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是整個文化思想體系中的一部分。行政文化研究,顧名思義,是把行政和文化結合起來的研究,它是一個既屬於文化學又屬於行政學領域的交叉性分支學科。在文化學的視域裡,它突出行政的特性,(如黃飈所著的《文化行政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在行政學裡,它突出文化的特性,(如曹振華、閆越主編的《行政文化》,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不過,現在更多的是一批行政學的研究學者從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使它從屬於行政學的學科範疇。圍繞著行政文化研究,這裡主要談三個問題。
一、行政文化研究的概況
行政文化研究可能對大家來說比較陌生,其實,行政文化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長河中,已經有了久遠的歷史,形成了深厚的積澱。但是,在我國把它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和研究對象,確實是晚近的事,它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國恢復和重建行政學的這一時期裡,出版了不少行政學的教材。1988年7月由王滬寧、竺乾威主編的、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的《行政學導論》,就設有「第十二章行政文化」;1992年2月由羅祥意、陳尤文編著的《國家安全行政管理》,也設有「第十三章國家安全行政文化」。這兩本教材是國內較早專門設有論述行政文化章節的教科書。1990年,國內雜誌首次出現了三篇闡述行政文化的論文:《行政文化的開發和整合》(蔡志強,《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論行政文化》(張志孚,《上海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建立一種新的行政文化》(D. 羅森伯姆、呂景勝,《國外社會科學》1990年第9期)。此後,有關行政文化研究的論文逐年增多。迄今為止,通過文獻檢索,以行政文化或文化行政冠名出版的專著約有15本,發表的論文、文章715篇。目前,我國有重要的研究行政文化的學術機構10多家,主要集中在高校、黨校和行政學院,全國有二、三十位專門從事行政文化教學和研究的專家學者。
談到行政文化教學和研究的概況,有必要介紹一下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行政文化委員會的基本情況。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行政文化委員會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家行政學院正式成立,是隸屬於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之下的一個二級學術機構,也是我國第一個以行政文化命名的專業性學術研究機構。它致力於研究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文化,特別是研究改革開放時代的創新性行政文化,努力走在本學科研究的前沿,力爭達到該領域研究的一流水準。行政文化委員會的會長現由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教授擔任。
在行政文化委員會成立之初,周文彰會長就指出,成立行政文化委員會是為了通過搭建專業性、開放性、創新性的學術社團平臺,把全國範圍內經過20多年所累積的研究力量整合在一起,深化行政文化的研究。的確,行政文化委員會的成立,揭開行政文化研究的嶄新的一頁,是行政文化研究發展的一個標誌。在行政文化委員會成立以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裡,學會做了以下四件事:一是摸清了全國行政文化研究隊伍和研究成果的基本情況,可謂理清了家底。二是廣泛宣傳、擴充會員,讓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加入到本會來,現在行政文化委員會的理事和會員已達150多人。三是開展了廣泛的調研、交流、協作工作,建立了「行政文化研究網站」,逐步擴大本會在政界和學界的影響。四是開展學術研究活動,每年舉辦一次「中國行政文化論壇」,編輯出版《行政文化研究》專輯。
學會創辦的「中國行政文化論壇」,正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品牌。2012年11月舉辦的首屆「中國行政文化論壇」,主題為「行政文化建設與行政體制改革」,圍繞著「構建中國特色行政文化」、「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行政文化」、「提升幹部素質與建設行政文化」展開了討論。由於首屆論壇是與成立大會連在一起的,全國研究行政文化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氣氛熱烈,使行政文化研究有了喜人的、良好的開端。
2013年12月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行政文化論壇」, 主題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與行政文化建設」。 論壇圍繞主題分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行政文化與行政體制改革」、「中外行政文化理論和實踐的對比與借鑑」三個單元,15位專家學者分別在三個單元進行了演講和點評,近百人參加了論壇。論壇研討內容充實,交流深入,從多角度、多層面加強了對行政文化的思考。
2014年的第三屆「中國行政文化論壇」,將於11月上旬在徐州召開。論壇的主題是「依法治國、國家治理和行政文化創新」,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下設「依法治國的文化闡釋」、「樹立法治理念與行政文化創新」、「國家治理與行政文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文化」四個專題。目前,正在籌備之中。通過開展學術活動,學會取得了顯著的理論成果。
二、行政文化研究的內涵與範圍
