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蝌蚪、飛白、八分,到底啥意思?——揭開中國古代書法的神秘...

2021-01-13 北鬥史地研究所

本期內容極易對常識產生震撼效果,震級10級以上,震源深度直插靈魂,心臟不好的朋友慎入。

喜歡書法的朋友估計都聽說過石鼓文、蝌蚪文、飛白、八分等名詞,還熟知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可是,你是否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呢?

今天,老馬就用形名學將這些書法史的懸念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什麼是」石鼓文」?

之所以將石鼓文放在第一位,是因為這種書法最容易讓人望文生義。

看見「石鼓」二字,很多人就理解為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但是仔細一想:不對啊,這個鼓是用來敲的,這個石鼓是用來幹嘛的呢?做載體的話,用平整的石頭不是更合適嗎?

再說了,看上面的文字,歪瓜裂棗的,毫無美感,頗為拙劣,又如何能引起歷朝皇帝和高官文人的震驚和感慨呢?連我這個凡夫俗子都看不上眼,何況他們這些見過大世面的人呢?

其實呢,石,在古代除了表示石頭外,還有一個發音,就是dan,四聲,十鬥為一石。

鼓,在古代除了表示敲的鼓外,還有一個意思,也是十鬥。《禮·曲禮》載:」獻米者操量鼓。」《廣雅》:「斛謂之鼓。」《儀禮》載:「十鬥曰斛。」

那麼「石鼓文」的意思,不是說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而是說這文字非常大。

有多大呢?

網上找到的這個鬥,高28釐米,口直徑40釐米,底直徑33釐米。

十鬥,其大小應該在84釐米-120釐米之間。一個字,就是一平方米左右。

唐代名人韓愈在《石鼓歌》裡說:「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翻譯過來就是:文字刻好可以流傳萬世了,鑿刻過程中高大陡峭的山體都被毀壞了。

瞅見沒?這個石鼓文,是刻在懸崖峭壁上的。

韓愈又說:「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這個拓片用毛氈和草蓆包裹,豎著打開可以看到全貌。如果把這十個字拼接在一起,上面可以站好幾頭駱駝。

一個字在一平米左右,十個字在十平米左右。按照一頭駱駝佔位2平米左右,這十個字可以站立5頭駱駝。

石鼓文還有一個別稱,叫做「獵碣」。宋代董逌 《石鼓文辯》載:「世傳岐山周篆,昔謂獵碣,以形制考之,鼓也。」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載:「 蘇勗 載記亦言:『石鼓文,謂之獵碣,共十鼓,其文則史籀大篆。』」

獵碣,啥意思呢?

碣,就是碑刻一類的東西。而獵字,左邊是反犬旁,代表獵狗;右邊形象代表捕鳥籠。本意:讓獵狗去捕鳥。

《說文解字》載:「放獵,逐禽也。」

由於這個石鼓文是刻在懸崖峭壁上,刻字的過程需要用到吊籃,吊籃的外形,頗像捕鳥籠,所以被稱為「獵碣」。

二、什麼是「蝌蚪文」?

蝌蚪文的名氣,其實也不輸於石鼓文,還能和孔子拉上關係。《晉書衛恆傳》:「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藏,希有見者。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恆祖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世人看到「蝌蚪」二字,很容易想像成這字是蝌蚪的形狀,於是又好事者寫出如下文字。

其實呢,真相很簡單。來看看這是啥:

這種大號的毛筆,筆頭粗過筆桿,形似蝌蚪,其書寫的文字,是謂「蝌蚪文」。

那麼蝌蚪文,其實就是大一些的毛筆字。

三、什麼是「大篆」和「小篆」

杜甫詩云:「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那什麼是大篆和小篆呢?

先來看這個「篆」字,上面是竹子頭,表示分類;下面是個「彖」字,代表象形。

那什麼是「彖」呢?

《說文解字》載:「彖,豕走也。」彖,即是豬腳。

鳥嘴,叫做喙,是因為其嘴巴頗像尖尖的豬腳趾。

那這個大篆、小篆,是如何跟豬蹄聯繫上的呢?

上面史料說了,這個石鼓文,屬於大篆,而這個石鼓文,是刻在懸崖峭壁上的。

我們來看石刻工具,其尖部頗像豬腳趾,所以和彖扯上了。

再來看小篆,主要刻在竹木簡上,要用到木工工具,其尖部也能和豬蹄聯繫上。

有人該說了,那大篆屬於石刻,為啥也帶個竹子頭呢?

這是因為大篆的叫法,是後人加的,用的都是雕刻工具,而以小篆為參照物,所以石刻大篆也帶竹字頭。

上面的「彖」字就是小篆,由於是刻刀所書,所以沒有筆鋒,這是和毛筆字明顯的區別。

四、什麼是「隸書」?

