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固然需要有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身體語言能讓交流更豐富,更有效。
美國經典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大家都很熟悉吧,這可是不少孩子的「最愛」,動畫片中湯姆和傑瑞每天打打鬧鬧,非常逗趣.孩子們看得更是哈哈大笑。
這個動畫片為什麼這麼有趣,答案很簡單,除了對白外,角色的表情和動作等也是增分的項目。我們再來看看現實中的某個場景,在向對方敘述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時,是面無表情、靜靜地講述,還是神採飛揚,手舞足蹈更讓人興奮呢?很顯然,答案是後者。
小傑和小剛都是科學迷,最喜歡看科學類的故事,看完後兩個人都喜歡講給別人聽。這不,小傑剛合上書,拉著小剛跑到小區裡,尋找「聽眾,,了。
「你們知道嗎,什麼是電光火球?」小傑說,看到小朋友們搖搖頭,小傑又說到:「電光火球不是閃電,它是一個等離子團,發生在雷雨天,真是太可怕了。」讓他沒想到的是,聽到他的介紹,小聽眾們並沒有表現得很驚訝。
見此狀,小傑有點急了,他一會撓撓頭,一會急得亂揮手,可是小朋友們還是沒有領會他的「苦心」。
這時小剛幫他解圍了:「小傑說的沒錯,電光火球真的很厲害。」說到這兒,小剛的表情變得很神秘,指著對面的小朋友說:「你們知道嗎,電光火球有的只有幾釐米大(他同時用拇指和食指比劃出一個圓形),有的直徑卻達到幾米大(他用雙手在身前畫了一個大圈)。」小夥伴們被他的比劃驚住了,連連發生感嘆聲。
小剛此時又皺著眉,搖著頭,一手在胸前擺了幾下說:「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威力都很大。」小朋友們被小剛的表情「嚇到』』了,一個小男孩怯生生地問:「為什麼這麼說呢?」小剛用食指上下指著前方,眼睛瞪得很大,說:「你想啊,電光火球,它既有電又有火,被電擊這麼一下(他做出被電擊的動作,表情很痛苦),又被火這麼一燒(又做出伸手擋火的動作,表 情很痛苦),誰能受得了……」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被小剛這麼一說,也忍不住摸摸自己的身體,接著又催小剛繼續說下去。
說話的內容是同一個對象,大家都對小剛講的很感興趣,對小傑講的卻興趣不大。難道是小傑說話不順暢或口齒不清楚?當然不是,小傑發音很標準,聲音響亮,不存在說話含糊的問題。那為什麼他沒有贏得「聽眾」的青睞呢?其實,原因就是小剛比小傑多下了一點功夫。
他在講述時運用了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比如,在形容電光火球的外表及威力時,他用手比劃了大小.用表情和動作表示了人可能遭受到的痛苦,讓小聽眾們對其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在後面聽到電光火球的威力時產生共鳴。小傑呢,只是單純敘述電光火球的知識,缺乏趣味性,自然引不起小聽眾的興趣了。
很明顯,正是運用了表情、動作等身體語言,使小剛的敘述更受大家歡迎。身體語言就是有如此大的魔力,掌握這些「語言」的技巧,會為語言表達增色不少。
1. 目光的運用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把眼神運用好了可以「攏住」觀眾的心,讓語言表達得更好。
(1) 前視法:視線平直向前並稍向上一點,中軸線設在中間觀眾處,以弧形照顧兩旁,視線點最終落在後排觀眾的頭部位置。
(2) 環視法:將目光緩慢地以弧形的軌道從左掃到右,再反方向掃過來,多用於場面較大或演講開始時。
(3) 點視法:找一個好的位置,將目光大膽地集中於一點,並將感情融人目光中,這一方法可令觀眾接受演講內容,並在產生疑問或不良反應時起到制止作用。
(4) 虛視法:即似看非看,這種方法可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2. 表情的運用
相對於眼神,表情給觀眾帶來的感受會更直觀一些。比如,自信的表情會增加觀眾的信服感.激動、激昂的表情能令觀眾受到鼓舞,沉重、凝重的表情令觀眾感到壓力,喜悅的表情會令觀眾非常開心……這些表情增強了說話的感染力。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表情配合言語左右他人的情緒。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一下微笑的運用。微笑是通用的語言,我們可以拒絕與人交談,但無法拒絕他人的微笑。微笑就像是陽光,能融化人與人之間的堅冰。除了悲傷的場合外,如果孩子拿不準該用什麼表情與人交談,用微笑準沒錯。
3. 手勢的運用
在說話時,恰到好處的運用手勢可升華語言的感情,下面這幾種手勢是比較常用的。
(1) 仰手:手心向上,拇指張開,其餘四指略微屈曲,多用於表希望、讚美、歡樂等。
(2) 豎拇指:將大拇指豎起,其餘四指握拳,多用於表讚美、肯定、第一等。
(3) 手切:五指併攏,掌指伸直,像用刀切一樣向斜下方劈下,多用於表堅決、果斷等。
(4) 撫胸:五指自然併攏,雙手一上一下放在胸前,多表感概、回憶等。
(5) 雙手託起:雙手掌心向上,五指張開,其餘四指略微屈曲,多用於表肯定、讚美等,可用在演講結尾處。
無論是哪一種手勢,在運用時都不要將手臂伸得過直,以免顯得動作僵硬。同時,手勢一定要配合說話內容,比如在形容物體大小或程度時,都可以配合手勢來說明,但手勢與說話一定要同步,提前或滯後都會削弱手勢效果,弄巧成拙。
註: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