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喜歡犯罪類題材的影視劇,那一定沒少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
比如網飛的《心靈獵人》,FX的《美國罪案故事》,又或是迷霧劇場的《沉默的真相》……都是製作精良、尊重細節的優秀作品。
《美國罪案故事》第一季 辛普森公訴案
最近,又有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英劇爆了。
典型的英國「三集片」,別看它短小,開播後就引發了全民追劇熱潮,最高同時觀看人數高達600萬,最終收視率超29%,打破了ITV今年的收視記錄。
豆瓣開篇9.0,爛番茄高達85%,口碑收視雙豐收,媒體直接給出了年度最佳英劇+視帝預定的超高評價。
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有著戀屍癖的基佬連環殺手——
丹斯
Des
>>>>真實事件改編
本劇改編自作家布萊恩 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為伴而殺》,主人公是上世紀英國最著名的戀屍癖連環殺人狂丹尼斯·安德魯·尼爾森。
丹尼斯曾在1978-1983年間,在倫敦接連作案,殺害了至少12名年輕男子。
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以及混跡同性戀酒吧的落單男子們,是丹尼斯「最愛」的下手目標。
通過邀請他們回家喝酒,將其灌醉,或者在被害人睡著後用領帶、電線把他們勒死,如果沒有勒死的話,就將被害者放入水桶中直到窒息死亡。
死後的他們,才是丹尼斯發揮變態並享受的時刻。
他會將屍體剝光,對著屍體手淫,有時會和屍體一起聽音樂、看電視,或者一起洗澡,同榻而眠。
然後將屍體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櫥櫃中,過一段時間他會將屍體在取出來再清洗……
最後將屍體肢解,部分在後院燒掉、部分作為垃圾扔掉,最變態的是,他偶爾會取屍體的部分器官進行烹飪處理……
作案工具
後來在搬入克蘭裡公園23號公寓之後,沒有後院,他只好將屍體從下水道衝走,而這也是其罪惡行徑被發現的直接原因。
1983年倫敦。
一位男子向警方報案,聲稱在下水道發現了人體的殘骸。
警方迅速開始偵查,很快的將目標鎖定在了一位名叫丹斯的男子身上。
可他見到警察的時候,那種鎮定自若的表情完全不像一個罪犯。
可一進屋,一股很大的屍臭迎面撲來,還沒等彼得警長說什麼,丹斯反倒主動承認了自己就是兇手,還交代了藏屍體的地方,還是一如既往的鎮定自若。
路上甚至主動說出自己殺過的人不止這些,大概有十五六具屍體等著你們去挖……
開場還不到十分鐘,兇手歸案,屍體也找到了,更讓警察沒想到的是,他還事無巨細的主動坦白了一切,時間、地點、手法……簡直毫無保留,一旁的律師話都插不上。
他談論殺人、碎屍甚至是自己對屍體獨特的癖好時的那種雲淡風輕的樣子,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
怎麼看,這也不像一個背負著十幾條人命的變態連環殺手。
你從中看不出任何的愧疚感,這種平靜的不帶任何情感的敘述,卻讓警方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丹尼斯真的殺了這麼多人麼?他是不是在故意誇大自己的行為?他的殺人動機又是什麼?
關於這點,丹尼斯也有同樣的困惑……
帶著種種疑問,警方開始了漫長的調查過程,結果倒也不必多說了,畢竟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劇集。
但《丹斯》這部劇並沒有著重講述偵破案件的過程,甚至不帶一絲的血腥暴力,沒有丹斯殺人的場景,也沒有丹斯分屍的畫面。
但卻讓觀眾完全沉浸在丹尼斯的世界裡,時不時的背脊發涼。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說田納特那神還原般的表演。
>>>>大衛·田納特出神入化的演技
對這個名字也許比較陌生,但他演過的角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爆紅劇集《好兆頭》中的惡魔克魯利、經典英劇《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鎮疑雲》中的哈迪探長……
個性分明,令人難忘,難怪大家都說,田納特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這種完全把重點放在自述上面的劇集,真的太考驗演技了。
死寂的眼神,鎮定的神態,田納特通過各種眼神和面部細節,把變態殺手丹尼斯演活了。
不起一絲波瀾的臉上帶著的是讓人不寒而慄的兇狠。
為了和原形人物更加相近,田納特減重瘦身了很久,最終……
左:丹尼斯 右:田納特飾演的丹尼斯
上:丹尼斯 下:田納特飾演的丹尼斯
以假亂真,莫過於此。
最後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連環殺人犯坐在我們面前,和我們講述著他做過的變態行為。
>>>>丹斯:我殺的是冷漠的階級與秩序
當然,這絕不是一部簡單的犯罪題材劇集,它在無形中,狠狠的諷刺了當時的英國政府。
一開頭,本劇就用一段剪短的新聞報導,交代了當時的大時代背景。
80年代的英國,經濟下行,失業率陡增,年輕人大多迷茫,社會大蕭條,鏡頭裡滿是席地而睡的流浪漢、朋克歌手、不良少年、群租青年……這些和我們所熟知的霓虹都市倫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失業率犯罪率上升,政府卻冷漠不作為。
而丹尼斯殺害的主要群體,同性戀或者吸毒無業人群,更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
他們的地位低到什麼地步?主動出庭作證,出來了還要被媒體們罵「娘炮」。
這些邊緣人群對社會來說,毫無關注度,被認為是螻蟻,這也正是丹尼斯連續作案五年,卻沒有一個人意識到身邊竟然有一個連環殺手存在的原因。
要不是有人通報下水道殘骸,恐怕還會有更多人死於丹尼斯手中……
而更加可笑的是各路媒體以及大眾對這起連環殺人案件的看法。
他們似乎只對丹尼斯為何殺人感興趣,好奇他的作案心理,好奇他不為人知的人生經歷,這些噱頭總能在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傳播,但對於死者,沒有人關注,更別提「這類的犯罪為何會存在」這種根源問題了。
正如丹尼斯所言:社會對於死者的關注度要遠高於生者。
對社會和體制的批判,僅僅通過幾個鏡頭和獨白就圓滿完成,對大眾來說,丹尼斯是個殺人犯,是個變態,但對丹尼斯來說,他殺的,也許是冷漠的階級與秩序吧。
後來,一位名叫布賴恩的作家,曾將丹尼斯的自述進行整理,並發表書籍《Killing For Company》。
書中寫到,在坦白罪行的時候,丹尼斯曾說,「倫敦有時候是個孤獨的地方,有些我只是想給他們(被害者)一頓飯而已。」
作家最後也用一句話點名了主題,他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記錄殺人犯的一生,而是要警示這個社會,是什麼導致了丹尼斯這種連環殺手的誕生。
全片以白底黑字訃告式結尾,留下可能永遠無法獲知姓名的7個或更多死者的缺憾,猶如一個黑洞吞噬著每個人,因為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自己身邊是否也有一個丹尼斯,或者自己會不會成為他,我們更不知道,假如哪天我們消失了,是否能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