行政文化研究從總的來說,現在還是一個初創的、比較稚嫩的學科。要推進行政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迫在眉睫的就是要清晰、確切地弄清楚行政文化研究什麼,它的範圍有多大,邊界在哪裡,以期形成共識。這幾年,學會組織相關研究人員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這裡,主要介紹本學會的專家學者關於行政文化研究的內涵和範圍的基本觀點。
關於行政文化研究的內涵。行政文化主要含有「行政觀念文化」、「行政制度文化」、「行政行為文化」。其中,行政觀念文化是關於行政理想、行政價值、行政精神、行政道德等等方面內容的集成。行政制度文化是關於行政組織文化、行政體制運行機制、行政關係、行政紀律等等方面的觀念、規則和規定。行政行為文化則是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管理等行政行為所體現的行政風格和行政態度、行政作風、行政風氣等等內容的綜合。行政文化離不開物質載體,常常表現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存在,但行政文化首先的和本質的東西是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公僕意識和服務宗旨。行政文化是公共行政的靈魂。行政文化研究的典型特徵在於,它既是反映了從總體上認識和把握行政本質的觀念的、精神的理論體系,同時又是通過行政制度規範、行政具體實踐體現和展示出來的作風、風格、氣質等。簡言之,行政文化研究的內涵就是,對行政價值、制度規範、操作運行的認識並求得其思想精神的弘揚。
關於行政文化研究的範圍。行政文化研究究竟涉列哪些方面或者說它的研究範圍有多大?行政文化研究的範圍主要包含了10個方面的內容,即:行政價值文化、行政改革文化、行政法治文化、行政廉潔文化、行政組織文化、行政科技文化、行政藝術文化、行政教育文化、行政歷史文化、行政國際文化。
一是關於行政價值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價值文化是指究竟應該怎樣地從總體上感知體察行政工作的意義、作用以及所要達到的目的的觀念認識,由此生成了行政組織和公務員的思維模式、心理意識、行為取向和行為習慣。它對行政活動中的人事和事務,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價值理解,能夠指明行政發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因而,它對於行政的公共性、正當性、合理性,具有統攝力和透徹的解釋力。行政價值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研究政府的性質、特徵,研究如何塑造政府機關的高尚形象,研究行政工作貫徹實行公正、法治、民主等基本原則,研究公務員良善的行政倫理、精神風貌等等。
二是關於行政改革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改革文化是指涉及到應該怎樣地認識和把握行政改革大勢的觀念,明確行政改革的原則和策略,如何克服精神意識方面的阻力障礙,有助於形成推動行政改革發展的思想理念。行政改革的發展,需要不斷轉變觀念,消除阻力,倚重行政改革文化這隻有效的「推手」。當前,行政改革文化亟需研究的熱點問題也很多,如,深化行政改革應具有怎樣的風險意識、成本意識、頂層設計意識、法治制度意識,以及如何更好地清除官本位文化的影響等等。
三是關於行政法治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法治文化是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觀念形態,它以行政法律法規為載體,以行政法治理念為精神內核,從具體構成要素上分析,行政法治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制度文化和法律精神文化,前者包括法律規範、法律組織、法律器物設施、法律標誌、法律行為等。後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思想、法律理論等要素。同時,行政法治文化還意味著行政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的實踐和實現,政府的行政活動是行政法治精神實踐的方式、過程和實現的結果。當前行政法治文化的研究重點是,以追求民主、公平、正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和以崇尚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為內在要求的法治心理。
四是關於行政廉潔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廉潔文化從根本上反映著執政黨和執政者的執政理念、執政目的和執政方式,是廉潔從政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客觀反映。行政廉潔文化的主要內涵包括,從政的國家主流文化意識、社會文化氛圍,從政者的思想品質、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它的核心價值是清正做人、廉潔做事。最近,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提出了關於懲治腐敗的三個「不」的思想,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不想腐」,也就是思想教育的問題,廉政文化建設的問題。當前,加大行政廉潔文化研究力度,要以清正、廉潔為核心,充分發揮行政廉潔文化在反腐敗鬥爭中的積極作用。
五是關於行政組織文化研究內容。行政組織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行政組織機構在長期的運作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積澱為行政工作人員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對整個組織及其全體成員具有持久影響力的關於行政組織、行政領導、行政團隊和行政制度等觀念認識的總和。行政組織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何認識行政組織自身的文化、如何認識行政領導的文化、如何認識行政團隊的文化、如何認識行政制度的文化。行政組織文化激發了組織的活力,促進全體成員努力工作,把自身的行政績效建立在有利於國家、社會和組織發展的基礎之上。
