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作為一種輕元素,研究人員只需要廚房攪拌器就能在矽油中製造鈉納米顆粒。
《Materials Today Physics》雜誌於9月10日發文稱,美國休斯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高粘度稠油開採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他們證實,一種廉價易得、無毒的鈉基納米流體可以有效地從儲層中採收高粘度稠油——實驗室測試中,納米流體在室溫下對粘度超過40萬釐泊的超稠油的採收率達到近80%。
美國休斯敦大學德克薩斯超導中心(TCS)主任、論文作者Zhifeng Ren認為,實際採收率可能將低於80%,降幅與油田條件有關。
稠油在全球石油儲量中的佔比高達70%。因此,在清潔能源得到充分開發之前,稠油對於彌補能源供需缺口極具意義。目前,開採稠油的主要技術為高溫蒸汽吞吐。該技術成本高昂,對環境有負面影響。
Ren表示,納米流體從儲層中採收稠油的機制主要包括:(1)納米鈉顆粒與儲層中的水接觸、反應會釋放大量熱量,以類似蒸汽驅等高溫採收技術的方式驅油。與蒸汽驅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需要外部熱源,不會產生溫室氣體。(2)納米流體會引發反應,產生氫氧化鈉。這種化學物質通常用於鹼驅技術——氫氧化鈉可以刺激稠油的運移,並引發降粘反應。(3)納米流體引發的反應可以產生氫氣,具備另一種常見採油技術——氣驅的特點。
鈉納米材料在反應後消失,不會增加環境負擔。Ren說,工程師需要根據儲層條件設計納米材料的最佳濃度,單純提高納米材料的濃度不一定能提高原油採收率。
Ren與TCS博士後研究員Dan Luo在文中預測道:「基於鈉基納米流體的巨大優勢,我們希望它能成為一種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能夠用於開採任何粘度的原油。」
鈉與水的反應很劇烈。一方面,這使得鈉可能有助於提高原油採收率;另一方面,這也使製備過程複雜化:鈉過早接觸水,可能就無法達到設計效果。為此,研究人員選擇在矽油中製備鈉納米顆粒,以便讓鈉在接觸儲層水之前儘可能分散到儲層的各個角落,從而在更廣泛的區域內引發更小規模的化學反應。
研究人員表示,也可以將納米鈉分散在其他溶劑中(如戊烷和煤油),抑或將它們與聚合物、表面活性劑混合,從而進一步提高採收率。
儘管該研究重點在於用納米流體提高稠油採收率,但這種流體也可以用於輕質油的生產以及更普通的家庭用途,比如清理堵滿油脂的廚房管道等。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Materials Today Physics》
期刊編號:2542-5293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inexpensive-non-toxic-nanofluid-game-changer-oil.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