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匠人工坊
匕首是一種短小的刺砍兩用兵器,其實就是比較短小的短劍。它為什麼被稱作「匕首」呢?
匕首的「首」,本意是頭,用在刀劍上指的就是劍柄的頂端。古人對劍首非常重視,不同類別的冷兵器,會把「首」做成不同的造型。還會根據佩劍者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對「首」做不同的裝飾。例如漢代環首刀,「首」的位置是一個圓環。
古代人認為匕首的頂端像一個勺子柄。「匕」就是勺子的意思,所以叫「匕首」。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方食,失匕箸。」匕:勺子;箸:筷子。
《禮記·少儀》:「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澤就是摩挲、盤玩,看來古代就已經有了盤劍首的愛好。

古代人為什麼喜歡用「首」來給刀劍命名呢?
因為當有人攜帶刀劍出現時,周圍人最先看到的就是暴露在刀鞘外面的「首」。用「首」來區區分刀劍種類,別人就可以很方便地判斷出這種武器的規格和形制,以及佩戴者的身份和官職。
在先秦時代,刀劍並不是戰爭的常規武器,因為刀劍的造價實在太高了,能夠佩戴刀劍的大多是貴族和官員。這些佩刀和佩劍並不怎麼拔出來,佩戴者主要靠劍首彰顯身份和地位。久而久之,劍首裝飾就形成一種d獨特的文化現象。
先秦時代的刀劍一般形制較短,我們現在常說的很多古代名刀名劍,其實應該歸於匕首一類。例如:

徐夫人匕首
《戰國策》:秦始皇攻打六國,積怨甚深,每遊必重甲護身。「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荊軻向秦王獻上地圖時,「圖窮匕見」。可見荊軻刺秦所用的是一把匕首。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燕太子丹使軻刺秦王,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粹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卿。

羊角匕首
《虞初志》:有尼授聶隱娘羊角匕首,廣三寸,為其腦後藏匕首,而無新傷,用即抽之。《說淵聶隱娘傳》:「隱娘自言,被一尼挈去,教之劍術,授以羊角匕首。」

百闢龍鱗匕首
《典論》:魏太子丕,造百闢匕首三,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揚文,其三狀似龍文,名曰龍鱗。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樂府·結客少年場行》說: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由來百夫勇,挾此生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