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子夾彈珠,看誰用時少、夾得穩,這個遊戲近幾年在杭城特別火爆,常常成為民辦小學招生面談時愛用的遊園活動。
民辦小學校長以此考察學生的反應能力、手指肌肉的發育情況、頭腦協調能力。但是,怎麼用時少又夾得穩呢?採荷二小506班一名叫吳若誠的學生還真做了一項研究,並撰寫了調查報告《關於夾彈珠和筷子的研究》。
誠誠的調查報告,被採荷二小初評為校級學生綜合活動學習成果一等獎,並公示在校園網站上。上周五,採荷二小已將31份一等獎調查學習成果選送至江幹區教育局,若經教育局把關、挑選,最佳作品還將被選送至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參加杭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評比。
由遊戲聯想到研究內容
調查報告耗時1個多月
相比其他調查報告,誠誠的研究,從內容上看多少有點「不務正業」。
「我從小都愛玩彈珠,去年暑假還在一個遊園活動中參加用筷子夾彈珠的比賽,成績還不錯。」誠誠至今還記得,排在自己前面的對手,夾起的彈珠只比自己多夾了兩顆,所以他想研究出一份「夾珠秘笈」。
既然要做研究,一定耗時不少。在小升初的壓力下,花時間研究一個遊戲,時間和精力上划得來嗎?沒想到,誠誠媽聽了兒子的決定後,竟滿口支持。「研究和調查並不簡單,就連我們成人也未必能馬上找到感覺和方向,更何況是孩子呢?」誠誠媽看到兒子從平時愛玩的遊戲著手,相信一定不會輕言放棄。「我就讓他折騰,讓他從自己經歷過的細節著手,研究起來也會順手一些。」
班主任金雲華翻閱學生傳送來的研究調查,一眼就看到了誠誠的作品。「從研究內容來看,誠誠這一篇非常貼近學生的心理和生活。」金老師很欣賞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評價這份作品並非最完美的,但卻是最有「孩子味」的。「現在的孩子,比較缺乏動手實踐、發現問題的能力。」金老師說,很多時候家長忍不住「代勞」協助孩子,如果孩子從自己喜歡的遊戲出發做實驗,可以充分發揮他自己動手的積極性。
誠誠的這項研究從去年寒假開始,從主題的確定、研究方式的設置、實驗操作到最終的結論出爐,總耗時1個多月。光是夾筷子,就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那段時間,我的手指都夾得特別酸、麻。」談及實驗,誠誠總結「痛並快樂著」,因為實驗也並非一切順利,「選用不同材質的筷子做實驗時,數據不太穩定,有時候變化大,有時候變化小。所以每種材質的筷子,我們在實驗時至少要操作8次才能掌握其中的規律。」
舊的木質筷子最好夾
兩根筷子用力要均勻
那麼,究竟如何用時少、夾得穩呢?
誠誠還真研究出了一些門道:夾彈珠1分靠運氣,9分靠技術。所謂的技術跟筷子的材質、裝彈珠的盒子大小、盒子裡是否有水、筷子的新舊程度、手指的力度、兩根筷子的距離、盒子內彈珠的數量都有關係。
為了加大實驗難度,誠誠增設了水中夾彈珠的環節。在盛滿水的盒子裡,散落數量不等的彈珠,當筷子進來水裡時,筷子看著像變了形。「這是因為光的折射問題。」誠誠說,科學課上老師正好講起過以上內容,所以他總結了一個經驗:夾彈珠時眼光一定要準,筷子儘量夾住彈珠的中心點,用力要均勻,確定夾住稍做停留,快速夾離水面放入碗中。
「其實,所謂的技巧,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誠誠說,光的折射如此,物體間的摩擦也是如此。摩擦大了,夾得就穩,摩擦小了,彈珠就容易滑落。所以,當誠誠挑選了相同形狀的金屬筷子、竹質筷子、木質筷子,按照光滑度的高低來做實驗,最光滑的金屬筷子,最難夾住彈珠,其他依次是竹質筷子、木質筷子。每種材質的筷子各經過8次實驗,最終的結果是:木質筷子夾20顆彈珠,最佳成績是55秒;竹質筷子夾20顆彈珠,最佳成績是4分57秒;金屬筷子夾20顆彈珠,最佳成績是8分46秒。
「而每次的最佳成績出現在第7或第8次,可見熟能生巧。」誠誠回憶說,實驗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我們一開始選的木質筷子是舊的,舊的筷子因為使用過,表面更為粗糙。」最終,他在調查報告中,順帶附加了一句:舊的筷子比新的筷子好夾。
誠誠平時很喜歡科學實驗,但之前的實驗都是照著書本的步驟,一步步實踐的。這一次的實驗,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經驗來摸索,「感覺很好玩。」
竹質筷子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平均
用時 8'05 6'43 5'37 5'05 5'24 5'49 4'57 5'18 5'52
木質筷子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平均
用時 1'46 1'26 1'12 1'14 1'06 1'02 1'03 0'55 1'13
金屬筷子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平均
用時 11'55 9'33 10'12 9'01 9'13 9'42 9'11 8'46 9'42
吳若誠「夾彈珠」實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