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回應美國實體清單,華為、中興等企業可以鬆一口氣了?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前天,Linux 基金會終於正面回應了美國實體清單的出口管制,給大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這條消息,想必科技圈的小夥伴們已經等了一年了。。。

一年前的時候,美國商務部把中國的一些科技巨頭拉進了用來管制的 「 實體清單 」 中,引起了技術圈子的恐慌。

因為按照美國的說法,只要進了實體清單,以後別想再使用一丁點美國的產品和技術了。

然後就有人解讀說,由於大部分開源軟體是在美國發布的,所以這些開源技術同樣也屬於被管制的範圍

消息一出,差評君身邊的一些碼農朋友連辭職信都寫好了。因為沒了開源軟體,程式設計師這個行當也就沒法混了

可能有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開源技術早就滲透到了各行各業當中:

比如網際網路公司不論是選擇什麼類型的資料庫產品,都繞不過使用 MariaDB 、 PostgreSQL 和 MongoDB 這一類開源資料庫軟體的核心代碼。

甚至用來承載雙十一爆炸量訂單的資料庫,據說都是基於 MongoDB 優化的。

除此之外,像我們平常瀏覽的網站,大多都是使用開源的 Nginx 或者 Apache 伺服器軟體搭建的。

企業的伺服器集群通常是使用開源的 OpenStack 和 Kubernetes 管理的。

此外 PyTorch 也經常被科學家們當作人工智慧方面的訓練工具集。

以上這些開源技術要是斷供的話,就已經足夠給我們的網際網路生態降維打擊了。

但是在這些開源技術背後,還有一項核彈級別支撐技術—— Linux 作業系統。

Linux 系統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雖然表面上感受不到,但實際上全球數億手機、路由器、伺服器等等等等都在使用 Linux 的內核。

假設 Linux 被禁了,那伺服器、路由器、家裡的小愛音箱就都成了廢鐵。我們日常的生活恐怕也就要回到石器時代了。

那時候的 「 搬磚 」 程式設計師估計就真的要搬磚去了。。。

然而就在大家擔心的時候,事情卻並沒有往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兩大開源軟體基金會 「 Apache 」 和 「 OpenStack 」 都發表聲明說 「 開源技術屬於全人類,不需要考慮出口限制 」 。

不過緊接著 Apache 就偷偷撤掉了一波自己基金會旗下的開源項目

之後著全球兩大託管開原始碼的網站 GitHub 和 GitLab 也先後表示,由於公司註冊地位於美國境內,所以會嚴格遵守美國的出口管控規定。

至於怎麼遵守呢,由於這兩家算是 「 網盤 」 性質的服務商,那遵守的意思自然就是禁止特定地區的人訪問他們網站了。

這件事細想的話,其實非常不合理:

代碼託管網站保存的不僅僅是美國人的代碼,但僅僅存放代碼的伺服器位於美國,這些代碼就全都成了美國的?

假如哪天阿里被美國商務部放到實體清單裡了,那阿里自己都看不了自己的代碼了???

沒錯,國內的科技公司們也會把一些代碼託管在 GitHub 上。

結果 GitHub 和 GitLab 並沒有在討論中妥協,反而都主動封禁了一些活躍於美國制裁地區的帳號,展示出了自己的立場。

其中一個伊朗開發者帳號被封的理由最離譜, GitHub 表示 「 我們懷疑你在拿全世界的開源技術研發核彈 」 。。。

直到現在, GitHub 都還在因為這件事被噴。

其實前一陣差評君和大家聊過一次這件事,當時我覺得大家應該趕緊把代碼轉移回國內的 「 類 GitHub 」 網站上面。

不過後來一想,要是 Linux 這個 「 萬物之源 」 被美國禁掉了,我們再怎麼搭上層建築也白搭。

所以最後還是得看 Linux 基金會的態度。

於是就在開發者們提心弔膽了快一年之後, Linux 基金會終於發布了一篇中英雙語的解釋文,引用美國商務部的條例做了一些解釋:

Linux 基金會以及與我們合作的項目社區製作的開源軟體均已發布,並且在沒有任何傳播限制的前提下供公眾通過公開渠道獲取。

以下情形( 但不僅限於此 )不受到 EAR 限制,因為 「 開源 」「 已發布 」 :

已公開發布的開源軟體不受制於 EAR;

已公開發布的開源規範不受制於 EAR;

已公開發布的,說明硬體設計的開源文檔不受制於 EAR;

已公開發布的開源軟體二進位不受制於 EAR;

然而,若項目涉及加密技術,則開源社區可能需要採取一些其他的措施以滿足 EAR 「 已發布 」 的要求。

按照 Linux 基金會的這番說法,只要一項完整開源( 不包含任何私有代碼 )的技術或者軟體是早於實體清單發布之前發布的,就不受出口管制約束。

打個比方說,華為是 2019 年 5 月被納入實體清單的,而 Linux 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完整公開了自己的原始碼,那麼華為以後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可要是以後再有個美國人做出來了一個完整開源的 「 Minux 」 作業系統,那抱歉,咱就只能說再見了。

同樣按照這個說法解釋的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一系列完全開源的軟體們同樣也都是適用的。

所以。。。我們可以長出一口氣了嗎?

