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近日,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國家文物局經商北京市政府答覆稱,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筆者很認同國家文物局的這個答覆。在我看來,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歷史記憶不容抹殺,它有且只能有一種方式存在,那就是時下的遺址狀態。
關於圓明園,坊間一直有「重建」主張。也許正是「園中之園」的往日盛景,是「重建派」所嚮往的自信與榮光吧。但這顯然是一廂情願,圓明園很多文物流落海外是客觀情況,重建圓明園並不現實,即使能重建,也無非是個贗品圓明園。
更重要的是,圓明園遺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傷疤,是每個人的必修歷史課。
從這一課中,我們見證了「國弱受人欺」的簡單道理;從這一課中,我們期待國人自尊、自信、自強,增強民族凝聚力;從這一課中,我們也應意識到,保存好作為廢墟的圓明園,才能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正如國家文物局所建議的,「採用數位化等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昔日盛景,宣傳、普及圓明園遺址核心價值內涵」。想要銘記歷史,不一定非得採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可以用新方法、新手段講好歷史文化,延續民族記憶。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國家文物局的答覆,值得點讚!
【作者】 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