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說」與「日心說」:到底誰更正確?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2020-12-03 天文在線

網友提問:地心說真的錯了嗎?只由某一任意的參照系決定的太陽位於「中心」(即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說法,是不是和地球位於「中心」的說法一樣不真實?

物理學家:當你在這個離奇的世界中行走時,沒有任何直接的理由能使你懷疑你腳下的地面是完全靜止的(儘管如此)。既然如此,當你抬頭仰望天空,看到旋轉的東西時,為什麼不假設它們在移動而你卻坐著不動呢?從表面上看,地心說是有意義的。

但有許多物理現象很快就會證明這種說法存在漏洞。舉個例子,傅科擺(通常稱為「大鐘擺」)擺動的時候,就好像地球正在它們的下面轉動,其轉動的方式與天空中萬物在頭頂上的轉動方式完全一致(不是巧合)。

圖解:託勒密的宇宙體系圖

通過觀察其他行星的運動,日心說(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的觀點)的經典理論被證明比地心說(地球位於太陽系中心的觀點)更有說服力。這也基本上符合哥白尼的研究;他指出,以地球為中心,其他行星的運動軌跡很是離奇,但以太陽為中心,其他行星(包括地球)的運動軌跡就是簡單的橢圓。他最初的論點是「奧卡姆剃刀」原理的應用:越簡單越好,所以太陽必須處於中心位置。

「奧卡姆剃刀」原理的提出,是檢測自組織/臨時/點對點理論方法的標誌性旗幟,但它不屬於科學。考慮到這一點,哥白尼的研究卻仍能基於該原理得到正確結論,實在令人敬佩。幸運的是,在哥白尼大約一個半世紀之後,牛頓的出現使該理論得以完善。牛頓物理學講的不僅僅是「不可思議,但是橢圓也很漂亮」;它實際上描述了為什麼所有軌道的行為方式符合非常簡單的重力運動定律。牛頓物理學也更進一步地描述了行星的運動,同時還描述了為什麼我們不會直接注意到我們自己的運動。

圖解:葡萄牙宇宙學家和製圖師巴爾託洛梅烏·維利烏於1568年繪製的地心說宇宙模型,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如果我們仍然認為地球靜止在宇宙中,那麼物理學家們將會花費過去幾個世紀那麼長的時間,試圖解釋是什麼在如此巨大的圓圈中拖曳著太陽(以及其它的行星)。我們需要一些額外的、神秘的力量來解釋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質心不會靜止不動(或者以勻速移動),相反它們每天會在空中突然移動。

圖解:託勒密系統的主要架構:行星以偏心點為圓心繞本輪(小圓)、均輪(大圓)兩個正圓轉動。

下面是牛頓的一些觀點。

位置和速度都是主觀的,但是加速度是客觀的。從物理意義上說,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方法、不能通過任何形式的測試來確定你在哪裡以及你移動的速度。當然,你可以環顧四周,觀察其它經過的食物,但即便如此,你也只是在測量你的相對速度(相對於你正在觀察的東西的速度)。所以,假設太空中有一大團東西在飛行,你身處其中,那麼你永遠也觀察不出來你的速度。另一方面,加速度很容易測量。

圖解:無論你在哪裡或如何移動,物理定律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沒有任何實驗可以說明你的「真實」位置或速度。然而,加速確實改變了事實。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在某一個位置(左上角)、或在不同的位置(右上角),甚至以各種速度(左下角),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玩拋接球。但當加速的時候,你就不能玩拋接球了,或者說你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玩拋接球(右下角)。

乍一看,似乎沒有辦法在地球上分辨出地球運動和靜止之間的區別。如果地球靜止不動,我們無法分辨。如果地球在運動,我們也無法分辨。但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移動,我們是繞著圓圈運動的,就像這樣,碰巧繞圓圈運動是需要加速度的。當你加速或減速時,你所感覺到的推力與你轉彎或旋轉時所感受到的推力的來源完全相同:都來自於加速度。

圖解:月球繞地球運行,地球繞月球運行。通過搖晃。

如果地球被「釘在太空」而從未加速過,那麼我們的月球潮和太陽潮中只有一次。如果地球從未移動過,那麼月球的引力就會把海洋拉向它,僅此而已。但地球確實在運動。月球很重,因此即使地球移動的速度沒那麼快,地球也會以小圓圈軌跡運行,從而與月球的大圓圈軌跡相平衡。月球運行的大圓圈產生足夠的離心力來平衡地球對它的引力(這就是軌道),同時地球運行的小圓圈也平衡了月球對我們的引力。

