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是圓明園考古發掘現場對公眾開放的第一天。考古專家經過5個月的發掘,終於使得英法聯軍141年前劫毀文明的罪證大白於天下。
裸露的白骨
燦爛的秋陽之下,黯淡紅黑的焦土和崩裂剝落的磚瓦裸露無遺,精雕細鏤的須彌座輕觸即要碎裂,在路邊,殘存的過火樹樁和柱礎中炭灰重重。這便是昔日的含經堂——隆皇帝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會離開紫禁城,居留於此,讀書休憩,接見外賓和少數民族。
「18世紀,這裡還是一片青磚綠瓦的樓臺亭榭,酷愛詩畫的乾隆皇帝便常常陪伴他的母親,在荷葉蓮池邊翹首期盼明月升起。」參與發掘的北京市文物所研究員靳楓毅說,「但一群遠方來的白種人永遠毀滅了這屬於中國人的良辰美景。」
如今,遊客目光所及處是一片慘然的殘磚碎瓦,令人聯想起轟然倒塌的大樓廢墟。昔日藏有1.2萬卷《四庫全書薈要》的霞翥樓處荒草叢生,曾佇立著90餘位中國最著名書法家的墨跡拓碑處蚊蟲飛舞。
往南,有「澄波夕照」之景,乾隆曾與親近人在此欣賞夕陽西下風光。蓮塘依舊,荷葉已枯黃破敗。
發掘工作是4月份開始的,目前僅試掘了含經堂和長春園宮門,共6萬餘平方米。當時,廢墟基址埋在半米至一米深的土下,在西洋樓大水法等地面遺址處已不復見到的罪證,由此得以保留。
據了解,已被確證經歷焚燒的場所達七八處,考古學家發現了上萬塊被烈火焚燒過的地磚。
「圓明園終於裸露出了它的白骨。」靳楓毅說。
每一鍬都像挖到了自己的傷口
在考古學家的指引下,筆者看到,這些地磚已被燒得發紅,不復是我華夏人氏喜愛的傳統青灰色。為保護它們,專家在上面蓋上了塑料布。
據說,發掘開始時,考古學家驚訝地看到,宮殿基址到處布滿炭灰,最厚達處達兩釐米。「每一鍬挖下去,都像挖到了自己的傷口。」靳楓毅說。
兩塊一人多高的柏木板已炭化龜裂。靳楓毅說,這木板屬於昔日的大戲臺,那上面曾演出過多少動人戲樂。但在大火中,舞臺燒裂墜落,柏木板掉入井中。此是僅存的兩塊。
筆者還見到了一些頭斷肢裂的佛像和玉器殘片,「研究表明這是外來暴力破壞所致,圓明園是皇家禁區,這絕不是中國人所為。」靳楓毅說。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鹹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年,始成規模。圓明園佔地廣大,薈萃中西文明精華,被稱作「萬園之園」。
史載,1860年,英法聯英攻陷北京,劫走園中大批珍貴文物,並焚毀該園。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掠奪了圓明園。
實際上,人們已不能知道聯軍施暴的細節,《火燒圓明園》的描述並不一定準確。只知道,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通過有組織的正式考古發掘,大量地出土有關罪證,這在圓明園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百年歷史成為千古之謎
在這次發掘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排水系統。地漏呈錢眼形,有方孔,上有蓋子,精雕細刻。二宮門處有一個龐大的下水道,寬一米,高一米,它從西奔東而來,卻不注入湖中,又奔東而去,看來是不想汙染淨水。它最後通到哪裡去了?這還有待更多的調查。令專家難以思議的是,清朝人如何便知道以極大的代價,保護環境?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乾隆住的曖閣,很大兩間,現仍存連地炕,供暖系統埋在地下,地表用大厚磚鋪滿,燒熱了能保持相當溫度。假山南北側,也發現了連地炕,可能是乾隆極近的繽妃住的。
以前,僅從文獻中知道,乾隆冬天便要來此,但皇帝是怎麼生活的?文獻中沒有記載。
更多的複雜建築構件,有的也許已經永遠不能知其用途。
比如,考古學家發現了6塊奇怪的有眼石頭,不知為何物,後來,清華大學建築專家指出可能是「壓風石」,但到底是做什麼用的,仍沒有人能說清楚。
還有,發現了懷疑是乾隆的茶膳房,有6個磚洞,一個灶眼,但是,那麼深的洞,灶眼又那麼低,如何做飯?如何出灰?爐子又是怎樣的?不明白。附近也沒有發現爐灰。難道,一建好就不再使用?
正是英法聯軍的劫毀,使這百年歷史成為千古之謎。
無法找到珍貴文物
5個月的發掘,共挖出文物一千餘件,包括陶範、玉飾件、玉甕、瓷器、印章、雕像、琉璃構件等,大多已殘缺。
「雖然發掘很詳備,但我們已無法再找到珍貴文物。」靳楓毅嘆息。
他說,當時,聯軍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了,不能拿走的,大都毀壞了。這一種結果,真是太慘了。
在劫毀過程中,圓明園中也死了一些人,有的是被聯軍打死的,有的是抵抗時犧牲的,有的是因為沒有盡到守衛之職跳湖自盡的。
「但發掘現場沒有發現屍骨。」他說,「也許,永遠不會發現了,因為,後來清朝又回來了,把死人收走了。」
同治皇帝曾經有過重建圓明園的努力,但是,因為國力衰落,再沒能恢復盛況,直到1900年,這舉世無雙的偉大園林徹底走進了歷史的陰影。
剷平遺址重建新樓?
然而,如今,圓明園似又到了回歸的時候。
據了解,之所以搞考古發掘,是因為圓明園希望復建一部分遺址,以使該園「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利用」。這曾引起學術界一片非議。
去年,市府開會複議此事,最後,允許復建遺址的10%。國家文物局今年批准了申請。
因此,考古發掘的初衷,並不是要搞一次愛國主義教育,而是準備弄清楚古建築的原貌和結構,制定科學的複製方案,最後達到吸引遊客的目的。
對含經堂和長春園宮門遺址的發掘,屬於一期考古發掘方案。等一期結束,古建方案確定,造價落實後,再拿出二期發掘方案,進行圓明園大宮門的發掘。
據靳楓毅介紹,復建的含經堂,將極有可能聳立於正在發掘的遺址上,廢墟將被剷平而不復存在。「不過,一些專家也堅持要原樣保留一部分遺址。」
雖然是對公眾開放,但遊人冷清。在發掘現場,考古學家在向來人散發一份問卷,上面有3種選擇:第一,遺址原狀保存,不搞任何復建;第二,部分復建,部分原址保護;第三,全部復建。
從上海來參觀的退休教師陶先生說:「我贊成部分復建。這樣,有一個對比,一方面,看看我們的祖宗曾創造了多麼燦爛的文化,另一方面,看看它們在後人手裡被毀掉了,是多麼的悽涼,多麼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