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一百多年的馬首銅像,於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
馬首銅像是圓明園的歐式風格的一個縮影。
圓明園中的歐式園林建築風格令人驚豔。例如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噴泉等,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這在中國古代園林中是前所未有的。
而且,圓明園設計建造時的清朝,已有不少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尤其是宮廷活躍。
於是,很多人就以為圓明園是歐洲人設計的。
然而不是,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是中國江西人。
名不見經傳的雷金玉,為何能擔此重任?
圓明園為什麼能擁有享譽世界的中西建築文化風格?
這背後,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01繼承父業入宮,脫穎而出
雷金玉生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出身於建築世家,祖籍江西永修縣。
明末清初時,戰亂頻繁,雷氏家人就從搬遷到江寧(今南京)。繼續靠手藝活幫人做家具、建房子。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氏家族的雷發達,應募宮廷營造宮殿的技師匠人,來到北京。
憑著祖傳的精湛手藝,他很快脫穎而出。
他的兒子雷金玉自小得到父業的傳承,後來隨父在工部營造所供職。
康熙三十二年 (1694年),雷發達去世。
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正殿竣工時,要舉行一個「上梁」剪彩儀式,康熙帝會親臨出席。
到了那天,安裝脊檁時,榫卯總是合對不上。現場的官員們急壞了,這樣輕則掉烏紗帽,重則會被處斬。
關鍵時刻,雷金玉自告奮勇上去,很快就安裝成功了。
已經到場的康熙帝目睹了這一切。
隨後,康熙帝了解了雷金玉的情況後,就召見了他。雷金玉對建築設計經驗侃侃而談,舉止得體,被破格賜為「內務府總理欽工處掌案,賞七品官,食七品俸」。
「掌案」也就是領班、首席建築設計師,而且還榮升七品官銜。這是一個工匠的莫大榮耀。
後來雷金玉去世後,其墓碑中特意記載了此事。
雷金玉從此名聲大噪,在宮廷工程中日益受到重用。
康熙在《暢春園記》裡曾提到非常牽掛一位傑出的匠師,即指雷金玉。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將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並命名為「圓明園」。
當然它的等級規模和康熙帝的暢春園相比,畢竟它只是皇子藩王的花園。
02擔當重任,主持設計圓明園
康熙帝死後,雍正繼位。第二年(1724年),開始按照皇帝的規格,對圓明園進行大力擴建。
資歷深厚、年過六旬的雷金玉擔當了重任。
雍正帝在位只有十三年,但很重視圓明園的擴建工程。
例如他奏準,由內務府派員前往熱河圍場一帶採伐林木。並且有硃批云:
於長生備石之事稍有耽擱,即將其議罪。
對於這樣一個規模浩大、前所未有的帝王工程,雷金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自然也是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為此,他創造了一種「燙樣」的工程設計流程。
也即,對於建築設計方案,按1/100或1/200的比例,甚至細化到臺基、瓦頂、柱枋、門窗、床榻桌椅、屏風紗窗等,均按比例製成模型小樣。
然後,將其進呈內廷,以供審定。
這種模型用草紙板熱壓製成,故名「燙樣」。
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
我國隋代已出現了建築設計模型。到了清代,也是我國建築藝術的集大成時期,也即建築的方案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複雜性和多變性。
由於地位懸殊,業主(即皇室)不可能與設計及施工方(即工匠)面對面地溝通,何況中間還有內閣、內務府甚至太監等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與。
因而,需要一種能夠使多人容易識別的設計方案,也便於在後期施工中遵循。
面對這種複雜局面,雷金玉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了「燙樣」,將建築設計方案更加直觀、形象逼真地呈現出來。
這種「燙樣」,不僅有總體平面圖,還有透視圖、局部放大圖等分圖,由粗圖到精圖,有一整套的設計圖。
同時,配備相應的建築模型,而且其中某些部件能夠拆卸,以便於觀看內部結構。
這種圖樣的繪製、模型的製作工作,已與現代建築設計流程很相似。
在雷金玉、內廷、皇室的多方意見綜合之下,圓明園的擴建工程得以很快推進實施。
雍正時期圓明園的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分:
將圓明園的中軸線向南延伸,嚴格仿照北京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這裡成為皇帝在此「避喧聽政」的主要建築群。將賜園拓展,建造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修建福海及配套的建築組群。擴建後的圓明園,佔地面積達到三千畝,格局基本完成。
雷金玉作為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的掌案,從設計圖紙、燙樣到工程營造,功不可沒。
雍正七年(1729年),雷金玉值70歲,年屆古稀。
儲君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特意寫了「古稀」兩字匾額,賜給雷金玉。
雷金玉感激涕零,將此匾隆重運回故鄉,供奉於原籍祖居大堂。
第二年,雷金玉去世,享年71歲。歸葬於原籍江寧府江寧縣。
雍正帝特地恩賞「盤費一百餘金,奉旨馳驛」。下旨由朝廷劃撥銀兩,通過官方驛站送其歸葬,這是一種很高的待遇。
從客觀上講,雷金玉不僅僅是為以圓明園為代表的建築貢獻了力量,更可貴是的創造了「燙樣」,推動了我國建築設計藝術的進步。
「燙樣」的通俗叫法是"樣式"。由雷金玉創造的「燙樣」,就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聞名業界,如雷貫耳。
03 圓明園引入歐式園林建築風格
雍正帝之後,圓明園被幾代皇帝不斷擴建、增容,最終形成了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大型皇家園林。
圓明園最初的建築設計思想和參照物,是已經繁榮發達的中國傳統園林景觀風格。
到乾隆帝時,開始引入歐式園林建築風格。
當時,幾位頗受清廷欣賞的西方傳教士參與了設計。例如義大利畫家Giuseppe Castiglione(中文名郎世寧),法國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家P.Benoist Michel(中文名蔣友仁)等。
在他們的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下,「西洋樓」建成。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
其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
「西洋樓」的主體就是人工噴泉工程,當時稱「水法」。例如「十二生肖噴水池」、「十狗噴鹿」噴水池等,設計精巧別致。
其實「西洋樓」景區面積僅佔圓明園的2%,但它集美景佳趣於一處,成為一大亮點。
這是中國歷史上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圓明園以宏大的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享譽於世,被譽為「萬園之園」。
04雷氏家族的歷史貢獻
雷金玉之後的雷氏家族後代,繼續參與了圓明園的建設。
在中國歷史上,長期重農而輕視商業、工業、科技。
因而很多技術工藝散落在民間,而且是由家族代代傳承。
即使是身懷絕技、享譽民間的人,往往是象雷氏家族一樣被收為官編,但仍然只是地位低下的工匠而已。
但是"樣式雷"創造了人生和家族的奇蹟,也創造了中國古代工匠群體的光榮與輝煌。
直至清末 ,雷氏家族有六代後人都在樣式房任掌案職務,並且負責北京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
隨著清朝的覆沒,雷氏家族失去了營生,迅速衰敗。
為了在亂世中生存,他們迫於生計,變賣「樣式雷」圖檔。由於聲名顯赫,這些圖檔十分搶手,以致於一部分圖檔流落海外。
曾經顯赫數百年的「樣式雷」,也從此只能存在於歷史煙塵之中。
做為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樣式雷"留存於世的一些「燙樣」圖檔,記載著一個建築世家的傳奇故事。
這些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設計史、科技史上的傑出代表,大多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它們凝聚著以"樣式雷"為代表的大國工匠們的智慧和心血,也體現著中國園林景觀及建築技術水平及中華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