氣溫:冬季:以1月為代表。1月均溫:甕安2.9℃,羅甸10.1℃。冬季氣溫南北溫差大於東西溫差。春季:以4月為代表。除北部甕安平均氣溫不足15℃外,其餘地區均在15℃以上,其中南部羅甸達21.1℃,此氣溫為全省此間最高氣溫。夏季:以7月均溫為代表。南北氣溫相差不大,仍以羅甸27.0℃最高,西部長順最低23.0℃,其次為北部甕安23.1℃,東部三都為26.7℃。秋季:以10月為代表,此間氣溫除北部甕安14.6℃外,其餘地區均在15℃以上。
(2)降水
降水量及地區分布:自治州是貴州省多雨地區之一,年降水多在1200毫米以上。全州有兩個雨區,一是東部多雨區,包括都勻、獨山、荔波、三都等縣,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上,其中都勻達1400毫米以上。二是西部多雨區:包括長順縣、惠水縣的一部分,年降水量達1300毫米,長順接近1400毫米。除兩個多雨區以外,北部的甕安、福泉、貴定、南部羅甸、平塘、惠水等地,年降水量在1100-1200毫米。龍裡的降水量為1097毫米,是全、州降水最少的縣。
降水的季節分配:自治州降水突出地集中在夏季盛行的4-9月,夏季(6-8月)為降水集中季節。此期間降水量約佔年降水量41%-51%;春季(3-5月)約佔25%-31%;秋季(9-11月)佔約18%-22%;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約佔4%-8%。4-9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80%。
2.2.3 氣候帶與氣候分區
(1)氣候帶
根據氣候帶指標和考慮自然植被、物候特徵,自治州實際上存在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帶。
南亞熱帶:包括羅甸縣中部及南部地區,即該縣紅水河及其各支流河谷地帶和山間陸谷地,海拔250-500米,面積2032平方公裡,佔全州總面積的7.8%,約為羅甸縣總面積的2/3。
中亞熱帶:除上述的南亞熱帶和西北邊沿小片北亞熱帶以外,州內大部分地區屬此帶。海拔400-1200米,面積22415平方公裡,佔全州總面積的85.5%。
北亞熱帶:位於西北邊沿的山原地帶,包括甕安縣的西南部、福泉縣西部、貴定及龍裡二縣西北部和長順縣的北部等地區。海拔在1300-1500米以上。面積約1750平方公裡,佔全州總面積的6.7%。
(2)氣候分區
根據「全國氣候區劃」指標和全州熱量、水分的分布狀況,將全州劃分為以下五個氣候區:
①溫熱夏溼冬幹區:包括州內整個南亞熱帶範圍,年均溫19℃-20℃,最熱月(7月)均溫27℃以上,最冷月(1月)均溫在10℃以上。夏季較炎熱且持續長達6個月左右,冬季溫暖短促(約10-20天)。無霜期(平均值,下同)330天以上,冬季極少雪凌天氣。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大部集中於夏季,5-8月總降水量佔全年總量的68%以上,冬春兩季降水稀少、多幹早,乾濕季比較明顯。日照較多,居全州之冠,年日照時數達1500小時以上,百分率34%,比州內各縣多加0-500小時。年極端最高氣溫40.5℃,極端最低氣溫-3.5℃,日均溫基本上終年穩定在5℃以上(其持續期長達362天),年總積溫達7100℃,≥10℃積溫6477℃(持續期近300天),熱量條件可滿足雙季稻(雙季玉米或雙季高粱)+小麥(油菜)或蔬菜十中稻小麥一年三熟連作的要求。適宜發展對熱量條件要求高的甘蔗、夏橙、香蕉、艾粉、黃紅麻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以及其他亞熱帶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如油桐、油茶、茶樹、板慄、核桃、花生、芝麻等。區內山地草場資源豐富,多數牧場四季常青,產草量高,牲畜越冬條件優良,宜建設以養牛、山羊為主的商品畜牧基地。
②溫暖溼潤區:位於州境東南部,包括三都全縣、都勻市的東南部、荔波縣東北部以及獨山縣東部深切的河谷地帶,海拔400-800米,年 均 溫 16.5℃-19℃ , ≥0℃ 積 溫 5800℃-6900℃ , ≥10℃ 溫 積4900℃-4900℃。年日照時數在1200小時左右,日照百分率27%-28%,光能資源和熱量資源均次於溫熱夏溼冬幹區。雨量豐富,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春雨較早,春早不突出。區內大部地區稻(玉米)十小麥(油菜)一季兩熟,接茬時間充裕。都柳江、樟江河谷壩區可實行雙季稻+小麥(油菜),一年三熟。區內丘陵坡地宜發展柑橘、油桐、油茶、茶樹、板慄、花生、芝麻、黃紅麻等亞熱帶經濟作物及經濟林木,由於氣候、土壤適宜,極宜杉木生長。
