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鳥類 四川短翅鶯列入名錄

2020-12-05 四川在線

鳥類專家用集音設備收集鳥鳴。

與高山短翅鶯相比,四川短翅鶯嘴巴稍長,尾巴稍短。

在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四下寂靜,一陣清脆鳥鳴劃破凝固的空氣。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鳥兒正在吟唱,小腦袋左右轉動,瞪著大眼睛。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3月13日,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4.0版本在江西官山正式發布,中國鳥類種數再次刷新,增加到1458種,四川短翅鶯被新列其中。

這份名錄是以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世界鳥類名錄為藍本,由從事鳥類分類和系統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常年在國內野外一線進行鳥類觀察的資深觀鳥者共同編寫而成,是觀鳥業界最前沿的名目總結。

一聲鳥鳴

讓瑞典小夥念念不忘 20年後重返四川尋找

四川短翅鶯的發現要追溯到24年前,瑞典鳥類學家皮爾·奧斯特羅姆在四川省峨眉山聽到的一聲不尋常的鳥叫。

1992年,26歲的皮爾和好友到四川峨眉山觀鳥。經過海拔較低的一處旅遊步道時,皮爾聽見灌木叢中傳來一陣鳥鳴。「叫聲很輕,像蟲鳴一般,卻似曾相識。」皮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他當時小心翼翼地在灌木叢周圍尋找和觀察,生怕嚇到發出這美妙聲音的小傢伙,終於他們在灌木叢枝頭發現了一隻淺棕色小鳥。

淺棕色的羽翼,尖尖的小嘴,它的長相實在普通,以至於不吟唱的話,幾乎不會引人注意。

「可能是在泰國西北部見過的高山短翅鶯(L.mandelli),但這聲音又比高山短翅鶯低一些。」皮爾帶著疑慮離開了中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1年,皮爾成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外聘專家。他再次回到中國,發現中國不少學者已注意到這種叫聲特別的「高山短翅鶯」。他決定一探究竟。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戴波參與了這次科研調查。2014年5月下旬,皮爾和戴波一行人來到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進行野外考察。

「當時就發現了10多隻高山短翅鶯和四川短翅鶯,還收集了它們的叫聲,並對其中4隻(各兩隻)進行了測量和採樣,」戴波說,高山短翅鶯的嘴巴稍短,尾巴稍長,而四川短翅鶯恰好相反,「但差距只在1毫米以內。」

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專家將聲譜進行分析,四川短翅鶯鳴唱頻率在4000赫茲以下,而高山短翅鶯則在6000赫茲左右;在四川地區,高山短翅鶯多見於海拔1850米以上,而四川短翅鶯則幾乎全在海拔1900米以下;據基因序列分析,四川短翅鶯和高山短翅鶯的遺傳距離差距平均約1.0%,經過來自瑞典、中國、美國、英國和越南5國的16位科研人員,花費3年,最終確定了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

致敬前輩

紀念鄭作新院士 新鳥種命名「chengi」

四川短翅鶯,學名Locustella chengi,種加詞chengi是為了紀念鄭作新院士,特用他的姓氏拼音來命名,這也是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身在瑞典的皮爾對鳥類研究頗有興趣,從1984年至90年代中期,他多次來到中國,先後發現了海南柳鶯、峨眉柳鶯、灰巖柳鶯和淡尾鶲鶯4個新種,「皮爾在中國曾得到了鄭作新院士的支持和幫助,以鄭作新的名字命名四川短翅鶯或許是對這段友誼最好的紀念。」

「其實四川短翅鶯在四川地區很常見,」戴波說,根據目前的資料,四川短翅鶯應當是個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湖北一帶。

若不是20多年前,皮爾不經意間聽到的那聲鳥鳴,或許四川短翅鶯會永遠被「埋沒」在另一個物種中。

在皮爾的工作照上,一個透明的弧形「大碗」引人注意,這是錄音機的集音設備,在中間有一個麥克風,可將鳥鳴聲收集到錄音機裡,這個裝備也是皮爾野外考察的重要工具之一。「通俗來說,四川短翅鶯的叫聲相對低沉,而高山短翅鶯則要高亢一些。」專家說。

2014年,在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350米處,科研人員進行了野外鳴聲回放實驗。「四川短翅鶯只對同種的鳴唱反應強烈,而對高山短翅鶯的鳴唱則無動於衷,這說明繁殖季雄鳥鳴唱有差異,兩種間存在著生殖隔離,」專家朱磊稱,這也讓科研人員最終確定了四川短翅鶯是個此前未被人類所發現的新物種。

中國鳥類有多少種?

