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傑/高歌等繪製人類中期妊娠胎兒組織細胞的基因組結構圖譜

2020-11-27 澎湃新聞

撰文 | Volibear

被Nature Methods雜誌選為2013年年度技術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格外引人矚目。與普通測序不同,單細胞測序規避了細胞異質性帶來問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該技術表徵單個細胞的基因組概況(例如基因組、轉錄組、甲基化組、染色質結構等),從而對生物組織中的細胞進行分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每種細胞類型的基因調控網絡、潛在的染色質結構和關鍵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 )的探測,這可理論上以由單細胞RNA-seq聯合單細胞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來實現。然而,儘管單細胞RNA-seq技術人們已經獲得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生物的細胞圖譜()【1,2】,但由於單細胞RNA-seq的RNA檢測能力較低,限制了單個細胞中能夠檢測到的基因數量,現有方法幾乎無法提供有關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和調控網絡的信息【3】。單細胞ATAC-seq也已廣泛用於細胞分型,科學家創建了果蠅和小鼠等整個生物體的順式調控圖譜【4,5】。但是,單細胞ATAC-seq的檢測能力同樣有限,會導致假陰性結果的出現【6,7】。因此,高精度的單細胞測序技術亟待開發和整合。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的謝曉亮教授、高歌教授、湯富酬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院士強強聯合共同發布了預印本文章Genomic Architecture of Cells in Tissues (GeACT): Study of Human Mid-gestation Fetus,描繪了人類中期妊娠(19-21周)胎兒組織細胞的基因組架構(Genomic Architecture of Cells in Tissues,GeACT)。該項研究中,在兩種新開發的單細胞技術(MALBAC-DT和METATAC)的加持下,研究者分析了人類中期妊娠(19-21周)胎兒消化、免疫、循環、呼吸、生殖和泌尿系統中多個代表器官和組織的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將基因表達譜與潛在的染色質狀態聯繫起來,研究者發現了具有代表性的相關基因模塊 (Corrected Gene Modules,CGMs) 的關鍵轉錄因子,從而加深了我們對於胎兒發育的理解。

文中用到的MALBAC-DT法【3】(見本文method部分)提高了RNA-seq中對RNA的檢測能力,不僅可以檢測到更多的基因,還可以檢測所有表達基因的協方差矩陣,從而產生相關CGM,即共同執行某些生物學功能的相互關聯的基因簇。此外,這項工作中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名為METATAC(高精度單細胞ATAC-seq)的新方法來生成不同人體組織的染色質可及性圖(見本文method 部分),與以前的方法相比,該方法顯示出可接近的染色質區域的獨特DNA片段增加了約100倍【4】。同時擁有CGM和基因組架構,研究人員就可以描繪出與CGM相關的關鍵TF。

圖1. 單細胞數據生產和分析的工作流程

研究人員收集了胎兒在妊娠後19-21周的17個代表性器官(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腺、腎臟、膀胱、支氣管、肺、骨髓、脾臟、胸腺、有動脈的心臟、隔膜、卵巢和睪丸),包含了31個不同採樣位置(例如胃底、胃體和胃竇)。基於非標記的FACS分選後,研究人員採用了高精度單細胞RNA-seq方法(MALBAC-DT)【3】進行文庫製備和cDNA測序,從而產生了轉錄組圖譜。為了探索每個器官的細胞組成,研究人員處理了單細胞數據並獲得了228個細胞簇,每個簇都根據文獻中的著名標記基因進行了注釋,然後將所有細胞聚集在一起以構成全局轉錄組圖譜。該圖譜中包含了大多數器官中常見的6種細胞簇(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免疫細胞和紅細胞)以及性器官特有的幾個細胞簇,例如卵巢中的Granulosa細胞和睪丸中的支持細胞。研究人員對比了這些細胞在組內以及發育過程中的異同,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

