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極易對常識產生震撼效果,震級10級以上,震源深度直插靈魂,心臟不好的朋友慎入。
喜歡書法的朋友估計都聽說過石鼓文、蝌蚪文、飛白、八分等名詞,還熟知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可是,你是否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呢?
今天,老馬就用形名學將這些書法史的懸念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什麼是」石鼓文」?
之所以將石鼓文放在第一位,是因為這種書法最容易讓人望文生義。
看見「石鼓」二字,很多人就理解為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但是仔細一想:不對啊,這個鼓是用來敲的,這個石鼓是用來幹嘛的呢?做載體的話,用平整的石頭不是更合適嗎?
再說了,看上面的文字,歪瓜裂棗的,毫無美感,頗為拙劣,又如何能引起歷朝皇帝和高官文人的震驚和感慨呢?連我這個凡夫俗子都看不上眼,何況他們這些見過大世面的人呢?
其實呢,石,在古代除了表示石頭外,還有一個發音,就是dan,四聲,十鬥為一石。
鼓,在古代除了表示敲的鼓外,還有一個意思,也是十鬥。《禮·曲禮》載:」獻米者操量鼓。」《廣雅》:「斛謂之鼓。」《儀禮》載:「十鬥曰斛。」
那麼「石鼓文」的意思,不是說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而是說這文字非常大。
有多大呢?
網上找到的這個鬥,高28釐米,口直徑40釐米,底直徑33釐米。
十鬥,其大小應該在84釐米-120釐米之間。一個字,就是一平方米左右。
唐代名人韓愈在《石鼓歌》裡說:「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翻譯過來就是:文字刻好可以流傳萬世了,鑿刻過程中高大陡峭的山體都被毀壞了。
瞅見沒?這個石鼓文,是刻在懸崖峭壁上的。
韓愈又說:「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這個拓片用毛氈和草蓆包裹,豎著打開可以看到全貌。如果把這十個字拼接在一起,上面可以站好幾頭駱駝。
一個字在一平米左右,十個字在十平米左右。按照一頭駱駝佔位2平米左右,這十個字可以站立5頭駱駝。
石鼓文還有一個別稱,叫做「獵碣」。宋代董逌 《石鼓文辯》載:「世傳岐山周篆,昔謂獵碣,以形制考之,鼓也。」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載:「 蘇勗 載記亦言:『石鼓文,謂之獵碣,共十鼓,其文則史籀大篆。』」
獵碣,啥意思呢?
碣,就是碑刻一類的東西。而獵字,左邊是反犬旁,代表獵狗;右邊形象代表捕鳥籠。本意:讓獵狗去捕鳥。
《說文解字》載:「放獵,逐禽也。」
由於這個石鼓文是刻在懸崖峭壁上,刻字的過程需要用到吊籃,吊籃的外形,頗像捕鳥籠,所以被稱為「獵碣」。
二、什麼是「蝌蚪文」?
蝌蚪文的名氣,其實也不輸於石鼓文,還能和孔子拉上關係。《晉書衛恆傳》:「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藏,希有見者。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恆祖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世人看到「蝌蚪」二字,很容易想像成這字是蝌蚪的形狀,於是又好事者寫出如下文字。
其實呢,真相很簡單。來看看這是啥:
這種大號的毛筆,筆頭粗過筆桿,形似蝌蚪,其書寫的文字,是謂「蝌蚪文」。
那麼蝌蚪文,其實就是大一些的毛筆字。
三、什麼是「大篆」和「小篆」
杜甫詩云:「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那什麼是大篆和小篆呢?
先來看這個「篆」字,上面是竹子頭,表示分類;下面是個「彖」字,代表象形。
那什麼是「彖」呢?
《說文解字》載:「彖,豕走也。」彖,即是豬腳。
鳥嘴,叫做喙,是因為其嘴巴頗像尖尖的豬腳趾。
那這個大篆、小篆,是如何跟豬蹄聯繫上的呢?
上面史料說了,這個石鼓文,屬於大篆,而這個石鼓文,是刻在懸崖峭壁上的。
我們來看石刻工具,其尖部頗像豬腳趾,所以和彖扯上了。
再來看小篆,主要刻在竹木簡上,要用到木工工具,其尖部也能和豬蹄聯繫上。
有人該說了,那大篆屬於石刻,為啥也帶個竹子頭呢?
這是因為大篆的叫法,是後人加的,用的都是雕刻工具,而以小篆為參照物,所以石刻大篆也帶竹字頭。
上面的「彖」字就是小篆,由於是刻刀所書,所以沒有筆鋒,這是和毛筆字明顯的區別。
四、什麼是「隸書」?
這個,就叫隸書。
這種字為什麼叫隸書呢?和奴隸有什麼關係麼?
從字面解釋,奴,在古代指女工;而隸,在古代指清潔工。
來看古文字「隸」,其外形頗像一隻手在拿著掃把的形象。
那這個隸書,又怎樣和掃把扯上關係的呢?
來看這種大毛筆,外形是不是像掃把?隸書,因其形而得名。
五、什麼是「八分」?
關於八分的來歷,不要說今人,就是很多古人,也摸不清頭腦,牽強附會一番,說什麼」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完全不知所云。
其實真相很簡單,來看毛筆
八,即叭,指毛筆的筆桿像喇叭之形狀。
分,古代有的地方指稻穀。《前漢書 律曆志》載:「一黍之廣為一分。」
而毛筆前面筆頭的形狀,頗像稻穀的形狀,是謂「分」。
毛筆的筆桿和筆頭組合在一起,是謂「八分」。
因此,很多記載將八分書成為「章程書」、「正書」,即是這種毛筆寫的字用於公文、教材等正式場合的原因。
六、什麼是「楷書」
今天我們都知道,楷書指毛筆字。但是毛筆字為什麼被稱為楷書呢?
