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中國人揮之不去情結 近代史關鍵詞(圖)

2020-12-04 搜狐網
    1860.10.18——2010.10.18 今天是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日 多年來圓明園成為文藝作品揮之不去的情結
《1860:圓明園大劫難》 (法)伯納·布立賽 著

  當代文化視野下的圓明園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俊

  在當代文化的進程中,載著沉重歷史記憶的圓明園一向是文藝家和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和不惜筆墨反覆描畫的對象。從電影、電視、舞臺劇到詩歌、美術、學術研究和出版,圓明園從來都是近代史作品中無法輕易一筆帶過的關鍵詞。

  1

  影視

  光影再現民族之劫

  1975年的一個夏日黃昏,42歲的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講師王道成為了撰寫《慈禧太后》一書,來到圓明園東區,步行走進這座昔日的「萬園之園」。映入眼帘的是一處處農田,一間間民房。王道成站在昔日福海所在地,腦海浮現出八個字:「故宮禾黍,人世滄桑」。

  5年後,王道成被一位香港導演請到北京飯店。這位講話還帶點京腔的香港人便是李翰祥。李翰祥由於對即將投拍的《垂簾聽政》中顧命八大臣生卒年份不清,而向王道成請教。結果,他卻被王道成講的圓明園跌宕歷史深深吸引住。當即決定在《垂簾聽政》之前先「插隊」拍攝一部《火燒圓明園》。

  那一年,正值圓明園火劫120周年。以宋慶齡為首的1583人聯名發出了《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這片被中國人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的廢墟,再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為了拍《火燒圓明園》,李翰祥說服新崑崙影業公司,耗資64萬人民幣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一個仿真的圓明園外景地,並在拍攝尾聲時真的用一把火燒掉。

  《火燒圓明園》在1983年全國公映,獲當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火,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同時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烙下了深深的仇恨」,「火,燒毀的是皇帝的逍遙宮,但喚醒了千千萬萬渾渾噩噩的夢中人」,這些鏗鏘的電影畫外音,激起了全國觀眾的共鳴,點燃了已在中國人心中暗伏多年的圓明園之「火」。也有對影片持不同觀點的觀眾給報刊寫信,在那個時代引發了不同尋常的爭論。

  2006年9月,另一部大型史詩電影《圓明園》再次在全國掀起了文化波瀾。所不同的,這是一部利用數碼技術全景式「復原」圓明園的紀錄片。年僅35歲的年輕導演金鐵木為這部電影付出了10年的心血。「每個角落我都去過,而且每個角落都待過很長時間,對這裡的歷史了解越多,感觸就會越深」,金鐵木的心聲代表著年輕一代的歷史認知。

  《圓明園》用前半部呈現了驚世之美,後半部則揭示了對美的毀滅。這部沒有用一位知名演員、沒有一絲虛構情節的紀錄片在當年便取得了中國當代紀錄電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直至如今,仍然是網絡上點播率最高的紀錄片之一。

  圓明園始終是中國影視界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央視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曾經幾度籌拍電視劇版《圓明園》,終因「無法達到完美」而擱置。影星成龍也口出豪言將親自主持拍攝一部關於圓明園國寶的電影。王剛、許晴、邵兵等主演的《長纓在手》將一個追尋圓明園龍首下落的故事演繹得曲折動人。

  當然,對圓明園的認識也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早在1983年第8期《大眾電影》上,該刊記者對李翰祥的一篇專訪中便出現「圓明園毀於八國聯軍大火」的謬誤。25年後,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臺灣1895》裡,李鴻章竟提前「預告」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淪為媒體和大眾的笑柄。

  2

  出版

  探尋「廢園」的前世今生

  迄今為止,有關圓明園的最具大眾影響力的學術著作大多是由外國人或華裔學者撰寫的。而以圓明園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則遲遲沒有扛鼎之作,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003年,在曾經參與洗劫圓明園的「兩個強盜」之一的法國,一本名為《1860:圓明園大劫難》的著作正式出版,該書以無可辯駁的史料、鮮明的觀點,為西方讀者揭開了西方文明史上那不光彩的一頁,迅速引起了全球關注。首版5000本書很快銷售一空。時任法國總統的席哈克致信作者說:「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國作家為澄清我們歷史上的真實片斷做出了貢獻。」這位勇敢而富有歷史責任感的作者,便是法國著名記者兼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2000年10月,這位法國人孤身一人乘計程車前往近在咫尺的圓明園。所見之處,昔日的皇家園林只剩廢墟一片。布立賽回憶當時的心情:「這曾是法國人和英國人幹的。我深感羞愧。」

