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發現的四川旋木雀是中國人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2020-12-03 湘湘愛旅行

殷後盛 魯妮娜 /文

在四川農業大學動物標本館中,有著上萬隻鳥類標本,其中有四隻模式標本(著者第一次發表新物種時所根據的標本)最為獨特。

這些鳥類標本正是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以李桂垣教授為代表的幾代四川農業大學人上山下河,一隻一隻採集製作而成。

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相對較短的喙,下體僅頦和喉部為絲白色,胸、腹、上脅為灰棕色——是四川旋木雀的鑑別特徵。呼延凱 攝

與雅安的淵源

雅安,一頭連著富饒的成都平原,一頭接著狂野的青藏高原,在1.5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著海拔627米到5793米的巨大落差,分布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到高山灌叢、草甸等多種植被類型,還有二郎山、夾金山、大相嶺、大渡河、青衣江等高山大河,孕育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雅安的故事早已隨著他發現大熊貓和珙桐所為人熟知,在這兩大動物和植物國寶的光芒掩蓋下,其實還有40餘種(亞種)鳥類的模式標本產地也在雅安。不過,當中國鳥類學家開始系統研究鳥類的時候,「大發現」的時代已然過去。因此,長久以來在中國鳥類的家譜中,只有1932年在廣西發現的金額雀鶥為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先生獨立發現並命名。

中國科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鳥類的沉寂於60多年後在雅安被打破,但過程卻充滿了崎嶇。

四川旋木雀的發現,還要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說起。

1990至1992年,我國著名鳥類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桂垣帶隊,在天全喇叭河自然保護區開展鳥類調查研究。他的同事張清茂、溫安祥於1991年1至4月和1992年12月間,採集到了7號旋木雀標本。在那時,他們還沒意識到一個新的物種即將被認知,以至於在1994年發表的《喇叭河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調查》文中,仍然將之列為較常見的旋木雀亞種,即今天的霍氏旋木雀亞種。

說起為什麼當時要在喇叭河自然保護區採集鳥類標本,李桂垣教授解釋說,因為那裡地處華西雨屏,生物物種與別的地方可能存在差異。而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看看華西雨屏的生物和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

時隔多年,李桂垣教授依舊記得當年的情景:「鳥類標本採集回來後,我們發現有個別旋木雀的標本和當時已知的旋木雀不太相同。」

在當時,全國已知的旋木雀亞種有五種,然而這次採集到的旋木雀和已知品種的羽毛顏色不一樣,通過大量查閱旋木雀屬的資料,李桂垣教授初步判斷這很有可能是個新亞種。

這是個體差異,還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種群?

李桂垣教授決定再一次前往天全喇叭河自然保護區採集一次標本,隨後,他從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新疆大學、四川大學等處借來對比標本。

比對很快有了結果——不但毛色深淺不同,體型大小也存在差異。

「一般來說,旋木雀的腹部羽毛是銀白色的,然而這一次我們採集到的標本腹部羽毛全是灰棕色的,這毫無疑問是旋木雀新的一個亞種。」後來,李桂垣教授在《動物分類學報》1995年第3期發表了《四川旋木雀一新亞種——天全亞種(雀形目:旋木雀科)》一文,詳細闡述了新亞種同國內已知亞種區別的形態特徵,將其命名為旋木雀天全亞種(Certhia famil-iaris tianquanensis)。

四川旋木雀的真實身份被揭開,則又是數年之後的事情。

2000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悅華副研究員和德國鳥類學家Jochen Martens博士在雅安附近的瓦屋山山頂發現了tianquanensis亞種的蹤跡。

在喜馬拉雅山區進行過多年野外工作,對鳥類鳴聲有過深入研究的JochenMartens博士發現該亞種的鳴聲與已知的旋木雀屬種類差異很大。隨後,他和孫悅華展開了一系列的後續研究,通過與其他旋木雀的形態比較,並對鳴聲進行音頻分析和DNA鑑定後,提議將tianquanensis亞種提升為獨立種——四川旋木雀,也成了世界上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種鳥類。

秘境中的精靈

包括四川旋木雀在內的旋木雀家族被俗稱為「爬樹鳥」。

「旋木雀」的得名,來源於這類鳥在樹幹繞圈螺旋式攀爬向上的習性。

旋木雀為什麼能夠爬樹?

