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蝠鱝,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說到魔鬼魚,大家可能就有點印象了。
蝠鱝的英文名是「manta」,I fly in water lil manta,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毯子」,形同飛毯,那是他們翼狀的腹鰭;由腹鰭分化出來的頭鰭也很引人注目;腹部斑點如同人類的指紋,每隻蝠鱝的斑點位置、大小、形狀不盡相同。
蝠鱝外形看起來不像常見的魚類,甚至讓人覺得有點醜陋奇異,加上巨大的形體,容易讓人心生畏懼「魔鬼魚」的名號也由此得來。但這種以貌取「魚」的看法是不對的,蝠鱝只是看起來醜陋,其實很溫馴,他可是水下攝影愛好者和潛水愛好者的心頭好。
蝠鱝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鱝屬和蝠鱝屬。前口蝠鱝屬包含兩個種,即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這兩種前口蝠鱝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蝠鱝屬包含九種,包括日本蝠鱝、姬蝠鱝、長尾蝠鱝、褐背蝠鱝、印度蝠鱝、芒基蝠鱝、短尾蝠鱝、下口蝠鱝和古氏蝠鱝,這九個種類的蝠鱝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類別。
蝠鱝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經常出沒於珊瑚礁附近,因此,近年來珊瑚礁受到破壞對蝠鱝的影響是巨大的。
蝠鱝的主要分布地區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視頻號見水印
蝠鱝在夜間覓食,這是由他的食譜決定的,因為在夜間海底生物會從海底的湧上來,這時,成群的蝠鱝一個挨著一個,以螺旋形遊動,水體形成氣旋方便將浮遊生物聚集起來,這就是團隊的智慧,氣旋攝食。
蝠鱝魚群,藍色光點是浮遊生物
圖片來源:藍色星球Ⅱ視頻截圖
除了氣旋攝食,蝠鱝還有一項奇特的運動,騰躍。他們在海中以旋轉式的遊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時,轉速和遊速不斷加快,直至躍出水面,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躍出水面後,蝠鱝能保持數秒的滑翔,落下水面時會發出巨大響聲,如果遇到蝠鱝群滑翔,那無疑是極其壯觀的畫面。
鰩魚研究的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喬什華·斯圖沃特說:「目前已知,所有蝠鱝物種都會騰躍,他們的鱝科近親也會騰躍。」有很多理論試圖解釋這種行為,包括覓食、吸引配偶、交流、去除寄生蟲。目前還沒有定論。
但是,蝠鱝的所有種群都是易危物種或者近危物種,他們瀕危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多數是人為造成的。
其一,大量捕撈。亞洲地區部分居民有將蝠鱝腮作為藥用的習慣,他們認為蝠鱝的鰓耙(硬骨魚類每1個鰓弓的內緣生有兩排並列的骨質突起,稱為鰓耙。市面上亦稱為膨魚鰓)擁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甚至被吹噓為清熱解毒,治療痘痘痤瘡,小兒咳疾的良藥。因此蝠鱝市價很高,但是截止目前,並沒有醫學研究證明蝠鱝腮是否有藥用價值。
市場上售賣的蝠鱝的鰓耙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視頻號見水印
碼頭上待售的蝠鱝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視頻號見水印
其二,棲息地被破壞。上面提到,蝠鱝喜歡在珊瑚礁附近出沒,這是因為,珊瑚礁生態系統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庇護場所,也滋養了蝠鱝的食物——浮遊生物和小魚。但是,近年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珊瑚盜採,蝠鱝的棲息地受到破壞進而威脅蝠鱝的生存。
此外,蝠鱝生殖方式特別,性成熟時間長。蝠鱝不同於一般繁殖能力很強的魚類,他們是卵胎生,基本上一次只產下一個後代,而且,蝠鱝的性成熟時間很長,大規模、無區別的捕撈對蝠鱝來說如同滅頂之災。
蝠鱝是一種溫和,無攻擊性(指不會主動發起攻擊,而不是沒有武力,蝠鱝的腹鰭甚至可以打碎人的頭骨)的動物,他們帶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經濟和科研價值遠遠比毫無依據的食用價值高。放下偏見,停下殺戮,去看看我們神秘優雅的「水中蝴蝶」吧!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蝠鱝詞條
搜狗百科-蝠鱝詞條
《自然生命》-神秘而優雅的蝠鱝-任天文
紀錄片《藍色星球Ⅱ》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
文案:邱學燕
編輯:梁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