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雜誌之前有份研究將改變人們對醫學報導的看法。他們調查了1979年至1983年期間世界頂級醫學期刊雜誌發表的101份研究論文,這些文章均聲稱自己所發現的藥物或醫學技術是「人類福音」、「前途無量」的。但是實際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101項研究中只有5項真正做到了在十年內成功上市,而僅僅只有一種降壓藥(ACE抑制劑)在文章發表後被真正應用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
可見即便在美國,「醫學突破類」文章的可信度不足1%。但是這一點你卻永遠不會從醫學報導中得知。
舉個慄子,2009年,義大利研究者Paolo Zamboni聲稱,可通過「疏通」(unblocking)靜脈治癒了他妻子的多發性硬化症(MS),並提出一種MS是血管性疾病而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論。這種顛覆人們常識的理論以及背後悽美愛情故事讓聞風而來的報導者紛紛以為這是一場愛情推動醫學的勝利之舉。
但可悲的是,Paolo博士的研究更多是一種炒作,其小範圍樣本量及糟糕的實驗設計是實驗重複失敗的主要原因,因而這份不靠譜的醫學論文遠沒有他與他妻子間的愛情故事吸睛。另外,現有的研究已證實了,MS確實是一種可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致使患者肌肉痙攣抽搐、失明、大小便失禁,甚至在痛苦中死亡。因而,他妻子病情的好轉和他的「疏通」醫療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醫學研究似乎陷入了一種炒作怪圈之中:某種單項研究在發表後自帶「奇蹟」光環,並在新聞媒體的大肆炒作下風頭無兩,最終在其他研究者的驗明正身下跌落神壇。而這些行為無疑會錯誤地引導公眾對科研工作的認識,使人們低估獲得有效療法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並走上一條無益而甚至有害的道路;更甚者會造成醫學投入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浪費。
多數醫學報導都是錯誤的
那麼為了最大程度弱化科學研究炒作的這種趨勢,需要謹記絕大多數的醫學研究都是失敗的。畢竟,突破性的發現罕見而珍貴,絕非日常可見。
但荷蘭研究者在量化Pubmed資料庫中1974年到2014年發表的論文中,發現文章中「史無前例」和「令人驚嘆」等詞的出現頻率增加了9倍,而這許是因為科研者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突破」之類的詞語卻有助於文章發表和獲取基金支持。
另外,記者和讀者總會被研究中一些亮點發現抓住全部心神並感到興奮不已,因而,他們沒有等待科學界的重複驗證,而過早對其進行報導;有時甚至會過度誇大這些科研成果,比如即便某種藥物還處於小鼠動物實驗甚至細胞培養階段,報導中就已經將之稱為「奇蹟」或「治癒良藥」了。
其實,所有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見和缺陷,對某一科學問題的正確解讀通常隱藏於一系列相關研究之中。這便意味著真理並不是通過單個神奇的研究結果來實現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反覆測試審查以及同行間的相互討論,才能確保研究成果是正確的,而非單個實驗的偶然誤差,又或是個別研究者的偏見。
通常單個研究之間會出現彼此矛盾的結果,這點在有關食物「防癌」或「致癌」研究中特別明顯。也許這一幕你已經相當熟悉:今天有報導說紅酒有利於身體健康,明天你就看到另一則新聞裡進行反轉說酒是奪命殺手,類似的報導還有維生素D、咖啡、紅肉等等。其實,某個單項新研究根本無法反映研究的全貌,只有匯總了所有研究才有可能一窺真相。
而這也再次說明,早期的醫學研究多數可能是錯誤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新科學」於人類而言才是真正有效的。
醫學炒作怎麼破?
現階段我們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爆炸的時代,每年發表的隨機對照實驗和系統性綜述數量比以往任何時間都多。而面對網際網路上漫天亂飛的醫學科研報導,人們需要擦亮眼睛,對其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
一般而言,學術期刊發表的新論文往往更適合同行交流,而不是大眾消費。而為了讓公眾更好的認識科學,引導他們以科學為基礎作出自身的決策,選擇是否擁護某項公共政策,而不是依賴道聽途說與迷信。醫學媒體者應該提高自身專業知識,並致力於將醫學知識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的形式,幫助人們在個人健康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決策,擁護自己真正理解認同的政策。
同時醫學媒體者在報導某項科學研究成果時,應要儘量摸清某個特定健康問題的全貌:科學家們有哪些意見相同,又有哪些分歧,研究領域裡還有哪些未解的謎題或局限等,並需要將這些在報導中展現出來,因為這些故事對於那些想要弄清重要健康問題、希望求得確切答案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公眾在評論某項醫學研究結論時,也需要考慮以下事情:儘管某項研究在動物身上或在試管中檢驗了某種療法的效果,但它對人類是否能產生同樣效果仍需在心裡打個問號;對於人類參與的相關臨床研究,研究人員使用的實驗技術、檢測方法、樣本量等因素也都是需要密切關注的;研究中在檢測某種醫療技術或醫學藥物的效益的同時是否也檢測了其危害性,這一點也是需要了解;還需對研究人員所謂的X導致或引起了Y的「因果聲明」做出基本評估等。只有如此,才能從不完美的研究中提煉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This is why you shouldn’t believe that exciting new medical study
2. Researcher's labourof love leads to MS breakthrough
3. Translation of highlypromising basic science research in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後臺私信領取福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