首先,是因為那一對非比尋常的腳爪。它們的爪子長而彎曲,爪尖有尖尖的鉤子,鉤在粗糙的樹皮上十分牢固,絕不會有失足的危險。

其次,是被稱為「第三條腿」的尾巴。四川旋木雀的尾羽堅實,與啄木鳥的尾羽頗為相似。當它站在樹幹上的時候,尾羽就會起到支撐作用。當它爬行的時候,起步階段尾羽會向下發力,雙腳同時啟動,波浪狀起伏向上。有趣的是,四川旋木雀與啄木鳥類的尾羽換羽順序一樣,都是自最外側的尾羽依次向內進行,待其餘尾羽替換完成後,再換掉中央尾羽。這樣,即使是在換羽過程中,尾部仍能保持對身體的支撐。

這個特點與別的鳥類有顯著不同,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對攀緣樹棲生活的獨特適應。俗話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當四川旋木雀擁有如此高超的爬樹本領後,它們的飛翔能力相對就不那麼突出了。它們的翅膀短而圓,是飛翔能力較弱的一種類型,通常只能進行短距離飛行。

與我們熟知的啄木鳥一樣,四川旋木雀也是高效的「森林醫生」,但它們的取食方式與啄木鳥的「精確制導」不同。四川旋木雀是「地毯式搜索」,它們時常從樹幹基部向上旋轉移動,用細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不放過一個角落,仔細尋找。當轉到樹幹上部後,就飛向另一棵樹的基部,以同樣方法繼續向上爬行。

如果說啄木鳥是森林的內科醫生,負責清除體內害蟲的話,四川旋木雀就是一個外科大夫,負責清理表面的害蟲。為了防止覓食過程中被一些細小的植物碎屑傷到眼睛,四川旋木雀還會閉合眼瞼進行防護。

四川旋木雀吃些什麼?據李桂垣教授和同事採集於天全喇叭河自然保護區的標本解剖發現,胃中內容物主要為昆蟲碎片,另有兩個胃中各有50%的幼蟲和蟲卵。

作為分布範圍狹窄、較為罕見的鳥類,四川旋木雀已知的繁殖生態資料非常稀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悅華研究員團隊於2009年發表在德國《Journal of Ornithology》(鳥類學雜誌)上的《Notes on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the Sichuan Treecreeper》(四川旋木雀的繁殖生態研究初報)是第一篇專門的研究報導。他們指出,四川旋木雀在每年的5月開始繁殖,它們的巢穴既沒有像常見的鳥巢那樣選擇在樹杈上,也沒有像啄木鳥那樣選擇在樹洞中,而是偏好選擇在高海拔的原始冷杉林枯木的裂縫中,這或許也是它們分布範圍狹窄的重要原因。築巢的材料主要是苔蘚,還包含有少量的羽毛,巢壁的上半部分則夾雜有乾枯的竹葉。在孵化小生命的過程中,雄鳥每隔6至13分鐘就要回巢給雌鳥餵食,而在孵化成功後,它們的父母共同承擔起了養育雛鳥的任務。一般而言,四川旋木雀的雛鳥需要在巢穴中待上半個月才會出巢,從出巢到獨立生活還需要父母再餵育10天左右。

因為尋找食物的原因,四川旋木雀具有小範圍的垂直遷徙習性,冬季在海拔1300至2000米區域內都有觀察到。在11月、12月的天全喇叭河自然保護區,以及鄰近的二郎山國家森林公園,每年都會發現它們的身影。