來自不同器官但具有相似生理特性的細胞類型(例如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往往會被歸類在一起,表明它們在不同器官中的功能和基因表達模式相似,但是生理特性相似的細胞在不同器官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為了進一步探索細胞類型特異性基因表達譜背後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人員從相應胎兒的14個代表性器官(卵巢,睪丸,支氣管除外)中分離了細胞核。解離後,使用高精度單細胞ATAC-seq方法(METATAC)進行文庫製備,然後進行深度測序。根據該結果對細胞類型進行注釋,研究人員獲得177個細胞簇。這些結果與轉錄組高度一致,證實了利用METATAC來進行細胞分型是可靠的。並且,這些結果也證明了染色質可及性可以真實地反映轉錄因子的活性。基於全面的染色質可及性信息,研究者將非免疫細胞聚類在一起,得到了與轉錄組數據類似的結果,即來自不同器官的類似表觀基因組的細胞傾向於聚類在一起。有趣的是,與RNA表達譜數據不同,來自腎臟、大腸、肺和胃的紅細胞聚類在同一器官的其他細胞類型中,而不是聚類在其他器官的紅細胞中,這表明,臨近細胞存在某些潛在的相互作用。

基於MALBAC-DT和METATAC的數據,研究人員描述了跨細胞類型的CGM。他們選擇分析細胞數量最多的10種細胞類型用於CGM檢測,獲得了227個非冗餘CGM。超過60%的CGM顯示出TF的富集,這反映了TF對共表達基因調控的貢獻。在一半的CGM中觀察到了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這表明關聯轉錄是蛋白質活性同步的關鍵過程。儘管蛋白質編碼基因佔CGM的大部分(超過90%),但每個CGM中都有大量非編碼基因。出乎意料的是,對於大多數CGM,基因分散在不同的染色體上,這表明相關基因僅通過基因組鄰近性連接(即順式效應)。相反,具有較高相關性的CGM更可能包含常見的上遊TF調節因子,這表明反式作用是相關基因的主要驅動力。此外,高相關性CGM傾向於包含豐富的PPI,GO生物學過程和KEGG通路,這進一步突顯了基因功能的協同作用。CGM在不同細胞類型中可能顯示出不同的共表達水平。此外,研究人員驗證了如果基因在一種細胞類型中高度共表達,那麼這些基因的調控基因組元件的表觀遺傳狀態應在這種細胞類型中同步變化。這些結果還表明,基因調節區的共可及性是一對基因共表達的必要但不充足的條件。在多種細胞類型中普遍存在的CGM通常參與比較基本的生物過程,例如代謝、蛋白質摺疊和翻譯。

總之,該項研究首次利用兩項新的單細胞技術MALBAC-DT和METATAC,得到了基於橫跨多個胎兒器官的無偏見,高精度組學數據——識別了所有六個主要系統中的200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胞,並得到了胎兒發育過程中細胞類型內的相關基因模塊(CGM)概況,由此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於胚胎發育過程的認知。在拓寬人類功能基因組的理解上,GeACT還將大有可為。

原文連結: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12.038000v1

製版人:珂

參考文獻

1. Cao, J., et al.,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mammalian organogenesis. 2019. 566(7745): p. 496-502.

2. Han, X., et al., 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 2018. 172(5): p. 1091-1107. e17.

3. Chapman, A.R., et al., Correlated Gene Modules Uncovered b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with High Detectability and Accuracy. 2020: p. 2019.12. 31.892190.

4. Cusanovich, D.A., et al., A single-cell atlas of in vivo mammalia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2018. 174(5): p. 1309-1324. e18.

5. Cusanovich, D.A., et al., The cis-regulatory dynamic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2018. 555(7697): p. 538-542.

6. Buenrostro, J.D., et al., Integrated single-cell analysis maps the continuous regulatory landscape of human hematopoietic differentiation. 2018. 173(6): p. 1535-1548. e16.

