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出俊鳥平原兔子多:四川發現鳥類新種短翅鶯

2020-11-26 網易科技

由瑞典鳥類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中國四川發現了一種新的鳥類物種。不過,阿爾斯特倫又補充說,鳥類已經是我們最為了解的生物類群,所以針對昆蟲、真菌這些認識仍較為有限的類群開展研究顯得更為重要,在這些類群裡還有成千上萬未被描述的新種等著被發現。

(原標題:四川短翅鶯:來自四川的鳥類新種)

由瑞典鳥類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中國四川發現了一種新的鳥類物種。

撰文·劉陽

今天,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活躍著觀鳥愛好者,他們人數眾多,在探索大自然的同時,還會將自己親歷的信息發布到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平臺,幫助科學家研究鳥類的分類和分布。不過,發現鳥類新物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有調查稱,物種從第一次樣本採集到正式命名發表,平均需要21年時間。四川短翅鶯的發現,似乎正好符合這個規律。從1992年第一次在四川峨眉山被記錄,到2015年論文發表,正式命名新物種,一共經過了23年。

論文的第一作者瑞典鳥類學家佩爾·阿爾斯特倫(Per Alström)教授曾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次來到四川峨眉山進行觀鳥,那時他還只是一個狂熱的觀鳥者。1992年那一次,阿爾斯特倫和朋友正走在步道上,突然,灌木叢後傳出了一陣既似鳥鳴、又似蟲鳴的聲音。他們停下腳步,開始尋找那位躲藏在濃密灌木叢中的歌者,原來是一隻敏感、害羞的淺棕色小鳥(左圖),模樣與高山短翅鶯(Locustella mandelli,右圖)頗為相似。「但那叫聲與高山短翅鶯的分明不同」,阿爾斯特倫的腦袋裡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可惜的是,阿爾斯特倫沒能繼續深入地研究這個「未知鳥種」。

也許是與這種中國鳥兒情緣未盡吧,20年後,已經是世界著名鳥類學家的阿爾斯特倫收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員的邀請,作為客座教授再次來到中國。阿爾斯特倫終於有機會圓夢了,他領導了一個包括瑞典、中國、美國、英國、越南5國16名研究人員的團隊,開始了大規模的調查與採樣工作。

研究團隊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採集到超過150個短翅鶯的聲音和DNA樣本,並進行了細緻地分析。結果發現,儘管從外形上看,分布在中國中部山地的種群與高山短翅鶯很相似,但仔細比對後,還是可以看出差異——新發現的鳥種嘴巴略長,尾巴略短。研究人員對兩者的鳴唱聲進行了聲譜分析,結果顯示高山短翅鶯鳴唱的頻率在6 000赫茲左右,而新發現鳥兒的在4 000赫茲以下。此外,兩種鳥分布的海拔也不相同,在四川地區,高山短翅鶯多見於海拔1 850米以上,而新發現的這種鳥則幾乎全在海拔1 900米以下。線粒體DNA序列分析顯示,兩種鳥的基因差異平均約1.0%,它們是在約85萬年前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

越來越多的證據擺在了阿爾斯特倫的面前,結論也越來越清晰——這是一個與高山短翅鶯不同的新物種,然而,阿爾斯特倫卻似乎還在等待著什麼。原來,科學界廣泛接受的物種概念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提出的「生物學種」(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其精髓是種內的個體通過交配而聯繫在一起,但通過交配屏障與其他種的個體存在生殖隔離。如果能夠證明新種與高山短翅鶯之間存在生殖隔離,這個研究就完美了。

機會在2014年6月到來,阿爾斯特倫一行人來到四川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因為他聽說那裡是兩種鳥的共同棲息地,也就是說,兩種鳥兒生活在同一個山頭。研究團隊在老君山進行了野外鳴聲回放試驗,結果表明,新發現鳥兒只對同種的鳴唱反應強烈,對高山短翅鶯的鳴唱無動於衷,這說明繁殖季兩種雄鳥的鳴唱有差異,即兩種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2015年5月1日,經過漫長曲折的分析與精心的求證,這篇關於鳥類新物種的論文終於發表在了《鳥類學研究》(Avian Research)上。因為首次記錄於四川,研究人員將這種鳥兒稱為四川短翅鶯,學名則定為Locustella chengi,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種加詞chengi,是為了紀念我國已故的鳥類學家、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人鄭作新(Cheng Tso-hsin,1906 -1998)院士,這也是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今天,中國觀鳥人的裝備除瞭望遠鏡,大多數人都手捧一冊由英國保護生物學家馬敬能(MacKinnon)博士編寫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然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國人來中國觀鳥,幾乎參考的都是一本名為《中國鳥類區系綱要》(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的英文版圖書。鄭作新就是這本裡程碑似的巨著的作者。阿爾斯特倫早年在中國觀鳥時也是這本書的受益者,那時的他還特意拜訪過鄭作新院士。