最新統計:1458

西南山地執行長巫嘉偉有著多年觀鳥經驗,他介紹,這份名錄是用國際普遍認可的分類系統,每一種鳥類的記錄都有科學依據,在觀鳥業界該名錄是最前沿的中國鳥類總結。

事實上,《中國鳥類名錄》以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世界鳥類名錄為藍本,在內容層面的更新,主要是增加了近兩年來中國的新記錄和由於分類變化所新增加的鳥種。

它從2010年開始記錄中國鳥類,2013年底名錄3.0版共收錄了國內1434種鳥類。兩年多時間過去,今年3月13日,它再次更新,把國內鳥類總數刷新至1458種。本次更新,新增加了玄燕鷗、鵑頭蜂鷹、紫針尾雨燕、加拿大黑雁、白腹鷺、褐背伯勞、黃額燕、東歌林鶯等一批中國新記錄鳥種。同時,3.0版本附錄中的印度池鷺、藍頰蜂虎、紅眉金翅雀,也經專家兩年內四處尋找發現,收錄在更新名單中。

以瑞典鳥類學者Per Alstrom博士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鳴聲和基因序列分析,第一次對四川短翅鶯進行了科學描述和命名。因此,四川短翅鶯也首次出現在這份名錄之中。

《中國鳥類名錄》稱,中國是亞洲鳥類多樣性最多的國家之一,分布著許多特有或者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鳥種。因此,很多研究者在重建一些類群的系統發育時,需要吸納來自中國的鳥種,以獲得完整的譜系關係。華西都市報記者何艾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鳥類 四川短翅鶯入中國鳥類名錄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 四川短翅鶯列入中國鳥類名錄(組圖)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 【論文故事】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的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
    2015年5月1日,中國生物類英文期刊《鳥類研究》(Avian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報導了在我國中部地區發現的一個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Locustella chengi)。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hsin 1906-1998,鄭老的名字一直是沿用的韋氏拼音拼寫),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被作者們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 山中出俊鳥平原兔子多:四川發現鳥類新種短翅鶯
    由瑞典鳥類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中國四川發現了一種新的鳥類物種。不過,發現鳥類新物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有調查稱,物種從第一次樣本採集到正式命名發表,平均需要21年時間。四川短翅鶯的發現,似乎正好符合這個規律。從1992年第一次在四川峨眉山被記錄,到2015年論文發表,正式命名新物種,一共經過了23年。
  • 頗有爭議的中國鳥類特有種——臺灣短翅鶯
    自1918年臺灣短翅鶯被發現並命名後,鳥類學者對這個種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1951年,蜂須賀正氏和宇田川龍南將其更名為Bradypterus iuteoventris subsp.,但認為尚需與中國東部的B.i.melanorhynchus做比較。1952年Delacoar整理該屬時,又將其與東南亞、菲律賓和中國東南部的鳥類統歸為B.seobohmi idonneus。
  • 成都鳥類名錄發布:已知分布鳥類446種 73種近瀕危
    紅腹錦雞-攝影-牛蜀軍    成都究竟有多少種鳥類?答案是466種。4月1日,四川省暨成都市第35屆「愛鳥周」來臨之際,成都觀鳥會正式發布成都鳥類名錄1.0》(簡稱《名錄》)。    初步統計,目前成都境內已知分布有鳥類20目78科466種,其中非雀形目計有19目35科205種,雀形目43科261種。按照最新的數據,成都現有鳥種數量約佔全國總數的31.9%,名列全國同類城市前茅。    從保護類別上看,目前分布在成都的鳥類中,有5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別位黑鸛、金雕、綠尾虹雉、紅喉雉鶉、斑尾榛雞。
  • 中國鳥類種數最新數據新鮮出爐
    3月13日,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V4.0在江西官山正式發布。
  • 中國有多少種鳥?幾個是咱命名的?
    其實,也並非完全沒有,按照目前最新版的《中國鳥類圖志》(段文科、張正旺編輯)收納的1408種另603個亞種,而其中由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新鳥種還是有三個的。至於比例是多少,小編數學不好,有錢難買高智商的網友們可算算。
  • 四川鳥類家底的最新盤點
    上月27日,中國知網CNKI網站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的論文,對四川境內已知有分布記錄的鳥類進行了系統且詳盡的梳理。根據該項研究的結果,四川省目前分布鳥類757種,從全國來看僅次於雲南(截至2007年底,已記錄到903種,楊曉君 2009)而位居第二。
