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把勺子叫作什麼

新石器時代,古代中國人就發明了勺子。由於古代社會屬於農耕文明,主要食物是水稻和粟。一般是將它們煮成粥來食用。這種半流質的食物不能用手抓,必須借用勺子這種器具才可以食用。因此,勺子在我國古代很早就被發明出來。當時的勺子很簡單,隨手撿來的貝殼或者有凹槽的骨片,都可以用來吃粥。

隨著青銅製品的出現,青銅勺子開始走進人們的飲食生活。不過骨制的勺子並沒有消亡,只是沒有原來那麼普遍了。
西周時期,一種呈尖葉狀的青銅餐勺開始流行起來。這種勺子的外形很像樹葉。在陝西扶風一座窖藏中曾出土了兩件青銅勺子,柄部有幾何形紋飾,上有銘文「匕」。據專家分析,「匕」就是這種勺子的古代名。

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長柄舌形狀的勺子。它的柄部較細,勺體是橢圓形。在雲南祥雲縣大波那銅棺墓中,曾出土了五件這種造型的銅質勺子,並且規格大小不等,功能也不同。這種窄柄舌形的勺子,已經成為當時中國人的主要餐具。戰國勺子還有漆木餐勺,造型也是窄柄舌形勺的樣式,表面多繪有精美的紋飾。

到了遼宋金元時期,勺子的製作材料多種多樣,有銅質的、鐵質的、銀質的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餐飲文化的發展,勺子也變得多種多樣,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