③溫暖春幹區:位於州境南部,包括荔波縣大部以及獨山、平塘、惠水、長順等縣的南部和羅甸縣的北部等地區,海拔400-900米,氣候與溫暖溼潤區基本相同,唯冬春降水稀少,幹早較重。
④溫和溼潤區:位於州境中部及北部,包括甕安、福泉、貴定三縣的大部以及惠水縣北部,長順縣中部,平塘縣、都勻市的西北部,獨山縣中部和北部,龍裡縣東南部等地區。海拔900-1250米,年均溫14℃-16℃,最熱月均溫23℃-24℃,最冷月均溫3℃-5℃。≥0℃積溫4900℃-5500℃,≥10℃積溫4000℃-4500℃。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光能資源較差,年日照時數1000-1300小時,日照百分率23%-29%,無霜期260-280天。春季多冰雹,夏季多暴雨。農作物水稻(玉米、烤菸)+小麥(油菜)一年可兩熟。本區北部如甕安、福泉、貴定、龍裡等市縣是烤菸的主要產區,也適宜茶樹、漆樹、油桐、松、杉等經濟林木和用材樹種生長發育。
⑤溫涼溼潤區:本區位於西北部邊沿山地,海拔1300-1500米以上,包括甕安縣南部、福泉市西部、龍裡和貴定兩縣西北部及長順縣北部等地區。區內是州境熱量條件最差的地區。年均溫在14℃-13℃以下,最熱月均溫在20℃-22℃,最冷月均溫在1℃-2℃,極端最低氣溫可達-9℃以下,≥0℃積溫4500℃-4800℃,≥10℃積溫在4000℃以下。無霜期250-260天。夏季涼爽,冬季較冷,雪凌較重。春季冷暖變化大且多冰雹,秋季陰履寡照多綿雨,農作物須套種,一年兩熟。
2.2.4 災害性天氣
(1)旱災
乾旱在州內主要分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以夏旱範圍廣、危害大。春旱,每年3-5月發生。西部、南部較重,東部、北部較輕,低海拔地區和較高海拔地區嚴重。南部的羅甸、荔波,由於春溫高,蒸發量大,雨季晚,故春旱較頻繁。夏旱,發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俗稱「插手幹」即正值插秧期間的乾旱;發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稱「洗手幹」即插完秧後的乾旱;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的稱「伏旱」也 叫「苞苔旱」、「打苞旱」。據多年資料統計,全州平均每10年有7-8次不同程度的夏旱發生。其中以「伏旱」較為常見,平均兩年有一次; 「插手幹」每5年有1次;「洗手幹」每10年有l-2次。從乾旱的程度統計,每4-5年約有一次大旱發生;每3年有一次中旱發生;小旱幾乎年年都有發生。據新中國建立後30年的氣候資料統計,嚴重的夏旱發生於1959、1962、1966、1971、1972、1975、1978、1981、1985年,以1972、1978、1981、1985年的夏旱範圍廣,危害嚴重。
(2)洪澇災害
澇災在州內多發生於每年的5-8月,其中以6月出現洪澇災害最多。洪澇災害在地區分布上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相一致,北部較少,南部、中部較多。
(3)雹災
自治州由於以山地為主,為冰雹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使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多雹地區之一。一般每年平均發生2-3次,最多年份可達10次左右。西部、北部冰雹最易發生,南部的荔波、羅甸、平塘較少發生。雲霧山一帶,是州境的多雹中心。冰雹出現的時間集中於3-5月,此間出現的冰雹,約佔全年80%左右,個別年份在2月和其他月份也曾出現。冰雹常常與大風、雷雨相伴出現,雹災和風災並發,從而增加了危害程度。
(4)凝凍
本州凝凍發生於寒潮侵襲時。在陰雨綿綿天氣中,近地層溫度降低到0℃以下,雨滴凍結於近地物和地表。凝凍對農作物,交通郵電的影響很大。是州內冬季主要的自然災害。
注 : 以 上 資 料 數 據 來 源 於 黔 南 布 依 苗 族 自 治 州 人 民 政 府 門 戶 網 站(http://www.qiannan.gov.cn/ztzl/lszt/qnz60znzt/zjqnz/qngk/zrhj/)「黔南概況—自然環境」。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