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專家用集音設備收集鳥鳴。
與高山短翅鶯相比,四川短翅鶯嘴巴稍長,尾巴稍短。
在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四下寂靜,一陣清脆鳥鳴劃破凝固的空氣。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鳥兒正在吟唱,小腦袋左右轉動,瞪著大眼睛。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3月13日,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4.0版本在江西官山正式發布,中國鳥類種數再次刷新,增加到1458種,四川短翅鶯被新列其中。
這份名錄是以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世界鳥類名錄為藍本,由從事鳥類分類和系統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常年在國內野外一線進行鳥類觀察的資深觀鳥者共同編寫而成,是觀鳥業界最前沿的名目總結。
一聲鳥鳴
讓瑞典小夥念念不忘 20年後重返四川尋找
四川短翅鶯的發現要追溯到24年前,瑞典鳥類學家皮爾·奧斯特羅姆在四川省峨眉山聽到的一聲不尋常的鳥叫。
1992年,26歲的皮爾和好友到四川峨眉山觀鳥。經過海拔較低的一處旅遊步道時,皮爾聽見灌木叢中傳來一陣鳥鳴。「叫聲很輕,像蟲鳴一般,卻似曾相識。」皮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他當時小心翼翼地在灌木叢周圍尋找和觀察,生怕嚇到發出這美妙聲音的小傢伙,終於他們在灌木叢枝頭發現了一隻淺棕色小鳥。
淺棕色的羽翼,尖尖的小嘴,它的長相實在普通,以至於不吟唱的話,幾乎不會引人注意。
「可能是在泰國西北部見過的高山短翅鶯(L.mandelli),但這聲音又比高山短翅鶯低一些。」皮爾帶著疑慮離開了中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1年,皮爾成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外聘專家。他再次回到中國,發現中國不少學者已注意到這種叫聲特別的「高山短翅鶯」。他決定一探究竟。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戴波參與了這次科研調查。2014年5月下旬,皮爾和戴波一行人來到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進行野外考察。
「當時就發現了10多隻高山短翅鶯和四川短翅鶯,還收集了它們的叫聲,並對其中4隻(各兩隻)進行了測量和採樣,」戴波說,高山短翅鶯的嘴巴稍短,尾巴稍長,而四川短翅鶯恰好相反,「但差距只在1毫米以內。」
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專家將聲譜進行分析,四川短翅鶯鳴唱頻率在4000赫茲以下,而高山短翅鶯則在6000赫茲左右;在四川地區,高山短翅鶯多見於海拔1850米以上,而四川短翅鶯則幾乎全在海拔1900米以下;據基因序列分析,四川短翅鶯和高山短翅鶯的遺傳距離差距平均約1.0%,經過來自瑞典、中國、美國、英國和越南5國的16位科研人員,花費3年,最終確定了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