7. Preissl, S., et al., Single-nucleus analysis of accessible chromatin in developing mouse forebrain reveals cell-type-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2018. 21(3): p. 432-439.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Art」(BioGossip)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謝曉亮/湯富酬/喬傑/高歌等繪製人類中期妊娠胎兒組織細胞的基因組結構圖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基因表達的人類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基因表達的人類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3:42:53 美國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Cole Trapnell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胎兒基因表達的人類細胞圖譜。
  • 喬傑:人類如何保持基因組的穩定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測序技術不管從價格上還是從人力成本上迅速下降,讓科學家能夠做更多事,尤其是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轉錄組,基因組,表觀組利用這個技術能揭示細胞命運決定的很多分子機制。
  •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3:54:15 美國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過去近三十年的小鼠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許多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參與了垂體發育 。
  • 她創建人類細胞圖譜,繪製人體超37萬億細胞的3D圖
    泰克曼是人類細胞圖譜(Human Cell Atlas)項目的先驅者,這個項目旨在繪製出人體內所有細胞的3D圖。作為英國劍橋桑格研究所(Sanger Institute)細胞遺傳學負責人,泰克曼表示,整理這些生命基本單位的目錄將為研究人員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幫助我們了解和治療人類疾病,並「為新時代的精準醫學奠定基礎」。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2020-08-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圖丨王曉群、湯富酬、喬傑、張軍   該研究系統地繪製了胚胎發育早期及胚胎發育中期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部分的單細胞圖譜   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的進步,人們不再滿足從大量樣品中獲取的「整體」表徵,而是希望強調個體細胞的特異性,單細胞測序技術就這樣應運而生。單細胞測序技術是指在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的一項新技術。它能夠揭示單個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 人類如何保持基因組穩定?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測序技術不管從價格上還是從人力成本上迅速下降,讓科學家能夠做更多事,尤其是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轉錄組,基因組,表觀組利用這個技術能揭示細胞命運決定的很多分子機制。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揭示了7周至25周人類胚胎垂體中五種主要激素細胞的發育軌跡,定義了中間過渡細胞類型並發現了一個新的靈長類特異的促性腺激素細胞亞類,並闡明了垂體幹細胞的狀態變遷。
  • 單細胞測序繪製人類肺組織細胞圖譜
    同時作者利用多用細胞注釋分析方法,全面分析肺部不同細胞類型的組成、功能、細胞間相互通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類肺組織細胞類型和轉錄組圖譜。通過小鼠肺組織細胞進行同源比對,解析了肺組織在進化上的改變情況,並探討了在醫學研究中的意義。
  • NC:北大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揭示了7周至25周人類胚胎垂體中五種主要激素細胞的發育軌跡,定義了中間過渡細胞類型並發現了一個新的靈長類特異的促性腺激素細胞亞類,並闡明了垂體幹細胞的狀態變遷。
  • 研究繪製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蛋白基因組圖譜
    研究繪製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蛋白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 15:08:46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ui Zhang、Daniel W.
  •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
    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浙江大學供圖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 |崔雪芹近日,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3月26日,該校醫學院教授郭國驥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工作概括來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
  • 人類第一個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人類第一個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Science和Nature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報導   2000年6月26日,英國首相布萊爾與美國總統柯林頓通過衛星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圖譜已經繪製完成,與此同時,中、法、日等國科學家也宣布了這一消息,最後的基因圖將於2003年向世人公布。   基因只佔人類DNA的很小一部分,但卻代表著人類基因組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 Science(IF=41.058) | 北醫三院付衛團隊、喬傑團隊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團隊合作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喬傑院士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以及胎兒消化道發育過程中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
  • 喬傑院士:高齡孕產婦面臨多重挑戰 應在適宜時自然妊娠分娩
    ,高齡產婦在生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所以,應在適宜生育的時期儘可能自然妊娠分娩。還有一些複雜的可能反覆發生的胎兒異常,我們也在不斷找方法,去攻克其中一些難解決的問題,幫助到有遺傳病的家庭。另外,對於生殖能力怎樣在沒被破壞時保存起來,包括生殖細胞的凍存,以及卵巢、睪丸等生殖相關組織的凍存等也在進行研究。近幾年,雖然全面二孩放開,但是我們的出生人口數量仍呈下降趨勢:2017年1723萬、2018年1523萬、2019年1465萬。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2020-03-27 15:36:14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陸健、嚴紅楓 | 字號:A+ | A-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