  回到巴黎,布立賽想了解更多有關圓明園的歷史,但發現,西方有關圓明園的書籍微乎其微。他決心用自己的努力和著述,為歷史補上這塊缺口。經過3年多的鑽研和對歷史殘存碎片的取捨與加工,《1860:圓明園大劫難》終於成為歐洲第一本圓明園專著,並於2005年在中國出版了中文版。他還促成了當年被掠到法國國家博物館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畫冊影印本在中國的出版。這位七旬老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和求真的歷史精神一時傳為美談。

  2001年4月,祖籍安徽、旅居美國的中國近代史學家汪榮祖選擇較為偏遠的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印行了自己的研究專著《追尋失落的圓明園》。結果,這本最初只印了兩千冊的英文著作卻口碑相傳,被美國權威期刊《選擇》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學術著作」,並很快受到了國內學界的注意。2003年,臺灣麥田出版社將其翻譯為中文版。2005年,又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引進大陸。

  汪榮祖為寫這本書,耗去了20年的光陰。他從1981年的夏天首次進入圓明園廢墟開始,便對這座承載著中華民族命運悲歡的廢園產生濃厚興趣,並在美國大學中開設圓明園主題的選修課程。他在這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中重現了圓明園的布局和內涵,考察了從雍正至鹹豐五位清帝在圓明園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動,並檢討圓明園的興衰,詳細講述了圓明園被焚毀、劫掠以及逐漸破落、荒廢的過程。這本厚重的書得到了蔡康永等名人的大力推薦,一時風行出版界,引發諸多話題。

  在國內,以圓明園為主題的原創著作並不多。只有電影《圓明園》導演金鐵木與學者範偉合著的《日落圓明園》稍有影響。而以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為核心的小說出版物更是難尋蹤跡,不能不說是文學界的一種漠然和失語。但在網際網路上,有關圓明園的網絡文學創作卻相當活躍,墨酒所著的《圓明園日記》便閱者眾多。圓明園還是詩人們鍾愛的主題,在一首名為《哭泣的圓明園》中這樣寫道:「亙古,那閉閉眼便有的哭泣之迷惘,深深砸在華夏的心窩上」。

  3

  舞臺

  戲劇空間內的國運跌宕

  歷史的翻江倒海,命運的起伏跌宕,似乎在戲劇的舞臺上更適合表現。近10年來,國內有關圓明園題材的戲劇作品涵蓋了舞劇、話劇和皮影戲等多個領域,從不同的藝術視角打量著那一段無法不正視的歷史。

  2001年歲末,北京歌舞團編創的大型四幕舞劇《情天恨海圓明園》搬上舞臺。它依託歷史事件,講述普通人的情感,將個人命運與國事滄桑緊緊聯繫在一起。舞劇的故事講述傾盡畢生精力雕琢圓明園的老石匠因為不慎將御賜的石碑鑿碎,引來殺身之禍。老石匠之女「玉」和老石匠之徒「石」的愛情在圓明園熊熊烈火中「玉」「石」俱焚,完成了愛情涅■。總編導陳維亞、音樂創作趙季平、舞美設計高廣健,燈光設計沙曉嵐等主創隊伍個個身手不凡,打造出了一部值得回味的圓明園歷史劇。

  2006年夏天,音樂人兼戲劇導演張廣天劍出偏鋒,排演了一部小劇場先鋒話劇《圓明園》。話劇完全採用現代裝束,不注重故事情節的營造,而是更傾向於詩朗誦、說理和枯燥的理論探討。圓明園題材本身的歷史感和沉重感在話劇中被消解,而是將重心轉移到了更「時尚」的環保主題上。該劇上演後引起了較大的爭議,由於票房不佳而草草收場。

