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7.0版以IOC全球鳥類名錄9.1和9.2版為討論基礎,涉及了一年多來中國境內的新分布記錄鳥種和因為分類變動而增加的鳥種,及一批鳥種的學名、英文名、中文名變動,瀕危等級變化。詳情如下:
1
新分布名錄
1.1
接受侏鸕鷀 Pygmy Cormorant Microcarbo pygmaeus作為新分布鳥種,並將其從原附錄3中刪去。首次記錄(林宣龍等,待發表)情況如下:記錄時間:2018年11月20日記錄地點:新疆瑪納斯記錄人:劉忠德備註:其原拉丁名Microcarbo pygmeus為錯誤拼寫。
侏鸕鷀 韋銘攝於新疆瑪納斯
1.2
接受白翅棲鴨 White-winged Duck Asarcornis scutulata作為新分布鳥種。首次記錄(張琦等,待發表)情況如下:記錄時間:2019年4月22日記錄地點:雲南盈江縣那邦鎮記錄人:杜銀磊備註:本種在藏南地區(印佔)有記錄。
白翅棲鴨 杜銀磊攝於雲南盈江
1.3
接受稀樹草鵐 Savannah Sparrow Passerculus sandwichensis作為新分布鳥種。首次記錄(陳振寧等,待發表)情況如下:記錄時間:2017年4月13日記錄地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瑪沁縣大武鎮記錄人:改洛、陳振寧、馬存新備註:2018年11月10日在臺灣雲林濁水溪口有1隻記錄。
2
亞種提升為種
2.1
喜山短翅鶇 Himalayan Shortwing Brachypteryx cruralis,由藍短翅鶇 White-browed Shortwing B. montana亞種提升(Eaton et al. 2016, Alstrm et al. 2018),為單型種,分布於喜馬拉雅中段至緬甸、泰國西北部及中南半島北部,國內於西藏、雲南、四川。
喜山短翅鶇 曾祥樂攝於雲南百花嶺
2.2
中華短翅鶇 Chinese Shortwing Brachypteryx sinensis,由藍短翅鶇White-browed Shortwing B. montana亞種提升(Eaton et al. 2016, Alstrm et al. 2018),為單型種,僅分布於國內,於貴州、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南、陝西、福建、廣東等。
中華短翅鶇 卜標攝於重慶金佛山
2.3
臺灣短翅鶇 Taiwan Shortwing Brachypteryx goodfellowi,由藍短翅鶇 White-browed Shortwing B. montana亞種提升(Eaton et al. 2016, Alstrm et al. 2018),為單型種,僅分布於我國臺灣。
臺灣短翅鶇 楊曉穗攝於臺灣
2.4
原斑臉海番鴨的stejnegeri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越冬於亞洲東部海岸)提升為獨立種Melanitta stejnegeri(Garner etal., 2004, del Hoyo and Collar, 2016),保留其中文名,修改英文名為Stejneger's Scoter。
2.5
原暗綠繡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的simplex亞種(分布於中國大陸和臺灣,以及緬甸和越南北部)和hainanus亞種(分布於海南島),及其他三個分布在東南亞的亞種提升為獨立種Zosterops simplex(Lim et al. 2018),保留其中文名,修改英文名為Swinhoe's White-eye。
暗綠繡眼鳥 袁屏攝
2.6
原棕胸佛法僧的affinis亞種(分布於印度東北部至中國西南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北部)提升為獨立種Coracias affinis(Johansson et al. 2018),保留其中文名,修改英文名為Indochinese Roller。
棕胸佛法僧 卜標攝於瑞麗
2.7
原山藍仙鶲的whitei、lekhakuni、deignani和coerulifrons亞種(分布於緬甸東部和北部至中國中南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其中whitei亞種分布於國內)提升為獨立種Cyornis whitei(Zhang et al. 2016, Gwee et al. 2019),保留其中文名和英文名。
山藍仙鶲 韋銘攝
3
物種歸併
3.1
鑑於該類群分類地位仍需進一步研究,將草原灰伯勞Lanius pallidirostris併入西方灰伯勞Lanius excubitor(Olsson et al., 2010)。
3.2
鑑於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結果,將擬遊隼Falco pelegrinoides併入遊隼Falco peregrinus(Dickinson and Remsen, 2013)。
4
因屬的變更修訂拉丁名的物種
4.1
條紋噪鶥由Garrulax屬移入單型屬Grammatoptila(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改為Grammatoptila striata。
4.2
斑喉希鶥由Minla屬移入Actinodura屬(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改為Actinodura strigula。
4.3
藍翅希鶥由Minla屬移入Actinodura屬(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改Actinodura cyanouroptera。
4.4
慄背奇鶥由Heterophasia屬移入單型屬Leioptila(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改為Leioptila annectens。
4.5
眼紋噪鶥、大噪鶥、斑背噪鶥、白點噪鶥、黑額山噪鶥、灰翅噪鶥、棕頦噪鶥由Garrulax屬移入Ianthocincla屬(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應修改。
斑背噪鶥 杜卿攝於佛坪
眼紋噪鶥 卜標攝於金佛山
4.6
慄頸噪鶥、黑喉噪鶥、黃喉噪鶥、靛冠噪鶥、棕臀噪鶥、白喉噪鶥、臺灣白喉噪鶥、山噪鶥、黑領噪鶥、臺灣棕噪鶥、灰脅噪鶥、棕噪鶥、白頰噪鶥和黑臉噪鶥由Garrulax屬移入Pterorhinus屬(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應修改。
4.7
矛紋草鶥、大草鶥、棕草鶥各種由Babax屬移入Pterorhinus屬(Cibois et al. 2018),拉丁名做相應修改。
4.8
藍枕花蜜鳥由Hypogramma移入Kurochkinegramma屬(Gregory Dickinson 2012, Dickinson & Christidis, 2014),拉丁名做相應修改。
5
拉丁名拼寫變更
5.1
勺嘴鷸原拉丁名Calidris pygmea拼寫錯誤,修訂為Calidris pygmaea。
5.2
北灰鶲原拉丁名Muscicapa dauurical 拼寫錯誤,修訂為Muscicapa dauurica。
6
英文名變動的鳥種
6.1
歌百靈英文名改為Horsfield's Bush Lark。
6.2
灰腹繡眼鳥英文名改為Indian White-eye。
6.3
棕噪鶥英文名改為Buffy Laughingthrush。
7
瀕危等級調整
7.1
白腰叉尾海燕,由未評估(NR,原因是最近分出來的鳥種)升至易危 (VU)。
7.2
棕腹隼雕,由低度關注(LC)升至近危(NT)。
7.3
雙角犀鳥,由近危(NT)升至易危(VU)。
7.4
花冠皺盔犀鳥,由低度關注(LC)升至易危(VU)。
花冠皺盔犀鳥 韋銘攝於雲南盈江
7.5
白頸鴉,由近危 (NT)升至易危(VU)。
白頸鴉-杜卿攝於董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