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又有全國人大代表提議將牡丹確定為國花。胡椒注意到,至少從2003年起、就開始有人大代表提議確定我國的國花、國樹、國鳥。
可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國的國花還沒有確定。這是為什麼呢?下面,胡椒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相關的問題。
清朝之前,我國是沒有「國花」的。「國花」的最早出現,是在清末慈禧「垂簾聽政」時的1903年。牡丹被確定為國花後,晚清政府還在頤和園修築了國花臺。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並沒有考慮到要改變國花。因此,一直到1915年出版的《辭海》中,還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的內容。
到了1929年前後,國民政府內政部與教育部聯合通令,「以梅花為國花」。國民黨潰敗臺灣以後,臺灣當局沿用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至今。
新中國建立後,一直沒有選定國花。這當然歸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國花的選定要代表普遍的民意,建國初期、有好多比評國花、國樹和國鳥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國家領導人去拍板,等著全國人民去面對,根本沒有閒工夫討論國花問題。
據保健醫生徐濤回憶,鑑於主席每天工作的腦力消耗太大,他曾多次建議主席改變飲食習慣,多吃點有營養的東西。但主席每次都搖頭,有一次,主席還用筷子敲敲碗裡的二米飯望著他說:「全國農民要是都能吃上我這樣的飯,那就很不錯了。你就可以來跟我提出那些建議了。」
對於自己的飲食營養問題,主席都分不出精力考慮;更何況談花論草的問題?
直到1981年秋冬之際,—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倡議全國開展國花問題的討論。1982年,《植物雜誌》受中國植物學會的委託,開展了評選我國國花的討論。
當時,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對此作了宣傳介紹。陳俊愉院士在《植物雜誌》1982年第一期上發表文章《我國國花應是梅花》。
陳俊愉,安徽安慶人,1917年9月21日出生於天津市,他是我國著名的園林及花卉專家,園林花卉界唯一的院士,「國際梅品種登錄權威」(中國在國際園藝學會裡的第一個園藝類植物的「國際登錄權威」),被譽為「梅花院士」。
花卉品種的國際登錄又叫觀賞植物栽培品種登記,就是將觀賞植物及其品種的名稱在國際權威組織機構中登記入冊、正式公布。這是國際園林事業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智慧財產權;獲得某種花卉的登錄權,就意味著掌控了該種花卉的新品種認定、命名、發布權利。獲得某一類栽培植物品種國際登錄權的機構即為權威機構,可以從事該項登錄的人士即為權威專家。
早在1962年,中央搞12年科技規劃時,陳俊愉就提議把中國的傳統十種名花列到國家長遠規劃之中。
據說,當時開會時、陳俊愉旁邊坐著建築學家梁思成。梁先生認為梅花、牡丹這些花花草草不值得這麼系統地用國家力量進行研究,但陳俊愉回了一句「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陶淵明詩句)。梁先生聽後,遂不語。
陳俊愉對梅花情有獨鍾,和主席的一句詩不無關係,那就是「待到山花浪漫時,它在叢中笑」。這首詩描述了梅花的凌霜傲雪、美麗與堅貞,象徵著革命者的操守與錚錚傲骨。
陳俊愉在文革中遭受過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對於主席的崇敬始終「痴心不改」。他多次向人說起,「大地園林化」是1958年主席在北戴河提出的要求,目的是使我們祖國的山河全部綠化起來,達到園林化,到處都美。
陳院士的文章《我國國花應是梅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評選「國花」的最早倡導。在這次有數千人參與的推選最終結果是,推薦梅花的最多,牡丹和菊花次之。
在20世紀80年代,國內曾經組織過兩次國花評選,兩次都是梅花奪魁,排在其後的有牡丹、菊花和蘭花等。
另一次推選是在1986年11月20日,當時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園林》雜誌編輯部、上海電視臺「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了「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
和1982年的那次相比,這次評選活動的影響更大,除了有以陳俊愉教授為首的114位專家的評委會,更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評選結果於1987年公布。這次推選世稱「1987年中國十大名花評選活動」。
但是,民間對於這兩次國花評選活動都存在質疑的聲音,他們稱:在評選國花問題上,必須要有全國公眾的廣泛參與。可即便是1986年的評選,參與者也只有15萬選票,相對於全國十幾億人來說、這是個微不足道的數據。這樣缺乏廣泛參與性的評選結果,怎麼能代表民意?