  今年7月,北京一家民營的皮影劇團在海澱劇院上演了皮影舞臺劇《圓明園傳奇》。這齣舞臺劇專門為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而作,徹底顛覆了傳統皮影戲「影匠不出場、影人窗上晃」的演出形式,採取了皮影與真人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這些真人演員全部由28名平均身高只有1.26米的「袖珍人」演員擔綱。故事講的是女英雄馮婉貞英勇抗擊英法聯軍的真實故事。劇作家鄒靜之是該劇的劇本創作指導。但從現場演出效果來看,觀眾對形式和技巧的注意顯然蓋過了他們對歷史內容的關注。

  4

  詩與畫

  廢墟上的文化寄居

  在圓明園正式封閉成為收費公園之前,很長時間內,它只是北京西北郊的一片荒園,屬於當地農村的一部分。甚至對於許多當地居民來說,這片地域和其他的農田並無太多不同。

  然而,對於更為敏感的詩人、藝術家來說,這片可以低成本借居的土地卻由於其歷史感而帶來了某種特別的存在感,漸漸聚攏在這裡。圓明園詩社和圓明園畫家村,成為近30年來與圓明園密切相關的當代文化現象之一。

  1977年,北京第六建築公司工人趙振開和從白洋澱插隊返京不久的姜世偉走進沒有圍牆的圓明園,在廢墟上組織起不定期的詩歌朗誦會。他們在這裡賦詩飲酒,思索辯論。

  1984年7月,又一批更年輕的詩人來了。他們是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戴傑、劉國越、薩百聰、殷龍龍、劉清正等,當時均剛剛20歲出頭,帶著目空一切的青春銳氣和蓬勃旺盛的詩情。他們自發成立了圓明園詩社,並自封為圓明園詩派。然而這個詩派從創建起就註定不屬於那種能夠在詩歌史中確立自身審美體系的詩派。他們只從爬到那些廢棄的石柱頂端誦詩而找尋著莫須有的快意。「圓明園四才子」的陣容你進我出,更像是一種詩歌江湖的封號。

  1990年秋天,26歲的上海青年郭新平辭去畫廊顧問的工作,在圓明園南面的福緣門村花200元租了一個小院,起了個藝名「伊靈」,開始了全新的油畫創作。漸漸地,這裡陸續進駐了200多位畫家,使圓明園成為前衛藝術尋訪者們考察中國當代藝術的必訪之地。

  畫家們時常鑽進園子,在廢墟上寫生、散步,就像在自家的後院兒。陪伴著他們的,是具有充分歷史感的雕花長柱、白玉石墩。1992年5月2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圓明園廢墟上的藝術村落》一文,圓明園畫家村在媒體和讀者的眼裡成為了文化標杆,逐漸成為一個熱詞,時不時地被熱炒一次。畫家村的房租在提高,美術生態在變味,終於在1995年前後解散。

  2000年的一天,盲人歌手周雲蓬第一次走進圓明園,他在福海邊見到了四川詩人張建之。在張建之簡陋屋子的門上,周雲蓬摸到一塊牌子,上書「廢墟編輯部」。據說,當時在圓明園周圍寄居的音樂人、畫家、詩人等有一兩千人。然而此時,圓明園藝術村落已經沒有「呼風喚雨」的力量了,聚居在這裡的人更多是出於現實考慮,而不是理想的聚合力。

  相關連結

  當代圓明園文化年表

  1977年

  詩人芒克等首次走進圓明園,在廢墟上組織詩歌朗誦會。

  1983年

  香港導演李翰祥執導的《火燒圓明園》國內上映,引發圓明園文化熱與反思潮流。

  1984年

  北京一批青年詩人成立圓明園詩社,創辦民間詩刊《圓明園》,主要成員有被稱為「圓明園四才子」的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1990年

  畫家伊靈率先入駐圓明園,這裡漸漸聚集起一批先鋒畫家,形成圓明園畫家村。1992年前後最盛,1995年解散。

  2001年

  4月,旅美學者汪榮祖所著《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在美國出版,2005年引進國內,掀起又一股圓明園文化熱。

  12月,北京歌舞團推出了大型四幕舞劇《情天恨海圓明園》,匯聚了陳維亞、趙季平等文化名人。

  2002年

  王剛、許晴等主演的電視劇《長纓在手》播出,講述了一個尋找圓明園龍首下落的故事。

  2003年

  法國學者布立賽撰寫的西方第一本系統論述圓明園劫難專著《1860:圓明園大劫難》在法出版,2005年引進國內。

  2005年

  大型畫冊《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出版,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全面展現圓明園盛時景觀的藝術畫冊」。