  • 天全發現的四川旋木雀是中國人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相對較短的喙,下體僅頦和喉部為絲白色,胸、腹、上脅為灰棕色——是四川旋木雀的鑑別特徵。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雅安的故事早已隨著他發現大熊貓和珙桐所為人熟知,在這兩大動物和植物國寶的光芒掩蓋下,其實還有40餘種(亞種)鳥類的模式標本產地也在雅安。不過,當中國鳥類學家開始系統研究鳥類的時候,「大發現」的時代已然過去。因此,長久以來在中國鳥類的家譜中,只有1932年在廣西發現的金額雀鶥為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先生獨立發現並命名。
  • 天全發現的四川旋木雀是中國人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相對較短的喙,下體僅頦和喉部為絲白色,胸、腹、上脅為灰棕色——是四川旋木雀的鑑別特徵。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雅安的故事早已隨著他發現大熊貓和珙桐所為人熟知,在這兩大動物和植物國寶的光芒掩蓋下,其實還有40餘種(亞種)鳥類的模式標本產地也在雅安。不過,當中國鳥類學家開始系統研究鳥類的時候,「大發現」的時代已然過去。因此,長久以來在中國鳥類的家譜中,只有1932年在廣西發現的金額雀鶥為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先生獨立發現並命名。
  • 最新記錄:四川野生鳥類有757種,23年新增135種
    《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是以《四川鳥類鑑定手冊》為基準,參考《中國鳥類分類於分布名錄(第三版)》,綜合最近20餘年的鳥類分布記錄,對四川省境內分布的鳥類物種數進行了系統梳理和修訂。更新後的四川省鳥類名錄共記錄到野生鳥類757種,共計新增鳥類135種,其中,23種新增鳥類緣自亞種提升為種;5種為新描述物種;107種為新分布記錄。
  • 灰翅鶇種類刷新鳥類紀錄 專家解讀江西新增20種鳥類
    據考察團負責人員鍾平華向記者描述了該鳥的模樣,灰翅鶇的嘴是橘黃色,眼圈黃色,腹部黑色有灰色鱗狀紋,覆羽有明顯的灰色翼紋。後經省內眾多專家並經查閱文獻認定,該鳥類屬灰翅鶇,成為江西省鳥類新紀錄。    灰翅鶇種群數量稀少遇見率不高    記者從採訪中獲悉,該鳥類在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東南部及廣西有分布,種群數量稀少。
  • 鴉雀有生 | 中國特有鳥類知多少(雀形目 一)
    四川短翅鶯,PerAlström博士2014年5月27日攝於四川老君山,保留所有權利此前推送了中國特有鳥類知多少(上,非雀形目),其中雞形目第一段的第一句話:「現生雞形目鳥類共187種」應為「現生雞形目雉科鳥類共187種」。
  • 活動| 講座:浙江鳥類辨識——浙江的鶯(柳鶯、鶲鶯)
    偷懶,以下搬了浙江野鳥會的小七介紹,感謝浙江野鳥會撰文  觀鳥界有一句話「唯大鷹與小鶯難辨也」,其中的「小鶯」說的正是雀形目的鶯科(柳鶯科、樹鶯科、葦鶯科、短翅鶯科)小鳥。鶯科小鳥多,辨識難度大,先來第一講——浙江鳥類辨識系列之浙江的柳鶯和鶲鶯。主講人將系統、詳細地講解浙江有分布的鶯類36種,並逐一介紹其分布情況、辨識特徵,以及如何高效地在野外進行辨識。滿滿的乾貨,絕對是鳥人的一大福利!
  • 中國境內首次記錄的慄尾姬鶲 系在川大望江校區發現
    四川目前分布鳥類757種,相較於1997年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記載的628種,新增135種。4月7日,記者聯繫到《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一文的第一作者、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博士闕品甲,他講述了時隔23年四川鳥類名錄修訂背後的故事。
  • 【方志四川•生態】殷後盛 魯妮娜 ‖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殷後盛 魯妮娜在四川農業大學動物標本館中,有著上萬隻鳥類標本,其中有四隻模式標本(著者第一次發表新物種時所根據的標本這些鳥類標本正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以李桂垣教授為代表的幾代四川農業大學人上山下河,一隻一隻採集製作而成。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 灰冠鶲鶯現身武漢 鳥類分布名錄又添新成員
    近日,有市民在武漢解放公園內發現一隻灰冠鶲鶯,刷新了武漢市鳥類品種新紀錄,至此武漢市鳥類分布記錄達到409種。隨後,武漢市觀鳥協會多位會員到現場拍攝了這隻鶲鶯的影像資料。
  • 棲息地退化鳥類致危 四川七種鳥類進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在眾多威脅因素中,棲息地退化和喪失成為受威脅鳥類致危因素之首,佔所有因素的80.8%。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表示,棲息地破壞直接或間接導致鳥類食物減少,從而影響種群及整個生物鏈,因此保護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