阿爾斯特倫說,觀鳥是項輕鬆愜意的戶外活動,既可以鍛鍊身體,到訪許多風光秀麗的地方,呼吸新鮮的空氣,又可以結交很多有趣的新朋友。「不過,」阿爾斯特倫又補充說,「鳥類已經是我們最為了解的生物類群,所以針對昆蟲、真菌這些認識仍較為有限的類群開展研究顯得更為重要,在這些類群裡還有成千上萬未被描述的新種等著被發現。」

描述新物種是生物學從誕生至今的幾百年時間裡最為基礎的工作。即便是在今天,使用多種研究手段的現代分類學仍然是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因為它記錄了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王真_NT5228

相關焦點

  • 四川短翅鶯列入中國鳥類名錄(組圖)
    在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四下寂靜,一陣清脆鳥鳴劃破凝固的空氣。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鳥兒正在吟唱,小腦袋左右轉動,瞪著大眼睛。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
  • 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鳥類 四川短翅鶯入中國鳥類名錄
    鳥類專家用集音設備收集鳥鳴。與高山短翅鶯相比,四川短翅鶯嘴巴稍長,尾巴稍短。  在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四下寂靜,一陣清脆鳥鳴劃破凝固的空氣。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鳥兒正在吟唱,小腦袋左右轉動,瞪著大眼睛。
  • 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鳥類 四川短翅鶯列入名錄
    鳥類專家用集音設備收集鳥鳴。與高山短翅鶯相比,四川短翅鶯嘴巴稍長,尾巴稍短。在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四下寂靜,一陣清脆鳥鳴劃破凝固的空氣。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鳥兒正在吟唱,小腦袋左右轉動,瞪著大眼睛。
  • 【論文故事】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的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
    2015年5月1日,中國生物類英文期刊《鳥類研究》(Avian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報導了在我國中部地區發現的一個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Locustella chengi)。此外,兩種的分布區基本不重疊,四川短翅鶯已知由北向南主要分布於陝西中部和南部,四川北部、中部和南部,貴州北部及湖南西北部,而高山短翅鶯則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江西和福建,國外還見於中南半島北部和喜馬拉雅山系東段。即便在四川南部發現兩種有同域分布現象,二者在海拔上也有差異,高山短翅鶯多見於海拔1850米以上,而四川短翅鶯則幾乎全在海拔1900米以下。
  • 頗有爭議的中國鳥類特有種——臺灣短翅鶯
    臺灣短翅鶯在我國臺灣當地被稱為臺灣叢樹鶯,1917年6月21日在我國臺灣阿里山被日本人素木得一和菊池米大朗首次發現,1918年由內田清之助和黑田長禮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鳥類目錄上發表,命名為Lusciniola luteoventris。據該文描述:此種為臺灣首度採得的種,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地區,福建省也有分布,這次在臺灣獲得的標本毋庸懷疑。
  • 活動| 講座:浙江鳥類辨識——浙江的鶯(柳鶯、鶲鶯)
    偷懶,以下搬了浙江野鳥會的小七介紹,感謝浙江野鳥會撰文  觀鳥界有一句話「唯大鷹與小鶯難辨也」,其中的「小鶯」說的正是雀形目的鶯科(柳鶯科、樹鶯科、葦鶯科、短翅鶯科)小鳥。鶯科小鳥多,辨識難度大,先來第一講——浙江鳥類辨識系列之浙江的柳鶯和鶲鶯。主講人將系統、詳細地講解浙江有分布的鶯類36種,並逐一介紹其分布情況、辨識特徵,以及如何高效地在野外進行辨識。滿滿的乾貨,絕對是鳥人的一大福利!
  • 中國鳥類種數最新數據新鮮出爐
    3月13日,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V4.0在江西官山正式發布。
  • 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PDA版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PDA版 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著 [ English ]雞形目 > 雉科雪鶉 藏雪雞 阿爾泰雪雞 暗腹雪雞 雉鶉 四川雉鶉 石雞 大石雞 中華鷓鴣 灰山鶉 斑翅山鶉 高原山鶉 鵪鶉 日本鵪鶉 藍胸鶉 環頸山鷓鴣 紅喉山鷓鴣
  • 登頂廈最高峰 邂逅罕見山鷦鶯 廈野生鳥類累計達387種