與它們一起集群的夥伴,比較固定的有淡綠鵙鶥、紅翅鵙鶥、褐頭雀鶥、慄臀鴯、黃眉林雀等,此外還有灰頭斑翅鶥、紅頭穗鶥、黃額鴉雀、赤胸啄木鳥、黃頸啄木鳥、斑姬啄木鳥等穿插其中,大家分工合作,各取所需,在森林中四處「掃蕩」。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旋木雀的喙與國內分布的其餘6種旋木雀親屬相比是最短的,這也是辨識四川旋木雀的重要特徵。

【來源:生態雅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天全發現的四川旋木雀是中國人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相對較短的喙,下體僅頦和喉部為絲白色,胸、腹、上脅為灰棕色——是四川旋木雀的鑑別特徵。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雅安的故事早已隨著他發現大熊貓和珙桐所為人熟知,在這兩大動物和植物國寶的光芒掩蓋下,其實還有40餘種(亞種)鳥類的模式標本產地也在雅安。不過,當中國鳥類學家開始系統研究鳥類的時候,「大發現」的時代已然過去。因此,長久以來在中國鳥類的家譜中,只有1932年在廣西發現的金額雀鶥為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先生獨立發現並命名。
  • 【方志四川•生態】殷後盛 魯妮娜 ‖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殷後盛 魯妮娜在四川農業大學動物標本館中,有著上萬隻鳥類標本,其中有四隻模式標本(著者第一次發表新物種時所根據的標本這些鳥類標本正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以李桂垣教授為代表的幾代四川農業大學人上山下河,一隻一隻採集製作而成。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 中國有多少種鳥?幾個是咱命名的?
    前幾天與居士哥哥聊到關於鳥的分類問題,其中談到鳥綱—佛法僧目項下的鳥,覺得這個命名很「中國味兒」,以為是跟中國人有關,後經小編查詢,其實是隔壁的日本和尚空海發現的。如果非要說跟中國沾邊,那就是空海和尚曾經留學過咱大唐。以發現新鳥種為人生目標的居士哥哥,他對鳥的分類、命名少有中國人的參與耿耿於懷。
  • 為什麼中國99.8%的鳥都是由外國人發現和命名的?
    那中國這一千四百多種鳥,又有多少是由中國人自己首先發現和命名的呢?3種。 這就很令人震驚了。中國有這麼多種鳥,其中還包括一百多個中國特有種,為什麼咱們自己命名的連1%都不到呢?科學家們都去幹什麼了?
  • 鳥種數量居全國第二 四川最佳觀鳥地指南速來收藏
    四川是我國鳥類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根據成都觀鳥會完成於2014年的《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統計,四川記錄有野生鳥類21目88科725種。鳥種數量居全國第二,其中中國特有鳥類41種,居全國第一。四川有46處重點鳥區(Important Bird Area,IBA),亦為全國之首。
  • 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被命名周氏瞼虎
    近日,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新的瞼虎屬新種日前經過形態學和分子學分析鑑定確認,在國際權威分類學雜誌《ZOOTAXA》發布,並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拉丁學名「Goniurosaurus zhoui」。
  • 四川雅安地區,你所不熟悉的那些鳥兒
    其中就包括了在天全喇叭河發現的四川旋木雀,這一深藏於高山叢林中不起眼的精靈,是由中國人自己描述命名的三種鳥類之一,另外兩種一個是1932年由任國榮先生在廣西發表的金額雀鶥,另一個是周放教授等人2008年在廣西西南的喀斯特森林中發現的弄崗穗鶥。
  • 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鳥類 四川短翅鶯列入名錄
    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 壁虎科瞼虎屬再添新種「周氏瞼虎」,中國人獨立在海南島發現
    壁虎科瞼虎屬再添新種「周氏瞼虎」,中國人獨立在海南島發現 江東洲 劉昊/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2018-08-05 22:04
  • 獨屬海南的3個特有鳥種
    這種特異性導致海南島有些鳥種是全國獨有的。迄今已發現的海南鳥類特有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鶯3種,特有亞種53種。  「作為一個島嶼,海南島有著形成特有物種的絕佳條件,但海南是個年輕的島嶼,直到6500萬年左右才與大陸最後一次分離,所以特有鳥種並不多。」