很可惜,還是不行。

別看現在 Linux 基金會發布的這篇解釋文合情合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解釋合理的源頭來自於美國商務部的出口管制條例

然而,美國的條例是會變的

不知道小夥伴們還記不記得前幾天英特爾宣布對國內生產伺服器的浪潮信息斷供,背後的原因就是美國商務部修改了出口管制的條款。

假如美國可以隨時在條款裡塞進一條 「 他國軍方不可用 」 ,那它也隨時可以可以在條款裡塞上一條 「 軍事價值的開源軟體要保護 」 。

然後再把 Linux 認定為具有軍事價值的開源軟體——反正一些新式戰鬥機的系統裡也有 Linux 的身影,說它有軍事價值也沒毛病。

又或者說,美國商務部現在說的是 「 已經發布的軟體 」。

那要是改成 「 已經發布的版本 」 呢?Linux 6.0,Linux 7.0 還能不能用?

差評君以前寫代碼玩的時候,也和很多開發者一樣喜歡直接從 GitHub 上套一些現成的開原始碼。

一是因為 別人寫的好 代碼完成度高,二是因為 懶 避免重複寫目的相同的代碼。

然而這麼做的代價就是,假如我哪天上不去 GitHub 了,我可能就再做不出跟以前一樣好的程序了。

所以無論今天的開源願景有多強烈, 「 地球村 」 的設想有多美好,我們永遠應該記得一件事。

未雨綢繆。

相關焦點

  • 美國的無恥文明宇宙,美國實體清單對A股上市公司有沒有影響
    美國的實體清單有什麼作用會受到什麼影響「實體清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而設立的出口管制條例。在未得到許可證前,美國各出口商不得幫助這些名單上的企業獲取受本條例管轄的任何物項。簡單地說,「實體清單」就是一份「黑名單」,一旦進入此榜單實際上是剝奪了相關企業在美國的貿易機會,企業被加入實體清單的後果企業被加入實體清單後,其他企業(不局限於美國企業)與其交易受EAR管轄的物項(包括處於商業管理清單上的擁有對應ECCN編碼的物項,以及不在商業管制清單上的
  • 被列入「實體清單」影響多大?中芯國際重磅回應 最新解讀也來了!
    來源:e公司官微作者: 證券時報 王一鳴 中芯國際(688981)確認並回應了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12月20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納入實體清單的說明公告,公司關注到美國商務部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為由,將中芯國際及其部分子公司及參股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 繼Matlab被美禁用後,容器引擎Docker更新協議,華為等公司被禁用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話用到如今的美國總統川普身上,真的是太貼切了,如今的美國川普政府真的是越來越「瘋狂」了,首先便是沒有任何確切理由的對華為5G作出了存在「威脅國家安全」隱患的結論,重罰中興10億美金,禁止哈工大使用
  • 瑞典禁中企參與5G建設 中方回應 附西方多國限制華為5G不完整名單
    10月21日最新消息,瑞典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企業參與本國5G建設,跟上了五眼聯盟國家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其5G建設的步伐。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相關提問表示:「中國駐瑞典使館已經就此作出回應,中方對瑞典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
  • 美國的稜鏡門明明那麼嚴重,卻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網友:賊喊捉賊
    說起華為,相信大家對於前段時間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的事都已經了解了吧,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的理由?當時的美國以華為的設備不安全,存在後門為由,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但是事到如今,180天過去了,如今的美國依然沒有拿出華為設備存在安全問題的證據,反而是美國的一些設備被歐盟檢測出了後門,可以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的理由完全是美國找的一個藉口。
  • 網易考拉無辜躺槍 丁磊回應沒有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
    來源:鳳凰網科技鳳凰網科技訊 5月23日消息,昨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聲明又將33家中國企業/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後,一些媒體失誤將NetPosa and the subsidiary(東方網力科技及其子公司)翻譯成網易考拉,今日上午丁磊發布朋友圈回應
  • 美國將華為加入「實體名單」制裁只能證明牛頓第三定律的可靠
    美國商務部5月15日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此舉一出世界譁然。所謂的「實體名單」,是指美國以國家安全因素為由,禁止美國企業對美國政府認定的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企業提供技術和購買其產品。其真實目的是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對某些企業進行打壓企圖從產業鏈上下遊一起發力,將其根基斬斷。
  • 聯邦快遞將華為包裹「劫」到美國 回應:發錯了
    (原標題:聯邦快遞將華為包裹「劫」到美國,華為回應)
  • 中興已採取措施遵守拒絕令;華為回應「撤出美國市場」:以官方信息...
