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山一號冰川消融「加速度」 50年後可能徹底消失

2020-12-05 新快網

據新華社電 「氣溫升高,雪線上升,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一年共後退了13.5米,50年後可能徹底消失。」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站長李忠勤面色凝重。

連日來,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20多名科研人員再次登上末端海拔3800米的一號冰川,測量冰川物質平衡、厚度、溫度、運動速度和冰川末端變化數據,並採集大量樣品。

經過初步測量,一號冰川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一年間,東、西支分別退縮約7.2米和6.3米。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副站長王飛騰告訴記者,由於冰川快速融化,一號冰川末端在1993年分裂為東、西兩支,近年來退縮態勢明顯。

冬季飄雪,冰川累積;夏日升溫,冰川消融。冰川作為「固體水庫」,對河流的「削峰填谷」調節作用明顯,天山更有「中亞水塔」之譽,是確保新疆乾旱區綠洲經濟發展和寒區生態環境穩定的重要水源。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冰川加速消融,短時間內可以增加河川徑流量,但長期消融大於積累,將導致冰川退縮乃至消亡。

然而,近年觀測到的數據,顯示了人類活動對冰川消融的「加速度」影響。「一號冰川上冰塵數量明顯增多是近年來最顯著的現象之一。」李忠勤進一步解釋,冰塵顆粒是冰川表面的深色汙化物質,會影響冰川對光熱的反射,從而加劇冰川退縮,一號冰川附近的廠礦、國道216線行經車輛擴散的汙染物、過度放牧帶來的土壤退化,都是冰塵增加的原因。

一號冰川距離新疆烏魯木齊市區約130公裡,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冰川。記者看到,距離冰川幾十公裡外的後峽,多家電廠、礦廠沿公路分布,有的已經關停,有的煙囪仍在冒煙;在寫有「冰川保護區,三軸及以上車輛,七座以上車輛,黃標車輛請繞行」警示牌的道路上,仍有多輛大卡車往來暢行。