六是行政科技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科技文化就是反映科技的性質、特點,追求精簡、高效、快速、便捷的政府運作模式和方法,以便全方位地向社會和公民提供優質、規範、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與服務的理念意識。在行政科技化時代,行政科技文化亟需研究的問題是,科技進步將給行政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應該怎樣認識這樣的變化,究竟人是工具、手段,還是科技是工具、手段?人是行政科技的主宰者,還是行政科技是人的主宰者?要為更好地踐行公民至上原則而崇尚行政科技、運用行政科技而貢獻智慧力量。
七是行政藝術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藝術文化主要包括運用書法、繪畫、歌詠、舞蹈等藝術的方式手段,宣揚傳播崇高美好的行政理念、行政價值,它以直觀生動、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不但帶給人們視覺美學上強烈的衝擊震撼,而且帶來思想靈魂深處的淨化洗禮。
八是行政教育文化的研究內容。行政教育文化是指以行政學院等教育公務員的機構所形成培訓文化、校園文化。它既包含對公務員進行思想品質的教育以及與提高業務技能相關的學科課程教學內容、規則,也包括對開展公務員教育培養的理念、方式的不斷探索、創新。
九是行政歷史文化研究內容。行政歷史文化是由從古代到近現代所產生的行政管理思想、制度規範、傳統實踐做法等等而構成的,堪稱一座巨大的智慧寶庫。它包含中國的行政歷史文化和外國行政歷史文化研究,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營養,獲得借鑑啟迪。
十是行政國際文化研究內容。行政國際文化,是指當代世界各國的行政文化。當代世界各國的行政文化,是行政文化現代化的集結和凝聚,成為共同的追求。通過國際行政文化研究,展開比較借鑑,會給我們帶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明顯效果。
三、行政文化研究在近期的重點
行政活動的中心是公務員。公務員擔負著進行公共行政的崇高使命。但是,近年來我國腐敗之風日益加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出反腐。他說道: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汙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習近平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從嚴治黨,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對腐敗保持高壓態勢」、對腐敗「零容忍」、下壯士斷腕的決心。在2013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強調,我們黨員幹部隊伍的主流始終是好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一些重大違紀違法案件影響惡劣,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還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任務。從反腐敗鬥爭的現實需要出發,近期行政文化研究的重點是,進行公務員的文化精神塑造,當務之急是要著力於培育公務員和領導幹部五個重要的思想理念,為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服務。
一是通過行政文化培育人民公僕的理念。公務員就是人民的公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例如,國家行政學院的校訓是「永做人民公僕」。遺憾的是,一些公務員和領導幹部的人民意識淡泊,好以「為民作主」的「父母官」自居,有意無意地把普通百姓當成應該對自己俯首貼耳的臣民和子民。公務員和領導幹部只有真正確立了公僕意識的文化理念,才會自覺地更好地為公民工作。
二是通過行政文化培育改革創新的理念。我國的改革開放已歷經30多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新的形勢下,公務員和領導幹部要克服改革改的差不多了的思想傾向,改變那些或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面對障礙、繞道而行的狀況。公務員和領導幹部要認識到,改革創新正未有窮期,深化改革是獲得前進的永不枯竭的動力。公務員和領導幹部要比任何時候都要勇當改革創新的先鋒,以國之昌盛、社會和諧繫於改革命運的銳氣,推進改革創新事業的發展。不要當庸官、懶官,而要當改革創新的先行官。
三是通過行政文化培育依法用權的理念。一些公務員和領導幹部「人治」色彩比較濃厚,往往不按制度辦事,有法也不依,熱衷於搞「潛規則」,按「潛規則」辦事。如果說過去在無法可依的年代是這樣的話還情有可原,但現在,在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情況下,還不按照制度辦事、依法行使權力,就是個人的原因和責任了。因此,有必要強調公務員和領導幹部破除陳舊的為官之道,樹立按照制度辦事、依法行使權力的理念。
四是通過行政文化培育接受嚴格監督的理念。現在,一些公務員和領導幹部既聽不到群眾的監督批評,也害怕群眾的監督批評,有的甚至千方百計地阻止群眾的監督批評。公務員和領導幹部批評不得,致使群眾與公職人員貌合神離,積怨甚深,談不到、更走不到一塊去,長期下去勢必使公務員和領導幹部成為孤家寡人、喪失聲望。因此,公務員和領導幹部一定要將自己置身於群眾的監督和批評之下,歡迎群眾監督,主動接受監督,善於聽取群眾意見,及時作出改進。
五是通過行政文化培育民意為重的理念。公務員和領導幹部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就要時刻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判,就要經常了解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作風、形象好不好,為此,就必須自覺地以民意為重,認真地接受民意評議。民意評議,包括就出臺的政策、施政情況,以及公務員和領導幹部的工作業績,定期展開規模調查、徵求民意。老百姓的支持率和滿意度,是公務員和領導幹部的鏡子,是反映黨的威信的晴雨表。民意評議的結果顯示支持率和滿意度高了,會給公務員和領導幹部以繼續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反之,就會及時地促使其總結、反思,警醒、自責,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