    中興再發公告:已採取措施遵守拒絕令中興通訊昨日晚間發布公告稱,針對美國激活拒絕令,公司正在採取措施以遵守該拒絕令,同時積極與相關方溝通以及尋求解決方案。(來源:網易科技、經濟觀察報)華為回應「撤出美國市場」:以官方信息為準近日,華為在深圳舉行的 2018 華為分析師大會向外界傳遞出信號:美國市場已不再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該公司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這也意味著華為未來很可能退出美國市場。昨天,華為官方回應稱,關於美國市場的發展情況一切以官方消息為主。
  • 美國再拉11家中國企業進實體清單!
    據美國商務部網站公布,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在實體清單中再次添加11家中國科技公司,理由是這些企業在中國某些區域侵犯人權。(圖片來源於美國商務部)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稱,此次行動將導致這些公司在獲取美國原產商品(包括商品和技術)方面面臨新的限制。
  • 回應被列入「實體清單」 中芯國際正尋求解決方案
    來源:證券時報網證券時報記者 王一鳴中芯國際(688981)確認並回應了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12月20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納入「實體清單」的說明公告,公司關注到美國商務部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為由,將中芯國際及其部分子公司及參股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 方舟子抨擊華為鴻蒙?任正非作出回應!
    方舟子抨擊華為鴻蒙?任正非作出回應!英國相關媒體6月3日報導稱,最近幾天,美國對中方華為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導致世界很多企業都受到較大的影響,英國一家名叫戴樂格半導體的公司,近日更是直接表明態度稱,如果美國持續和中方對峙的話,那麼該企業將會和中方一起對抗美國,因為中方對該企業而言非常重要,其除了中方別無選擇。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中方以及華為都還是有很多支持者的,其中不乏許多美國的盟友,大多數國家都認為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無理取鬧。
  • 5G前夜的定點清除:美國「圍獵」華為始末
    在華為稍後的回應中,華為聲稱「華為從未收到任何政府要求華為配合政府情報工作的要求。中國也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中國企業必須配合國家的情報工作。對中國相關法律的錯誤和片面的理解,不應該成為政府擔憂華為的依據。」中國外交部在稍後的例行記者會上做出回應,但回應內容依舊沒有任何說服力,依舊對無法改變市場的憂慮。
  • 英國和美國傳來消息:華為和中芯國際再遭打壓
    據路透社報導,英國政府當地時間11月30日宣布,自2021年9月起,本國通信公司禁止安裝新的華為5G設備,而美國國防部將中芯國際、中海油列入「與軍事活動有聯繫」的企業「黑名單」。英國5G「出清」華為「這是英國試圖將華為設備『清除』出該國5G網絡計劃的一部分。」路透社對於上述打壓行為如是評價。
  • 華為遭遇谷歌訪問中斷,在海外手機業務會受到影響嗎?
    華為雖在多次圍困中突出重圍,接下來的挑戰將更加嚴峻!從硬體到晶片再到軟體服務上的壓力接憧而至。5月15日,美商務部下屬工業和安全局宣布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清單上的企業或個人購買或通過轉讓獲得美國技術需獲得有關許可。
  • 從國家安全角度反思美國封殺華為、中興事件
    近期,中國網絡通信運營商華為、中興遭到美國眾議院封殺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理由依舊是陳詞濫調——「可能對美國帶來安全威脅」。雖然美國政治和經濟上的真正動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不得不承認美國拿「國家網絡安全」說事,顯得冠冕堂皇。  在資訊時代,信息網絡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得到了全世界各國的公認。
  • 13 所高校被美國納入「實體清單」,清華、北大不在列!為什麼?
    5 月 22 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分兩批將 33 個中國實體加入」實體清單」,它們將和華為一樣,和美國企業搞進出口需要美國的批准,說白了就是美國的技術制裁。其中包括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兩所高校。
  • 螞蟻集團或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今日頭條告今日油條商標侵權;名創...
    螞蟻集團或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今日頭條告今日油條商標侵權;名創優品正式登陸紐交所;金龍魚上市首日大漲118%...10月15日,有外媒報導,川普政府考慮將中國螞蟻集團加入「實體清單」。
  • 外購晶片方案被阻,美國全面封鎖華為第三方晶片供應來源;美國:沒空...
    ,全面封鎖第三方晶片供應來源,38家華為子公司被美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進一步加大對華為及其關聯公司採用美國技術和軟體的限制,將華為全球21個國家的38個分支機構添加到了實體清單中。美
  • 美國全面封殺華為獲得晶片的可能性,背後還有更兇狠的含義
    在這個世界的規則中,美國的長臂管轄,可以直接喊停非美國企業和中國企業之間的交易。這樣的雷霆手段還在繼續。8月17日晚間,美國商務部發文稱,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將進一步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的權限,並且將38家華為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同時還修改了四個現有的華為實體清單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