這個,就叫隸書。

這種字為什麼叫隸書呢?和奴隸有什麼關係麼?

從字面解釋,奴,在古代指女工;而隸,在古代指清潔工。

來看古文字「隸」,其外形頗像一隻手在拿著掃把的形象。

那這個隸書,又怎樣和掃把扯上關係的呢?

來看這種大毛筆,外形是不是像掃把?隸書,因其形而得名。

五、什麼是「八分」?

關於八分的來歷,不要說今人,就是很多古人,也摸不清頭腦,牽強附會一番,說什麼」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完全不知所云。

其實真相很簡單,來看毛筆

八,即叭,指毛筆的筆桿像喇叭之形狀。

分,古代有的地方指稻穀。《前漢書 律曆志》載:「一黍之廣為一分。」

而毛筆前面筆頭的形狀,頗像稻穀的形狀,是謂「分」。

毛筆的筆桿和筆頭組合在一起,是謂「八分」。

因此,很多記載將八分書成為「章程書」、「正書」,即是這種毛筆寫的字用於公文、教材等正式場合的原因。

六、什麼是「楷書」

今天我們都知道,楷書指毛筆字。但是毛筆字為什麼被稱為楷書呢?

來看楷字,左邊是木字旁,代表分類;右邊的皆,代表象形。

匕,在古代最初指勺子。

比,即是兩把勺子。

白,在古代最初指水滴,來看白字。

而毛筆的形狀,筆桿像兩把合在一起的勺子;筆頭像一個水滴;分類屬於木,是謂「楷」。

七、什麼是「飛白」?

說起飛白,也蠻搞笑的。今人不知飛白為何物,就牽強說:是筆畫之間留白,是謂飛白,就像這種:

其實呢,古人說的很清楚,如王隱、王愔並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飛白,是楷書的變種,文字輕小。

再如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飛白,就是比八分輕的書體。

上面我們知道,八分,即是正楷,即常規規格的毛筆。比正楷輕的,即是小楷了。

那麼所謂的「飛白」,即是今天的小楷了。

為什麼小楷在古代被稱為「飛白」呢?

原來,在古代某些地方,書寫小楷是有專門的毛筆,叫做「紫毫」。

紫毫,筆鋒由野山兔項背之毫製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

這個紫毫呢,筆頭上的圖案,看上去頗像鳥在飛翔的形象,是謂「飛」;

整體上看,筆頭又像一滴水;

合在一起,是謂「飛白」。

八、什麼是「草書」?

說起草書,估計很多人會說:這我知道,就是寫的很潦草,看上去很瀟灑、大家都看不清的那種字。

這是望文生義,也是對「書法」的誤解。書法,本意指書寫的方法,任何書寫方法,最首先的功能是交流,如果別人看不清,無法交流,這種書法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那古代的草書,究竟何意呢?

我們先來看古文字「草」,上面草字頭,代表分類;下面的早字,代表象形。

那麼這個草字,代表的是哪種植物呢?

答案是:蒲公英。

那該有人問了:這個蒲公英,又如何跟草書聯繫上呢?

來看蒲公英的另一種形象

再來看大毛筆

那麼所謂的草書,不是說寫的字很潦草,而是說書寫工具像蒲公英。

草書和隸書的工具是一樣的,因此在有的地方將草、隸並稱,《南史·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為別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

九、什麼是「行書」

行書是多數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名詞,根據度娘介紹,這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比如這個:

但我們今天理解的「行書」,和古人概念中的「行書」,是不是一個概念呢?

南宋姜夔《續書譜·行書》曰:「嘗夷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以便於揮運而已。草出於章,行出於真,雖曰行書,各有定體,縱復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

「行出於真」,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看古文字「真」

這個真字,上面是一個「匕」字( 即勺子),下面是一個有腳的貝字,什麼意思呢?

原來,在古代有的地方,是用貝殼作為貨幣來使用的,叫做貝幣。

但是呢,不是所有的貝殼都適合當貨幣,只有一種貝殼,足夠厚實堅硬,可以鑽孔,風吹不爛,水泡不壞,浪打不破,才適合當貨幣。

這種貝殼一般背上有明顯的花紋,所以又叫「文貝」,也叫「寶螺」。

這種貝殼的外形頗像勺子,所以又叫「真」。

那麼真,可以引申為實、硬。

真書,即是今天的硬書。那麼「行出於真」,即是行書屬於一種硬筆書法。

有人該問了:古代有硬筆書法嗎?

當然有。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云:「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鍾繇擅長三種書體,一種是銘石書(大篆)最擅長;第二中是章程書(八分),用來教育百姓用的;第三種叫行押書,用來寫書信。

這種用來寫書信的「行押書」,就是硬筆書法。為什麼說這種「行押書」就是硬筆書法呢?