還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那就是經過這次評選,陳俊愉院士在國花問題上改變了立場,隨後在1988年第1期的《園林》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祖國遍開姊妹花——關於評選國花的探討》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國雙花」的主張。
他認為梅和牡丹可「互補短長」,除了梅花和牡丹代表的花語可以互補外,「梅適宜大規模林植,牡丹最適宜花壇、藥欄一類營景;梅花適宜長江流域一帶栽培,牡丹最宜黃河流域附近種植。」
1991年,一份名為《花卉》的雜誌搞起評選國花的活動,並請出一位曾任很高職務的女性領導站臺。在這次評選中,牡丹的得票超過了梅花當選國花。但推選結果隨即招來許多反對的聲音,其中不乏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學者和藝術家,發對的聲音也上達到很高級別的會議上。
這個結果之所以遭到一些專家、學者的異議,除了評選的程序外,還跟牡丹、梅花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有關。作為國花,牡丹所表達的花語和我國的國旗、國徽、國歌的內涵無法統一。
接下來的1994年,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將第0440號提案「關於儘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批轉給農業部,並交由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
1994年3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任名譽組長、何康(農學家,原農業部部長)任組長的國花評選領導小組成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國花評選活動。
中國花協隨即組織開展了國花大討論,《中國花卉報》陸續刊登了許多討論國花的消息。當時,提名為國花候選花的種類有數十種之多。
1994年9月2日,中國花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開展評選國花活動;副委員長陳慕華作了「讓國花儘早誕生」的講話。
當時的全國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過研究,推薦「牡丹」為我國的國花,其他呼聲較高的蘭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為中國四季名花。也就是說,蘭(春)、荷(夏)、菊(秋)、梅(冬)分別為四季韶華主,而總領群芳的是牡丹。
當上述結果由農業部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後,引起了陳俊愉院士等人的強烈反感。他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反對。陳院士之所以反對,不是因為花本身,而是因為反對通過「拉選票」來評定國花的方式。
陳俊愉在表達自己意見時這樣說:「我認為,這次評選國花不該按這套程序進行,因為國花完全是老百姓約定俗成的事情,最終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就可以了。國酒茅臺、國球桌球也都是約定俗成的,世界各國的國花也是這麼產生的。」
結果,全國人大以「分歧太大」為由擱置了牡丹為國花的決定。此後,群眾性的國花評選暫告一段落,多次全國人大代表個人或集體聯名提出的國花議案、也都不了了之。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為關山月、章文才等70餘人聯名的提案「梅花為國花」。
到了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前夕,國花問題又被提到臺面。在2005年的全國兩會期間,陳俊愉向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提交了確定國花的提案,並得到明確答覆,2008年前將確定國花評選。
這次的兩會期間,陳院士還發出《關於儘早確定梅花牡丹為我國國花的倡議書》,並在當年的7月20日之前徵集到6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籤名,其中包括吳良鏞、袁隆平等。
同年9月,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園林學會和上海風景園林學會聯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與會大部分代表支持選牡丹、梅花為「雙國花」。但也有推崇「一國一花」的不同意見,有的支持梅花、有的支持牡丹。
當時,中國花卉協會還在成都召開了一個會議,會議上提議牡丹為國花、並上報到全國人大。據說,這次會議由於是秘密進行的,事先沒通知參會各方、事後也沒公布結果,結果遭到各方批評。
時間到了2008年,國花議題的結果並沒有如約到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每年的兩會上、都有提議將牡丹定為國花,中國花卉協會也多次提議確定國花,但一直沒有結果。
2012年6月8日,陳俊愉先生沒有等到國花推選的結果,就在北京301醫院逝世。
時間很快來到了2019年。這一年的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啟動了一個「徵求牡丹為我國國花的意見」的網絡投票活動。
7月23日,中國花協公布結果:牡丹以絕對優勢勝出,獲得投票超28.87萬,而梅花得票不足4.46萬。但是,這個結果隨即遭到質疑。
質疑的原因在於,截至到7月22日的上午7時12分,梅花的得票已經達到了將近5.64萬票,但是到了第二天結果揭曉時,卻莫名其妙地少了近1萬2千票,而牡丹增加了22萬票!
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就是「此事必有蹊蹺」!有人將投票過程中最後兩天的得票數進行了截圖。
這是7月21日上午11時54分的得票統計數據,牡丹得票5.53萬,梅花得票4.62萬,梅花與牡丹大約相差9000票。
這是7月21日下午17時35分的得票數據的截圖,牡丹得票5.69萬,梅花得票4.97萬,梅花與牡丹大約相差7000票。
這是7月22日上午7時12分的得票數據截圖,牡丹得票5.97萬,梅花得票5.63萬,梅花與牡丹相差約3400票。
可是,到7月23日上午、中國花協發布的最終得票結果是:牡丹得票28.87萬,暴增了220000票;而梅花的得票數比7月22日上午7時12分的結果,竟然少了12000票,變為4.45萬。
不僅梅花,而且其他的備選項,荷花、蘭花、菊花、月季、桂花、水仙等大都有明顯跳水。如荷花由3.28萬,減少到0.68萬;蘭花由2.39萬,減少到0.89萬;菊花由0.75萬,減少到0.34萬……
看到這樣的結果,聯想到中國花卉協會的上一次秘密會議,胡椒不得不懷疑這次投票存在人為操縱或刷票。
如果懷疑沒錯,那胡椒就想說一句了:我個人其實並不反對推選牡丹為國花,但是我反對牡丹用這種方式成為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