  • 四川廣元現最神秘鳥 虎斑鳽在四川省內屬首次發現
    四川廣元現最神秘鳥 虎斑鳽在四川省內屬首次發現時間:2016-03-18 17:40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川廣元現最神秘鳥 虎斑鳽在四川省內屬首次發現 近日,四川廣元現世界最神秘鳥,這隻鳥名為海南虎斑鳽(yan,與嚴讀音相同),是中國特產的鳥類,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為全世界
  • 成都鳥類名錄發布:已知分布鳥類446種 73種近瀕危
    紅腹錦雞-攝影-牛蜀軍    成都究竟有多少種鳥類?答案是466種。4月1日,四川省暨成都市第35屆「愛鳥周」來臨之際,成都觀鳥會正式發布成都鳥類名錄1.0》(簡稱《名錄》)。    初步統計,目前成都境內已知分布有鳥類20目78科466種,其中非雀形目計有19目35科205種,雀形目43科261種。按照最新的數據,成都現有鳥種數量約佔全國總數的31.9%,名列全國同類城市前茅。    從保護類別上看,目前分布在成都的鳥類中,有5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別位黑鸛、金雕、綠尾虹雉、紅喉雉鶉、斑尾榛雞。
  • 海南發現瞼虎屬新種 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
    本報8月2日訊(記者龍易強)記者從省林業廳獲悉,近日,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新的瞼虎屬新種日前經過形態學和分子學分析鑑定確認,在國際權威分類學雜誌《ZOOTAXA》發布,並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拉丁學名「Goniurosaurus zhoui」。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國外鳥類學者接踵而來  此後的1889-1910年,國外鳥類學家們接踵而來,都是為了來海南尋找新種。這是海南鳥類探索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在此期間,五指山等雨林密布的海南中南部山區,成為採集重點。
  • 四川23年間新增135種野生鳥類 鳥類新分布記錄多由觀鳥者發現
    鳥類種數超全球167個國家上一份最完整記錄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的名錄,是1997年出版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23年間,隨著觀鳥人數增多、記錄手段更新,新的觀察記錄層出不窮,卻一直缺乏專業系統的整理收集。2013年,《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第一作者闕品甲所在的成都觀鳥會等機構,著手編輯形成了一份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的初稿。
  • 鳥腳類恐龍足跡以《三體》作者劉慈欣命名(圖)
    足跡長約30釐米,由三個趾和一個胖胖的腳跟組成 (邢立達攝)  發現:全新鳥腳恐龍足跡現身古藺  據了解,位於古藺縣桂花鄉石廟溝的這一鳥腳類恐龍足跡,最初由桂花鄉政府工作人員徐挺於2014年11月發現。
  • 【論文故事】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的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
    這是繼2008年發表的弄崗穗鶥(Stachyris nonggangensis)和華西柳鶯(Phylloscopus occisinensis)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而且目前掌握的證據表明它應當是個中國特有種。
  • 四川不得不去的十大觀鳥勝地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近日,記者在採訪「鳥口普查」時,從成都觀鳥會獲得了一份《四川最佳觀鳥地指南1.0》。這份指南由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與成都觀鳥會聯合發布,包括四川省內有分布的41個中國特有鳥類、46處重點鳥區和四川十個最佳觀鳥地等信息。觀鳥愛好者們趕緊收藏吧!
  • 山中出俊鳥平原兔子多:四川發現鳥類新種短翅鶯
    不過,發現鳥類新物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有調查稱,物種從第一次樣本採集到正式命名發表,平均需要21年時間。四川短翅鶯的發現,似乎正好符合這個規律。從1992年第一次在四川峨眉山被記錄,到2015年論文發表,正式命名新物種,一共經過了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