圖解:如果地球被釘在天空上,那麼月球引力只會引起每天一次潮汐,因為海洋被拉向了月球。我們經歷了兩次,因為地球和月球繞著同一點(紅點)彼此環繞。地球背面的擺動弧度意味著遠端的水「被甩出」。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地球和太陽之間。靠近太陽的物體繞軌道運行的速度更快,而遠離太陽的事物體繞軌道運行的速度較慢。但地球必須以一個大塊的形式運行。物體面向太陽的一側離太陽更近,大約4000英裡,並且它比在較低水平運行時更慢。結果,太陽的引力在地球的「正午」區域稍稍「獲勝」,我們得到一個漲潮(朝太陽方向拉)。而物體背向太陽一側的移動速度比面向太陽那側的要快,所以它向外甩出的距離應當要多一些,午夜時分,我們又迎來了另一次漲潮。這被稱為「太陽潮」,它們很難被注意到,因為它們的強度約為月球(正常)潮汐的一半。也就是說,太陽潮很重要,它們的存在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旋轉。

長話短說:如果地球是靜止的(地心論),那麼我們就得想出許多奇怪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牛頓定律在地面上可以運用得很好,而在太空中卻根本不起作用,而且我們一天只會有一次太陽潮和月球潮。如果地球在運動(特別是圍繞太陽運行),那麼牛頓的簡單定律就可以普遍適用,而無需一連串的警告和星號*,我們一天可以有兩次月球潮和太陽潮。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

地心說(或稱天動說),是古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的星球都環繞著地球而運行的學說。

圖解:阿那克西曼德宇宙模型的例證。左邊是夏天,右邊是冬天。

由於古代人缺乏足夠的宇宙觀測數據,以及懷著以人為本的觀念,因此他們誤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的星體都是繞著它而運行的。古希臘的託勒密(Claudius Ptolemy)將地心說的模型發展完善,且為了解釋某些行星的逆行現象(即在某些時候,從地球上看那些星體的運動軌跡,有時這些星體會往反方向行走),因此他提出了本輪的理論,即這些星體除了繞地軌道外,還會沿著一些小軌道運轉。後來,天主教教會接納此為世界觀的「正統理論」。

