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繪製出COVID-19屍檢樣本中不同器官的蛋白質組學圖譜

2021-01-15 科學網

研究繪製出COVID-19屍檢樣本中不同器官的蛋白質組學圖譜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38:47

2021年1月9日,西湖大學郭天南等研究人員合作在《細胞》雜誌發表論文,該研究繪製出COVID-19屍檢樣本中不同器官的蛋白質組學圖譜。

研究人員報導了19個COVID-19患者中來自七個器官144個屍檢樣品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人員對這些樣品中的11394種蛋白質進行了定量,其中COVID-19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有5336種蛋白質被幹擾。這些數據顯示,COVID-19患者的肺組織蛋白酶L1而非ACE2顯著上調。在多個器官中檢測到全身性過度炎症以及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謝的失調。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COVID-19患者多個器官中涉及缺氧、血管生成、血液凝固和纖維化的關鍵因素失調。睪丸損傷的證據包括Leydig細胞的減少、膽固醇生物合成和精子活動的抑制。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報導了COVID-19屍檢樣品中多種器官的蛋白質組學結果,這將進一步加深人們對COVID-19病理生物學基礎的理解。

據介紹,COVID-19患者多器官損傷的分子病理學仍不清楚,這阻止了有效治療方法的發展。

附:英文原文

Title: 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

Author: Xiu Nie, Liujia Qian, Rui Sun, Bo Huang, Xiaochuan Dong, Qi Xiao, Qiushi Zhang, Tian Lu, Liang Yue, Shuo Chen, Xiang Li, Yaoting Sun, Lu Li, Luang Xu, Yan Li, Ming Yang, Zhangzhi Xue, Shuang Liang, Xuan Ding, Chunhui Yuan, Li Peng, Wei Liu, Xiao Yi, Mengge Lyu, Guixiang Xiao, Xia Xu, Weigang Ge, Jiale He, Jun Fan, Junhua Wu, Meng Luo, Xiaona Chang, Huaxiong Pan, Xue Cai, Junjie Zhou, Jing Yu, Huanhuan Gao, Mingxing Xie, Sihua Wang, Guan Ruan, Hao Chen, Hua Su, Heng Mei, Danju Luo, Dashi Zhao, Fei Xu, Yan Li, Yi Zhu

Issue&Volume: 2021-01-09

Abstract: The molecular pathology of multi-organ injuries in COVID-19 patients remains unclear, preventing effective therapeutics development. Here, we report a proteomic analysis of 144 autopsy samples from seven organs in 19 COVID-19 patients. We quantified 11,394 proteins in these samples, in which 5336 were perturbed in the COVID-19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Our data showed that cathepsin L1, rather than ACE2,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the lung from the COVID-19 patients. Systemic hyperinflammation and dysregulation of glucose and fatty acid metabolism were detected in multiple organs. We also observed dysregulation of key factors involved in hypoxia, angiogenesis,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osis in multiple organs from the COVID-19 patients. Evidence for testicular injuries include reduced Leydig cells, suppressed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and sperm mobility. In summary, this study depicts a 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 that further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COVID-19 pathology.