來看楷字,左邊是木字旁,代表分類;右邊的皆,代表象形。
匕,在古代最初指勺子。
比,即是兩把勺子。
白,在古代最初指水滴,來看白字。
而毛筆的形狀,筆桿像兩把合在一起的勺子;筆頭像一個水滴;分類屬於木,是謂「楷」。
七、什麼是「飛白」?
說起飛白,也蠻搞笑的。今人不知飛白為何物,就牽強說:是筆畫之間留白,是謂飛白,就像這種:
其實呢,古人說的很清楚,如王隱、王愔並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飛白,是楷書的變種,文字輕小。
再如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飛白,就是比八分輕的書體。
上面我們知道,八分,即是正楷,即常規規格的毛筆。比正楷輕的,即是小楷了。
那麼所謂的「飛白」,即是今天的小楷了。
為什麼小楷在古代被稱為「飛白」呢?
原來,在古代某些地方,書寫小楷是有專門的毛筆,叫做「紫毫」。
紫毫,筆鋒由野山兔項背之毫製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
這個紫毫呢,筆頭上的圖案,看上去頗像鳥在飛翔的形象,是謂「飛」;
整體上看,筆頭又像一滴水;
合在一起,是謂「飛白」。
八、什麼是「草書」?
說起草書,估計很多人會說:這我知道,就是寫的很潦草,看上去很瀟灑、大家都看不清的那種字。
這是望文生義,也是對「書法」的誤解。書法,本意指書寫的方法,任何書寫方法,最首先的功能是交流,如果別人看不清,無法交流,這種書法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那古代的草書,究竟何意呢?
我們先來看古文字「草」,上面草字頭,代表分類;下面的早字,代表象形。
那麼這個草字,代表的是哪種植物呢?
答案是:蒲公英。
那該有人問了:這個蒲公英,又如何跟草書聯繫上呢?
來看蒲公英的另一種形象
再來看大毛筆
那麼所謂的草書,不是說寫的字很潦草,而是說書寫工具像蒲公英。
草書和隸書的工具是一樣的,因此在有的地方將草、隸並稱,《南史·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為別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
九、什麼是「行書」
行書是多數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名詞,根據度娘介紹,這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比如這個:
但我們今天理解的「行書」,和古人概念中的「行書」,是不是一個概念呢?
南宋姜夔《續書譜·行書》曰:「嘗夷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以便於揮運而已。草出於章,行出於真,雖曰行書,各有定體,縱復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
「行出於真」,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看古文字「真」
這個真字,上面是一個「匕」字( 即勺子),下面是一個有腳的貝字,什麼意思呢?
原來,在古代有的地方,是用貝殼作為貨幣來使用的,叫做貝幣。
但是呢,不是所有的貝殼都適合當貨幣,只有一種貝殼,足夠厚實堅硬,可以鑽孔,風吹不爛,水泡不壞,浪打不破,才適合當貨幣。
這種貝殼一般背上有明顯的花紋,所以又叫「文貝」,也叫「寶螺」。
這種貝殼的外形頗像勺子,所以又叫「真」。
那麼真,可以引申為實、硬。
真書,即是今天的硬書。那麼「行出於真」,即是行書屬於一種硬筆書法。
有人該問了:古代有硬筆書法嗎?
當然有。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云:「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鍾繇擅長三種書體,一種是銘石書(大篆)最擅長;第二中是章程書(八分),用來教育百姓用的;第三種叫行押書,用來寫書信。
這種用來寫書信的「行押書」,就是硬筆書法。為什麼說這種「行押書」就是硬筆書法呢?
來看這個「押」字,左邊是提手旁,代表分類;右邊是「甲」字,代表象形。
我們用硬筆書寫的時候,大拇指、食指、中指的指甲蓋聚在一起,夾緊筆頭,是謂「押」。
在研究古代書法的過程中,有一種重要的硬筆書寫工具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這就是鵝毛筆。
不要以為鵝毛筆是西方古代特有的書寫工具,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鵝毛筆的身影也經常出現,比如:
龜甲開屏澀,鵝毛滲墨濃。——唐,李賀
對秉鵝毛筆,俱含雞舌香。——唐,白居易
懷鉛辨蟲蠹,染素學鵝毛。—— 唐,劉禹錫
獺髓分膏密,鵝毛寫恨稠。——宋, 錢惟演
那這個鵝毛筆為什麼被稱為「行書」呢?
這是因為,臘豬蹄是古代熟悉的一種食品,所以古人常將豬蹄作為行、走的代稱。如上面的「大篆」、「小篆」。
行書也不例外。鵝毛筆的筆尖,頗像豬蹄尖尖的腳趾,其書寫的字體,是謂「行書」。
————————————
綜合以上,古代書法名稱不是按照筆畫特點來分類,而是按照書寫工具來分類。由於朝代更替,存在異名同實的情況,但總體上概括起來就兩種:硬筆書法和毛筆書法。
硬筆書法包括:石鼓文(大篆)、小篆、行書。
毛筆書法包括:大楷(蝌蚪、隸、草)、正楷(八分)、小楷(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