圖解:1550年Annotazione在Sacrobosco的Tractatus de Sphaera上的頁面,顯示了託勒密體系。

託勒密的理論能初步的解釋從地球上所看到的現象,但是在文藝復興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支持日心說的證據逐漸出現,且有些證據無法以地心說解釋,地心說逐漸佔了下風。在現代世界,支持地心說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The Physicist-askamathematician-李可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地心說很科學,日心說不全對
    古代科學主要以觀察為主要研究手段,日心說和地心說都是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不過這些天文觀測數據都存在很大的誤差及錯誤,才會形成地心說這樣的理論。地心說並不是託勒密提出來的地心說起源於古希臘。下圖為火星逆行現象示意圖日心說也並非完全正確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其實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臘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就已經提出過該觀點。時間到了16世紀,才由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通過整理前人的天文觀測數據,建立了完整的日心說宇宙模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人類已經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 日心說推翻了地心說嗎?並沒有,日心說推翻的,其實是一個觀念
    關於日心說,地心說,我們小時候的教材,科普書籍,傳遞給我們的觀念,幾乎都是這樣——先進正確的日心說,推翻了錯誤落後的地心說,提出者哥白尼引發了天文學的革命,從此掀開了近代科學的革命云云。而且,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圓的,這比起地平說,是非常巨大的進步。因此,在地心說剛剛誕生的時候,它是跟觀測高度吻合,正確先進的理論。
  • 天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說
    人們對地心說的正確性開始產生懷疑。直至16世紀,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的地位大不如前,逐漸被淘汰。二、日心說日心說」理論被完整地提出來是在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臨終時發表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天體運行論》。
  • 《人類的本性》(四)二 「地心說」與「日心說」王大訓
    正確認識宇宙,首先要正確認識人類所賴以居住的地球,而正確認識地球的本質,實際上是正確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很顯然,「地心說」不能實現這一點。而與之相對立的「日心說」即太陽中心說,是對這一誤區的革命性突破和否定,是向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 太陽的故事(三)地心說vs日心說
    事實上, 託勒密是一位真正偉大的天文學家, 他的偉大不僅體現在他自己的時代, 甚至還向後延伸了一千多年。 在那個重理念輕實踐的時代裡, 他明確提出理論必須擬合觀測。 他的地心說模型就是這種努力的典範, 其精度之高, 甚至連一千四百年後的日心說模型也無法輕易超越。
  • 哥白尼的「日心說」峰迴路轉「勝於」託勒密的「地心說」奇妙之招
    日心說與地心說之爭在公元前3世紀截至到1616年,將近2000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關於「誰是宇宙中心?」面對託勒密抓住「日心說」的「最大軟肋」提出的疑問,「日心說」派的人員,當時無法自圓其說。此時,託勒密「地心說」已經完勝於阿利斯塔克「日心說」。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的內心戲都經歷了什麼?
    圖1  地心說的宇宙構成 哥白尼之前,科學家就開始用一些工具比如六分儀來測量星星的位置。很快就發現,地心說很難正確地預測行星的位置,於是開始在原來的模型上做修正(圖2),因此有了本輪和均輪之說。簡單地說,就是行星圍繞地球運動,這個運動的軌跡是均輪。同時行星還繞著均輪上的一個點做圓周運動,這個運動的軌跡叫本輪。
  • 日心說,印度有兩位天文學家功不可沒
    自從我們開始具有自我意識以來,我們不僅質疑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位置,而且還質疑我們星球在更廣闊的宇宙中的位置。直到15世紀,人們一直認為太陽和其他行星圍繞著靜止的地球旋轉。這是基於地理中心主義的概念,地心說最先被提出並保存在宗教文獻中的,被廣泛接受並被視為神聖的真理。
  • 地心說被推翻、日心說被確立,對當時的歐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但是世人並沒有因哥白尼被害而放棄對真理的追尋,義大利天文學家承繼了哥白尼的思想,繼續驗證著日心說的真實性。  不僅如此,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也加入到了這場活動中來,但二人最終都走上了和哥白尼一樣的下場,被教會施以火刑。到了16-17世紀時期,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終於驗證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為真理,並拿出了許多證據。自此,教會的權威便因日心說被驗證而遭到了嚴重打擊。
  • 日心說與地心說
    彌留之際,他用手握住書的封面,嗅著油墨的芳香,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溘然長逝。  他在書中結合大量觀察結果與嚴密的數學運算,提出地球圍繞太陽做公轉運動的理論,史稱「日心說」。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被告知:太陽圍繞地球旋轉。而哥白尼的發現,打破了「地心說」這一觀念的禁錮。  最終,歷史證明了一切。
  • 太陽系的地心說模型和日心說模型間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導致了一場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爭論,天文學家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使這個問題得以解決。 是誰首先準確地觀測到了裸眼行星(可以不藉助望遠鏡裸眼觀察到的行星)已經無法考證,但我們確實知道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人觀察到它們的存在。 例如,古希臘人認為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火星、土星,還有月球和太陽。地球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地心說),行星圍繞地球旋轉。這種想法在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個例證是星期幾以七位女神的名字命名,而七名女神代表這七個運動的亮點(行星)。
  •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說,建立日心說,是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Bologn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adua)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德·諾瓦拉(de Novara,1454 -1540)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哥白尼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他40歲時提出了「日心說」。
  • 72「積極意義」超越自我|如何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那我們到底在追求一種怎樣的聯接呢?我們到底想要和誰和什麼事物產生聯接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段話出自《詩經》,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敬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行為作為自己做事的準則。
  • 地心說和日心說有什麼區別,地球又有什麼未知的秘密,一起來發現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科普的天文知識就是地心說以及日心說。地心說顧名思義就是說宇宙是以地球為 中心從而延伸的空間體。地心說的最初設想也是由於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所有的物體在拋向天空後都會落入地球上,這也是地心說最根本的來源。古時由於科技的不發達,人們並不能了解宇宙中行星的運轉以及天體的位置,以至於就是以地球為中心,以地球為大。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核心實錘的非凡意義
    人類對地球及太陽系的認識,經歷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艱難跨越,歷經幾個世紀的爭論。最終,在明確太陽為核心的前提下,人類逐漸揭開太陽系天體圈層結構的清晰面紗,重新確立了地球所處的行星從屬地位,徹底否定了以地球為核心的「地心說」,步入正軌。
  • 天文學概述:「日心說」和「地心說」的調和
    由此開始反對哥白尼的「日心說」。地心日動模型第谷對日心說和地心說的調和第谷採用《天體運行論》的理論,並不能解釋彗星問題於是在1583年出版了《彗星論》,提出一種介乎「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地心-日動說」,首先他肯定了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圍繞地球轉,其他行星圍繞太陽轉。這個宇宙模型同樣可以解釋「行星逆行」現象,而且解釋了為什麼彗星軌道不同於其他行星的問題,曾一度被接受。
  • 為什麼哥白尼的「日心說」是一個革命性的理論?
    直到1543年,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日心說取代地心說的過程,與其說帶給人智力與想像力的愉悅,不如說是充滿荊棘、障礙重重的坎坷。這個過程之所以如此艱辛,是因為這一理論交替,觸及當時佔據統治地位的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的根本,是關乎大是大非的根本問題。這場轉變史稱哥白尼革命。
  • 創新人物|哥白尼的日心說
    在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之前,「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於統治地位。
  • 錯誤的日心說:為何被認為自古無一種創見、無一種發明可與之相比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頭頂上的浩瀚世界總是充滿了無盡的嚮往,無數的學者為之所傾倒,直到公元2世紀時它被體系化了,至此產生了地心說,從13世紀直到17世紀左右,地心說一直都是天主教教會公認的世界觀,直到1543年,這一年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的不朽之作《天體運行論》的問世。
  • 日心說理論在現代天文學上並不正確,為什麼還被視為經典
    說起日心說就不得不先講地心說。地心說是最早的天體模型,無論是中國或者歐洲都有著不可撼動的位置,因為它是最直觀的的理論,每個人都會認為「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所以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探討日食與月食形成原因的時候會把大地不動作為先決條件,那麼當然不會有什么正確的結果。地心說自人類文明仰望天空開始就已經存在,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然後經由伽利略驗證,人類才真正的認識到自己與自己腳下這片土地不過是眾多圍繞一個大火球轉動的土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