DOI: 10.1016/j.cell.2021.01.004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004-0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科學家繪製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3:00:4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Bernhard Kuster、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khail M.
  • 人、豬、鼠大腦蛋白質圖譜問世,進攻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繪製的新大腦圖譜資源基於對涵蓋 27 個大腦區域的近 1900 個大腦樣本的分析,將來自人腦的數據與來自豬和小鼠大腦的相應信息相結合。在該區域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高表達水平的蛋白質,包括一些與支持小腦在情緒處理中作用的精神疾病相關的蛋白質。卡羅林斯卡學院神經科學系研究員、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Evelina Sjstedt 博士表示:「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大腦的不同細胞類型與周圍器官共享特定的蛋白質。
  • 長篇回顧|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生命科學的裡程碑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改進和成熟,人們對基因的研究更加便捷,對基因的認識也逐漸深入。目前認為可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約20 000個。然而同一個基因可以表達出不同的信使RNA片段,而信使RNA在成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剪切重組等,這顯著增加了可表達蛋白的數目。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推出了「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亮點研究及技術進展」專題,為廣大業內專家及用戶介紹基於蛋白組學或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研究應用及技術進展,增強業界專家與儀器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技術文章,謹以此致敬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後深耕的研究學者。
  • 科學家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tthias Mann團隊繪製出生物界的蛋白質圖譜。2020年6月17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蛋白質組學工作流程(其中肽分離步驟是通過微結構且可高度重現的色譜系統執行的)來深入研究100種分類學多樣的生物。通過以標準化方式獲得的200萬個肽段和340,000個嚴格的蛋白質鑑定,研究人員利用科學界已知的可靠實驗證據將蛋白質的數量增加了一倍。
  • 科學家繪製出乳腺癌腫瘤發生和靶向治療的蛋白基因組學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乳腺癌腫瘤發生和靶向治療的蛋白基因組學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7:37 美國博德研究所Michael A.
  • 研究繪製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蛋白基因組圖譜
    研究繪製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蛋白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 15:08:46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ui Zhang、Daniel W.
  • 【中國青年報】中國蛋白質組研究站在了全球制高點
    前不久,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引發關注。  這是「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重點專項繼肝癌、胃癌研究之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儀器信息網訊 蛋白質組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可以高通量的分析正常及病理條件下機體、組織、細胞或亞細胞成分中全部蛋白質,對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上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的整體進行比較,分析不同蛋白質組之間在表達數量、表達水平和修飾狀態下的差異
  • LabelFree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質互作——背景介紹(下)
    蛋白互作的研究背景內容比較豐富,我們分成兩期定量蛋白質組學非標記定LabelFree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互作的背景進行介紹。本期我們接著說蛋白-蛋白互作方法的研究背景。儀器在兩種不同的掃描模式之間循環。(A) 在第一模式(MS1)中,所有離子都通過儀器傳輸,並在檢測器處檢測,隨後可用於母離子測定。利用簡單的規則(強度、電荷狀態和離子是否已經碎裂)分析導出的質譜圖。通過這些規則的離子隨後被分離和碎片化。(B) 在MS/MS模式下,特定質量在第一個四極體中分離,在第二個四極體中碎片化。所有的碎片離子都被記錄在分析儀中,並產生MS/MS圖譜,用於鑑定化合物。
  • 生物進化樹中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本篇文章使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方法系統地描繪了從古細菌到人類共13個物種中48000個蛋白的熱穩定性圖譜,其中涵蓋的變性溫度從30℃到90℃。文章研究發現,蛋白質的序列,組成及大小會影響原核生物的熱穩定性而真核蛋白的無序結構程度與其熱穩定性之間呈非線性關係。
  • 【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
    比如某些疾病患者體細胞並未發生DNA(基因)層面的變化,僅在蛋白質的表達及修飾水平表現出病理特徵。對於臨床精準醫學研究而言,僅僅分析基因水平和轉錄水平(RNA)的測序結果可能會使得我們錯過一些診斷和治療層面的「關鍵分子特徵」。因此,對於蛋白質的研究能夠作為基因研究的重要補充和不同維度的深層次延伸,幫助人們從不同分子層面認知生命活動現象,並直接鎖定生命體功能執行者的動態。
  •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於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聯合宣布,他們繪製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後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和生物功能。
  • Nature|跨越三大生物域百餘物種的蛋白質組圖譜
    撰文 | 伊凱蛋白質是生命體功能的主要執行者,其數目與類型之龐雜、可變體結構特徵之繁複、翻譯後修飾種類之豐富,以及蛋白間相互作用之高度動態和環境依賴,使得對於全蛋白組的結構較其它組學測量而言更加繁瑣和具有挑戰性
  • 新研究揭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多組學圖譜
    新研究揭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多組學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20:11:59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曾嶸、吳家瑞以及上海長海醫院張衛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轉移性結直腸癌(CRC)的多組學圖譜
  • Nature | 跨越三大生物域百餘物種的蛋白質組圖譜
    撰文 | 伊凱蛋白質是生命體功能的主要執行者,其數目與類型之龐雜、可變體結構特徵之繁複、翻譯後修飾種類之豐富,以及蛋白間相互作用之高度動態和環境依賴,使得對於全蛋白組的結構較其它組學測量而言更加繁瑣和具有挑戰性。
  • 賀福初院士獲蛋白質組學傑出成就獎 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
    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又是什麼?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賀福初院士。
  • 生物質譜譜圖資料庫支撐蛋白質組學研究
    高精度、高解析度生物質譜技術的發展,對系統化地揭示和理解蛋白質及其在細胞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海量的蛋白質組譜圖數據被採集,並被全球不同的課題組分析和存儲。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科學學院院長段會龍教授在日前召開的一次醫療器械論壇會上介紹了這一領域的進展。 段會龍說,目前的蛋白質組質譜研究依賴於蛋白質序列資料庫和檢索引擎產生的理論譜圖。
  • /喬傑/高歌等繪製人類中期妊娠胎兒組織細胞的基因組結構圖譜
    基於非標記的FACS分選後,研究人員採用了高精度單細胞RNA-seq方法(MALBAC-DT)【3】進行文庫製備和cDNA測序,從而產生了轉錄組圖譜。為了探索每個器官的細胞組成,研究人員處理了單細胞數據並獲得了228個細胞簇,每個簇都根據文獻中的著名標記基因進行了注釋,然後將所有細胞聚集在一起以構成全局轉錄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