  2006年

  8月,張廣天執導的先鋒話劇《圓明園》上演。

  9月,紀錄電影《圓明園》上映,以宏大氣魄與精美製作引起轟動。

  10月,央視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透露正在籌備電視劇版《圓明園》。

  2007年

  範偉、金鐵木所著《日落圓明園》出版。

  2008年

  11月,央視一套熱播的歷史大戲《臺灣1895》中,李鴻章稱「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淪為笑談。

  2009年

  成龍透露,他打算拍一部關於圓明園的電影,講述國寶歸還的故事。

  2010年

  7月,由侏儒演員全班演出的皮影舞臺劇《圓明園傳奇》在京上演。

  10月,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主題歌曲《不能忘卻的紀念》唱響。

  「多少年想忘總是忘不掉,傷到如今還讓我痛得不得了,不明白那火焰為什麼把心燒掉……」今晚,在北京圓明園舉行的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主題演出中,這首由詞作家王平久、作曲家小蟲和歌唱家譚晶合作的歌曲《不能忘卻的紀念》將在銘刻著百年滄桑的大水法遺址前唱響。

  圓明園是不斷地捶在我們心口的痛,我們用不同的文藝手段紀念它,紀念那段歷史,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一種銘記、警醒和新的奮發!」王平久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凝重地說。

(責任編輯:侯俊傑)