「全球變暖背景下,如果我們不作為,冰川將加速消融,一號冰川將在50年後離我們而去。如果加強保護,它的生命可能延長到70-90年。」李忠勤說,利用與保護冰川考驗政府的管理能力,也有賴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延緩冰川的消融」。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1年退縮4米多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劇烈消融探秘(圖)
    (新華調查)一年退縮4米多——新疆天山一號冰川劇烈消融探秘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1983年拍攝的天山一號冰川一角(上圖)和2012年拍攝的天山一號冰川分離為東支與西支兩條獨立的冰川據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觀測數據顯示,隨著氣溫逐年升高,新疆天山一號冰川持續加速消融和退縮。 新華社發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5日電(記者 劉傑)「每年5至9月是天山一號冰川消融的高峰階段,一個月後退約一米。總體來說,一年退縮4米多。從1959年至2010年,冰川共計減薄15米多。」
  • 天山一號冰川 期待升級保護
    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副站長王飛騰用這四個字概括了此次測量的整體情況,「倘若按照現在消融的速度計算,預計50年以後,一號冰川就會徹底消失。」初步測量顯示,一號冰川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一年間,東、西支分別退縮了約7.2米和6.3米。  冰川被譽為「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
  • 新疆將建立保護區域「呵護」天山一號冰川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3日電(記者劉傑、曹檳)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環保廳了解到,為遏制天山一號冰川加速消融趨勢,自治區政府將建立一號冰川保護區域,全力保護一號冰川及區域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
  •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又現伊犁鼠兔
    天山上伊犁鼠兔天山一號冰川又現伊犁鼠兔。3月底,李維東自然生態保護服務工作室在天山一號冰川科學考察中,通過採集放置在野外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圖片與視頻,驚喜地發現伊犁鼠兔活動的身影。圖片來自網絡新疆生態學會副秘書長李維東是世界瀕危物種——伊犁鼠兔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983年,李維東在北天山尼勒克縣吉裡馬拉勒山首次發現伊犁鼠兔。1988年,他在天山一號冰川科學考察時,在這一區域也首次發現伊犁鼠兔活動的蹤跡。隨後多年,儘管他多次赴天山一號冰川保護區域科學考察,但鮮見伊犁鼠兔的蹤影。
  • 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冰川 一號冰川
    2016-08-25 14:29:31    華夏經緯網
  • 新疆旅遊攻略(38)新疆景區景點關鍵字-新疆十大高山冰川
    新疆旅遊攻略(38)新疆景區景點關鍵字--新疆著名冰川 1、阿克陶奧依塔克冰川(克拉孜冰川緯度最低冰川)西域第一 奧依塔克風景區是以雪山、冰川、瀑布、森林、草原為景觀特色,其景色純淨、風光旖旎、集自然、人文、歷史、生態於一體,被國外地質專家譽為「西域第一自然生態景區
  • 中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除此之外,黑碳氣溶膠等工業汙染沉降在冰川表面,造成冰川反照率降低,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冰川消融。而冰川的消融會使黑碳在冰川表面富集,吸收更多熱量。2.冰川消失後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冰川面積縮小只是表面現象。
  • 新疆之天山,崑崙,阿爾泰山脈
    天山山脈是新疆的象徵,由天山山脈發源的條條河流,養育著天山南北的各族兒女。豐富的寶藏,為1900多萬各族人民開發新疆、建設新疆,提供了眾多的資源。天山山脈是亞洲最大的山系之一。我國境內的天山山脈,西起位於帕米爾山結的烏恰縣克孜爾河谷,橫亙逶迤向東而行,直到哈密星星峽以東。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 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如果效果良好,將會把這項措施優化推廣。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如果效果良好,將會把這項措施優化推廣。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
  • 雪山之王:一號冰川上的權力更替
    5年來,在那些個體密度更高、食物更差的地方,很少有幼崽或者未成年的雪豹出現。但在一號冰川下,冰冰的妻妾們連年繁殖,幼崽幾乎全活。對於雪豹這樣的稀有動物來說,這簡直是個英雄家庭。這場瑜亮之爭持續到了2017年。那年夏天,五月突然消失,紅外相機再也沒有拍到它的畫面。這個暮年英雄,不知是老了,被殺死了,被趕跑了,還是摔下了山崖。
  • 為減緩冰川消融,中科院科研團隊給冰川蓋上500平米「被子」
    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東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尤為敏感,降水量大,消融量也大。在過去的50餘年時間,達古冰川冰面積和冰儲量消失了將近70%。達古冰川景色。黃仕海 攝太陽的直接輻射是引起冰川消融的主要熱源之一。王飛騰提到,由於風中常攜帶灰塵,所以冰川表面常常比較髒,而消融時雜質也會更加聚集,使得冰川表面顏色變深,從而吸收更多的太陽光熱。王飛騰帶領的團隊尋找冰川「表面最髒、消融最嚴重的地方」,給冰體蓋上一層「被子」。「被子」面積為500平方米,由十塊5米寬、10米長的白色土工布拼接而成。
  • 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天山
    新疆天山新疆天山,指天山山脈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又稱中國天山或東天山,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因冬夏有雪,才有此名。以深居內陸的地理區位,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山盆鑲嵌的地貌特點,眾多的冰川河流,絕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區系和生態過程中諸多的自然特徵,成為了全球溫帶乾旱區大型山地生態系統的最典型的代表。新疆的天山擁有全球溫帶乾旱區最為典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大夫,反映了溫帶乾旱區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態過程受到海拔頗像還有坡度的水熱空間變化影響的分布特徵和變化的規律。
  • 為緩解冰川消融,我國科學家給它蓋上「被子」,被稱讚為不錯點子
    根據數據統計,在過去的50年時間裡,全球冰川都在快速消融,而進入到21世紀之後,這種情況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那麼,究竟該如何減緩冰川消融呢?前段時間,中國科學家找到了一個好辦法——給冰川蓋被子。整塊「被子」的大小約為500平方米,科學家們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減緩冰川融化的辦法,畢竟目前人類徹底消除溫室效應,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通過人工手段,來讓冰川留存的時間更久一點。在通過為期2個多月的試驗後,最終,科學家們發現,給冰川「蓋被子」真的可以起到減緩冰川消融的效果,雖然只減少了1米左右的消融量,但是仍然證實給冰川「蓋被子」,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好方法。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對話中科院專家:這是全國首次
    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如果效果良好,將會把這項措施優化推廣。
  • 新疆科學家再次拍到伊犁鼠兔 生活習性趨明朗
    ,這是時隔30年後第二次在天山拍到伊犁鼠兔。   2014年秋季,新疆生態學會副秘書長李維東和志願者團隊在精河段天山主峰布設了一批紅外相機,近日,高山積雪消融,登頂採收,從影像資料中再次發現了伊犁鼠兔的活動蹤跡。  李維東8日告訴中新網記者,紅外攝像機拍到伊犁鼠兔在石頭上留下糞便和尿液,可以判斷它在做標記,這有3個方面的意義:表明自己的存在,給異性發出求偶信號,向同性宣示自己的領地。
  • 減緩消融,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過去的50年,全球大多數冰川在快速消融。為了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外,科學家們也開始從冰川本身入手。冰川消融帶來一系列連鎖效應冰川為什麼需要蓋「被子」?談及這個話題,王飛騰引用了這樣一組數據。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介紹,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過去5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5年。
  • 長江源區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全球變暖成主要原因
    最近,參加科考的專家們得出結論:近年來,長江源區冰川消融速度明顯加快,而加快的一主要原因就是全球氣候持續變暖。  據介紹,經過反覆對比與計算發現,長江源區從1971年到2002年的31年間,長江源區冰川面積減少了約68.13平方公裡,而從2002年至2008年短短6年多時間裡,長江源區冰川面積又急劇退縮了約164平方公裡。
  • 為減緩消融,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
    ◎ 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過去的50年,全球大多數冰川在快速消融。為了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外,科學家們也開始從冰川本身入手。「而且,現在地球正處於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冰川的生成、堆積和侵蝕作用等都相對較弱。」王飛騰說,從1960到2019年,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於消融退縮狀態,特別是自1985年以來,山地冰川消融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