    ■山鷦鶯 陳躍生供圖  廈門觀鳥協會在廈門最高峰雲頂山的山頂又發現一個廈門鳥類新記錄——山鷦(jiāo)鶯。協會成員陳躍生說,前日早上,他和幾個朋友到同安雲頂山巡山觀鳥,在海拔1100多米的山頂灌木叢裡,偶然發現了山鷦鶯。  因為前一天晚上下了雨,2日早上,天空還比較陰沉,溼氣也比較重,山路邊各種各樣的鳥叫聲不絕於耳。陳躍生根據經驗判斷,有小杜鵑、鷹鵑、強腳樹鶯、高山短翅鶯、小鱗胸鷦鶥等。  上午9點多,他們來到山頂,此時霧氣繚繞,風也比較大。
  • 浙江麗水舉辦首屆鳥類觀察邀請賽,24小時發現鳥類133種
    王樂攝  初夏的浙江省麗水市鳳陽山,青山疊翠、溪水潺潺、鳥鳴啾啾。在如此美麗的鳳陽山,24小時,會看到多少種鳥類?  由麗水市生態環境局和百山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主辦,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鳳陽山管理處、麗水市生態環境局龍泉分局聯合承辦的2020年麗水首屆鳥類觀察邀請賽(以下簡稱觀鳥賽),近日在麗水百山祖國家公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達人共觀測到多達133種鳥類。
  • 文筆山的淡腳樹鶯
    位於柳州市西南的文筆山,山形秀麗挺拔,因其山峰酷似毛筆的筆尖而得名。
  • 臺灣特有鳥類
    臺灣特有鳥類臺灣共有17種特有鳥類。包括:藍鷳、黑長尾雉、黃痣藪鶥(黃胸藪眉)、黃山雀、紋翼畫眉、烏頭翁、慄背林鴝(臺灣林鴝)、冠羽畫眉、白耳畫眉、臺灣藍鵲、臺灣叢樹鶯(臺灣短翅鶯)、臺灣擬啄木(五色鳥)、臺灣噪鶥(棕噪鶥)、臺灣紫嘯鶇、臺灣畫眉、臺灣山鷓鴣、 火冠戴菊。臺灣十七種特有鳥類目錄:
  • 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第...
    受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委託,成都觀鳥會於2020年1月1日起全面啟動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工作。一季度內,主要開展了第四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春季鳥類遷徙調查、新冠肺炎疫情鳥類疫病監測等重點活動,動員協會人員和廣大觀鳥愛好者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開展日常觀鳥活動,並收集匯總和分析觀察記錄數據。
  • 近期南匯東灘連續發現白眶鶲鶯等罕見鳥類新品種
    東方網4月1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近期適逢鳥類遷徙高峰,大量候鳥在上海過境,不少觀鳥愛好者在南匯東灘連續觀測到了白眶鶲鶯、克氏冠紋柳鶯和棕臉鶲鶯等較為罕見的鳥類,刷新了上海鳥類品種新紀錄。  4月11日,觀鳥愛好者楊志棟在南匯東灘發現一隻白眶鶲鶯,僅過了兩天,又有鳥友在相同的地方再次觀測到白眶鶲鶯。
  • 最新記錄:四川野生鳥類有757種,23年新增135種
    2013年,闕品甲所在的成都觀鳥會因得到科研經費的支持,有條件系統開展調查工作,形成了一份四川鳥類名錄的初稿,但也不完善,所以沒有公開發表。2019年,闕品甲回到成都工作,與成都觀鳥會、四川大學、廣漢市林業局、瀘州觀鳥會等多家單位的成員合作,重新進行了詳細地梳理,年底初步完成《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
  • 鴉雀有生 | 中國特有鳥類知多少(雀形目 一)
    四川短翅鶯,PerAlström博士2014年5月27日攝於四川老君山,保留所有權利此前推送了中國特有鳥類知多少(上,非雀形目),其中雞形目第一段的第一句話:「現生雞形目鳥類共187種」應為「現生雞形目雉科鳥類共187種」。
  • 雲南大理&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昆蟲記錄
    接上篇,我這動物記錄的不多,順帶記錄,主要以鳥類和昆蟲為主鳥類:有些鳥太遠拍糊了,忽略掉哈哈雀形目鵯科 黃臀鵯>雄鳥好看,上體為慄色,所以也有叫紅雀,分布於南方,不過城市裡並沒有見過,只有(樹)麻雀雀形目雀鶥科 白眉雀鶥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雀形目山椒鳥科 長尾山椒鳥
  • 成都鳥類名錄發布:已知分布鳥類446種 73種近瀕危
    紅腹錦雞-攝影-牛蜀軍    成都究竟有多少種鳥類?答案是466種。4月1日,四川省暨成都市第35屆「愛鳥周」來臨之際,成都觀鳥會正式發布成都鳥類名錄1.0》(簡稱《名錄》)。    初步統計,目前成都境內已知分布有鳥類20目78科466種,其中非雀形目計有19目35科205種,雀形目43科261種。按照最新的數據,成都現有鳥種數量約佔全國總數的31.9%,名列全國同類城市前茅。    從保護類別上看,目前分布在成都的鳥類中,有5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別位黑鸛、金雕、綠尾虹雉、紅喉雉鶉、斑尾榛雞。
  • 四川鳥類家底的最新盤點
    Gray) 依據該國商人、博物學家約翰·裡夫斯(John Reeves)從四川收集到的標本繪畫描述了新種——紅腹角雉(Satyra temminckiiJ. E. Gray, 1831)。格雷曾長期擔任大英博物館動物學部的鳥類研究員,不過當他描述紅腹角雉時,還是該館一名日薪15先令的「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