相關焦點

  • 院子,中國人的情結
    前幾天,因為疫情沉寂了多時的故宮,放出一組驚豔眾人的故宮春景圖。 院子,是中國人的情結。在這裡,我們有太多回憶、感情、體會、美好的願望。
  • 中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的不斷出爐,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又將隨之而來。自諾貝爾獎頒獎以來,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僅2人,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
  • 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人至今的遺憾,一探究竟只為解開毀滅之謎!
    首先我們從圓明園名字的起源說起「圓明」兩個字在字義上意味著完美和至善,而雍正是是叫自己為「圓明居士」,所以,康熙選擇這個富有佛學意義的名詞作為園林的名字,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並且圓明園都是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古典園林,從表面看,圓明園好像是運用了西方理念,外型酷似西方建築,但是,圓明園的藝術特色依然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 圓明園燒毀前照片在英國流出,網友紛紛感嘆不當屏保可惜了!
    ,直到英國流出了幾張圓明園燒毀前的照片,網友看到後都紛紛感嘆:這些照片不當屏保都可惜了。 作為清朝統治者們最喜歡的住所和療養勝地,圓明園中景色宛如人間仙境,雖然在康熙年間已經修建完成,但是雍正,乾隆包括嘉慶皇帝都對圓明園進行擴建和修繕,所以清朝中後期的皇帝和嬪妃們都更喜歡住在圓明園
  • 圓明園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設計的?背後是大國工匠世家的榮辱興衰
    流落一百多年的馬首銅像,於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馬首銅像是圓明園的歐式風格的一個縮影。圓明園中的歐式園林建築風格令人驚豔。例如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噴泉等,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這在中國古代園林中是前所未有的。
  • 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的不斷出爐,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又將隨之而來。自諾貝爾獎頒獎以來,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僅2人,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這個數量在諾貝爾獎頒獎歷史上屬於微乎其微的比例,也因此使得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遠比國足奪冠的期待性更強。
  • 近日回歸圓明園的馬首,在曾經的圓明園中是何地位?
    上圖——圓明園遺址一、圓明園的建成與整體布局圓明園最早是康熙賜給四皇子胤禛的一座花園上圖——圓明園三園而在之後,乾隆又在圓明園的東側興建了長春園,還將其和綺春園一起併入了圓明園,這讓圓明三園的格局被確定下來
  • 《圓明園的毀滅》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四獸首「回家」引出圓明園文物話題(圖)
    四獸首「回家」引出圓明園文物話題(圖)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圓明園管理處文史科科長楊來運先生。  關於圓明園流失文物  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十二生肖銅像不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像這裡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
  • 《圓明園的毀滅》
    2019年10月17日星期四 今天上《圓明園的毀滅》。 《少年中國說》的筆記掛出後,很多老師留言,感謝我。還有老師說等著看《圓明園的毀滅》。教過人教版教材的老師對此文不會陌生,為什麼還要等著看呢?我猜主要是教學目標有變化。
  •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重建圓明園」,為何不可行?
    「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近日,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國家文物局經商北京市政府答覆稱,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 經過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
    正覺寺位於圓明園三園之一的綺春園的正南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因北牆外的一條小河擋住了瘋狂的火舌,倖免於難,部分建築和古樹留存至今。所以,正覺寺成為馬首銅像展示場地,文物建築文殊亭作為馬首展區。隨著馬首銅像入藏圓明園,目前已有包括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在內的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方式回歸祖國。
  • 【文化朝陽】朝陽人的化石情結
    崇拜情結我們曾經對「崇拜」缺少真知。當然亦少好感。至少我自己有點如此。面對化石,再言崇拜,不但頗有真情,且多崇拜。「崇拜」,只要前面沒有「盲目」、「個人」等限制詞,其實為一個「好詞」,至少是個中性詞。細想起來,且可圈可點,可歌可頌。
  • 馬首回歸圓明園:我們與它們的相逢,便是使命!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這是紀錄片《圓明園》裡的一段解說詞。圓明園,一個刻在所有中國人心底的名字,無法抹去、無法遺忘。小時候,第一次知道圓明園時知道了它是已有缺憾的美,長大些知道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恥辱和遺憾。
  • 數位技術讓圓明園 在線上「重生」
    得益於數位化研究成果的可移動性,配合「沉浸式」新消費體驗熱潮蔓延,圓明園的歷史文物經過數字  化呈現,讓遊客們可以在線「雲遊」圓明園  12月1日,珍貴文物「馬首」,正式回到了它的家——圓明園。  2020年7月11日,重返·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在北京首鋼RE  睿·國際創憶館開幕,通過5G+8K、AR+AI的前沿科技,再現了圓明園50多處盛景。  根據數字圓明園官方對外的信息,如今,數字圓明園項目,已經完成了對圓明園景區65%的復原,完成了195個時空單元的虛擬重建。  在進行虛擬重建之前,傳播較廣的,往往是圓明園遺址實景照片。
  • 八旬大爺欲花200億按原貌修復圓明園,專家怒懟:你有何資格修建
    ,我想每個人都曾有過屬於自己的夢想,它或許再也不能實現可終究會在你的心中揮之不去,對於83歲的企業家徐文榮來說,他晚年的夢想就是重建圓明園,徐文榮何許人也?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然而這麼精美的建築群卻被西方無情地摧毀,如今只剩下了殘垣敗壁,晚年的徐文榮說他想給子孫後代留點什麼,於是在2006年9月他決定,在浙江省東北部的東陽市橫店鎮按照1:1的比例重修建設一個佔地面積為六千多畝的新圓明園。
  • 風水,圓明園的信仰口訣
    【來源:中華遺產】  撰文•供圖/於洪  西方文學巨匠雨果說:「藝術有兩個原則:理念和夢幻。理念產生了西方藝術,夢幻產生了東方藝術。如同帕特農神殿是理念藝術的代表一樣,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  在清內務府滿文專檔中有這麼一條記載:雍正二年,山東德平縣知縣張鍾子等查看圓明園風水。張鍾子曾著《論圓明園》一文,文中說道:圓明園的布局師從《洛書》。那麼《洛書》又是一本什麼書呢?這和那片圓形園林建築又有什麼聯繫呢?  相傳大禹治水之時,有神龜背上背負著數字浮出水面,龜背上的數字就是後世傳說中的《洛書》,也叫「龜圖」。
  • 圓明園文化基因圖譜
    我們是要在對圓明園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梳理的基礎上,對圓明園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進行分類分級,再將這些文化符號進行可視化轉化,最終形成一套準確、完整、實用性強的視覺識別系統。」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張野解釋說。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十二生肖|馬首|中國國家博物館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首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圓明園的歷史記憶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聲名顯赫的皇家園林,主要是皇帝盛夏避暑、處理軍政事務之所,有「萬園之園」之稱。
  • 時隔160年,馬首銅像今日回歸圓明園,背後的曲折故事你知道嗎?
    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將馬首銅像正式劃撥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圓明園舊跡圖》中收集的被焚毀之前的圓明園海晏堂12生肖銅像|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