來看這個「押」字,左邊是提手旁,代表分類;右邊是「甲」字,代表象形。

我們用硬筆書寫的時候,大拇指、食指、中指的指甲蓋聚在一起,夾緊筆頭,是謂「押」。

在研究古代書法的過程中,有一種重要的硬筆書寫工具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這就是鵝毛筆。

不要以為鵝毛筆是西方古代特有的書寫工具,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鵝毛筆的身影也經常出現,比如:

龜甲開屏澀,鵝毛滲墨濃。——唐,李賀

對秉鵝毛筆,俱含雞舌香。——唐,白居易

懷鉛辨蟲蠹,染素學鵝毛。—— 唐,劉禹錫

獺髓分膏密,鵝毛寫恨稠。——宋, 錢惟演

那這個鵝毛筆為什麼被稱為「行書」呢?

這是因為,臘豬蹄是古代熟悉的一種食品,所以古人常將豬蹄作為行、走的代稱。如上面的「大篆」、「小篆」。

行書也不例外。鵝毛筆的筆尖,頗像豬蹄尖尖的腳趾,其書寫的字體,是謂「行書」。

————————————

綜合以上,古代書法名稱不是按照筆畫特點來分類,而是按照書寫工具來分類。由於朝代更替,存在異名同實的情況,但總體上概括起來就兩種:硬筆書法和毛筆書法。

硬筆書法包括:石鼓文(大篆)、小篆、行書。

毛筆書法包括:大楷(蝌蚪、隸、草)、正楷(八分)、小楷(飛白)。

相關焦點

  • 張海的草隸開創了新的風格面目,書法裡的飛白是怎麼寫出來的?
    張海,1941年生,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批准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張海四體皆能,以隸書、行草為最好,他以行草飛動圓勁的筆觸,寫莊重醇厚之體,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草隸,為書界所公認。
  • 唐太宗書法書風如何——心摹手追翰墨情
    太宗大喜,愛不釋手,有時興起,常在半夜挑燈臨寫,孜孜不倦,以至於將《蘭亭序》及諸多王氏真跡陪葬昭陵,使之成為永遠的神秘之作。若可以將他的陵墓開啟,我想這大概是一座世界上最宏偉的地下書法殿堂。貞觀元年,唐太宗將修文館改為弘文館,由虞世南、歐陽詢這樣的顯赫大家擔任書法老師授業於一批位高權重的朝廷官員,不得不說弘文館是我國古代最早習書的學校,這使封建政府整體上具備了一定的書法資質,對書法教育的普及頗具影響力。此外,也開創了公開廣泛的教育模式,揭開了之前學書私傳的神秘面紗,激發了更多士子追求書藝的信心,樹立一代新風。
  • 書法用墨九法,掌握墨法也很重要
    如果說筆法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筋骨,那麼,墨法則應該是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中國是墨的故鄉,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規則,從墨丸到墨錠再到墨汁,從松煙到油煙墨,無不體現著墨法的精奧。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先祖在按照美的規律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書寫漢字用於記錄和交往,是十分普遍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書法簡單地說就是書寫漢字。今天被我們廣泛稱之為書法作品的古代書跡,包括書信、題跋、文章、詩詞、試卷、寫經、墓誌、碑石、印章等,無不是古人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產生原因主要是實用需求。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神秘的「背嵬」到底是啥意思?
    既然那麼多南宋將領都擁有「背嵬軍」,那「背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對「背嵬」最流行的解釋,是《雲麓漫鈔》引用的範成大的解釋。南宋初年範成大曾出使金國,他說「燕北」人把酒瓶稱作「峞」,而大將的親隨衛兵要給主人背酒瓶,所以大將的親軍就被稱作「背嵬(同峞)」了。這種說法乍聽起來像那麼回事,但細想想很有問題。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書法
    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發源於漢字的萌生。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
  • 古代酒聖、醫聖、武聖、兵聖、詩聖、畫聖、書聖、茶聖,都是指誰
    古代名人除文聖外,還有酒聖、醫聖、武聖、兵聖、詩聖、畫聖、書聖、茶聖,分別是誰?酒聖:杜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說文解字》記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我國釀酒歷史可追溯至殷商時期,殷商甲骨文裡已經有了酒的象形字,到了周朝,我國釀酒技術已經相當完善了。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淡墨、潤墨等用法
    潤墨書法枯墨的用法:枯墨是取韻的主要墨法。這種用墨方法,取源於古代工匠以粉漿刷壁,能表現出一種迅疾的筆勢。所謂「枯筆」,即亳中墨幹時在紙面上出現的筆觸,這種筆觸在行草書中較為常見,最能表現氣勢的酣暢,因此,自謂「臣書刷字」,李日華《評書帖》中日:「刷字,本出飛白運帚之義,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筆,揮霍迅疾,中含枯潤,有天成之妙。」這種墨法,必須以中鋒為前提,方可以臂力刷下,自然沉著痛快。
  • 幫助人類文明形成的兩個遠古文明是啥來頭?科學家揭開其神秘面紗
    在古代人類的傳說乃至文獻中,有無數的記載都在講述著「神」是如何從天而降。從古埃及到古瑪雅,從古印度到中國的古老神話傳說,無論你研究哪個民族的古代文獻,都記滿了這些「神」乘著天上的交通工具——或者是「龍」、或者是「金字塔」、或者是其它形狀的交通工具——來到人間。他們幫助人類學會打獵、織網、學會耕種、學會建築房屋、學會冶鐵等等。在這些遠古的文獻中,這些「大神」能改天換地、移山填海,能醫治百病、起死回生,所以,我們的先民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崇拜這些「大神」的古老文獻。
  • 民國書法大家錢玄同,一個用科學眼光來研究書法的探索者
    錢玄同是民國時期知名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或許由於過度強調「技」法,反而失去了書寫的自然和生趣,但是也別具特色。,錢玄同是民國時期科學實踐的先驅,他的書法創作與科學緊密相連,他也期望通過自己的探索使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呈現出新的活力。
  • 日月星辰中的「辰」到底啥意思?
    日月星辰是天文學術語,指的是宇宙的天體,宇宙在古時充滿了神秘,也有很高的「威嚴」。「日」即太陽,「月」即月亮,「星」則是星星,那「辰」是什麼意思?在《山海經》中就講到了日月星辰,是日月星辰的由來的最早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左眼為日,右眼為月。……發髭為星辰。」
  • 字母漢字化,木桐最新「腎虛」酒標到底是啥意思
    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字?藍裕文化酒莊規劃設計院這就為大家揭開謎底。酒標是由「Mouton」和「Rothschild」兩個單詞的字母創造出來的兩個「漢字」組成。英文字母與中國書法的精妙融合,完美展現了徐冰以『英文方塊字書法』所構建的虛幻之美。
  • 《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12月4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正式揭開神秘面紗——絲路迴響中國風河北新聞網12月4日訊 (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 、史曉多)月形門庭、鏤空隔斷、幽藍之光……今天,河北博物院13號、14
  • 神秘預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什麼意思?
    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件國寶出土之時,國內一片沸騰,因這件古老的文物上面五星、東方、中國文字,與現在我們現在有太多相合之處,難免讓人遐想,甚至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對後世的預言。一個神秘的地方「精絕國」精絕,又稱尼雅,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咽喉之地,在沒有經歷硝煙與殺戮的痕跡下,它神秘的消失在歷史中。如今的精絕國是一處沒有人、沒有水、沒有綠色的地方,只有那些還矗立在沙海中的古屋、佛塔和埋在黃沙裡若隱若現的白骨和棺木。直到有一天,這裡出土了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裡才又一次讓世人關注。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
  • 古代墓葬文化:帶你揭開懸棺葬的神秘面紗!
    一說起懸棺葬,不少人對它的印象是:神秘!尤其是近幾年《盜墓筆記》等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盛行,使得一些傳統墓葬文化變得玄之又玄,一提起古墓有關的詞,就讓人倍感神秘,甚至望而生畏。其實懸棺葬作為古代的一種墓葬制度,是處理死者屍骨的比較特殊的墓葬方式,與土葬、火葬等,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懸棺葬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懸棺葬是古代墓葬文化的一種,通過了解墓葬,我們可以從側面去了解各族人民所處的歷史階段、社會物質生活、社會文化習俗等等,是重要的史料。根據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考古資料,懸棺葬有哪些方式呢?一共四種,我們這這裡便簡單了解下。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這字蒼勁老辣,一個字價值50萬!
    這可謂是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了!這件楷書《華嚴經》的作者就是張即之!他的書法從歐陽詢入手,整體乃是取內擫結構,而後又精研、王羲之、朱熹、蘇軾等人的書法,他在唐楷的法度於宋人的寫意風格當中沉浸多年,終於形成了一種「以行作楷」的獨特面目!張即之也曾上追漢隸和漢魏遺書,其楷書風格的形成也得益於其對於禪宗思想的領會,他的榜書曾經也聞名天下,有人評價道:「性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
  •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聽過或者見過吧?很多人會顧名思義去理解這個成語,認識是真正的善良會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小編今天就跟大家來說一說「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在最早「上善若水」這個詞的出現是在我國古代的《道德經》中。當時的意思是「偉大的善良就像是水一樣,水會幫助自然界成長,但是不會奪取自然界的任何東西。我們先來說一說水這個東西被人們怎麼看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