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便秘該服「酚酞」嗎?
健康Q&A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簡文楊
Q:我今年73歲,是一位退休教師。5年前患有頑固性便秘,經佛山某醫院醫生開出「酚酞」藥片,每晚服用一片,效果較好,大便通暢。貴報9月28日的B8版《中成藥偷摻西藥:初服有效多服有害》一文中稱,「香港李眾勝堂『保濟丸』被新加坡藥物監管當局驗出含有可致癌的禁藥『酚酞』」。酚酞是致癌藥物嗎?我國禁止使用此藥嗎?我可是一直在服用此藥呀?請問專家,像我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佛山讀者 劉先生
據記者了解,「酚酞」其實就是很多人熟知的「果導片」,目前國內尚未出臺明確的禁令,所以從三甲醫院到社區、基層醫院仍有售賣和使用。至於酚酞致癌一說,來自於美國的致癌性研究,其結果表明,使用高於推薦劑量或長期服用酚酞時,對人體有潛在的致癌性(但物質的致癌性並非是絕對的,致癌的可能性與致癌性的強弱、暴露時間、暴露劑量、機體的狀態等多種因素有關)。在1997年美國FDA(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宣布了一個提案,酚酞只能用作處方藥,而不能作為非處方藥,即只能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盆底疾病研究中心蘇丹博士說,酚酞本質上就是一種刺激性很強的瀉藥,屬於動力型瀉藥,因其價格便宜,在使用初期確實能夠較好地緩解便秘症狀而應用於便秘的傳統治療當中。
然而,酚酞在能夠「強力」緩解便秘症狀的同時,帶來的副作用也很大。蘇丹稱,酚酞片的說明書中明確指出「長期應用可使血糖升高、血鉀降低;可引起對藥物的依賴性。」從胃腸專業的角度看,長期使用會使得人體的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使腸道菌群失調,長期服用造成對藥物的依賴,越吃劑量越大,而且瀉的結果便是人體丟失水分糞便乾燥,腸壁神經敏感性降低,難引出便意,到最後反而適得其反,甚至加重便秘。
因此,當前治療便秘,總的原則應是:儘量使用輕瀉藥,療程不宜過長,用量不宜過大,產生藥物耐受後,不要單純提高用藥量或增加服藥次數來恢復療效,而應選擇不同作用機理的其他類型瀉藥進行聯合治療。
對於酚酞是否致癌這一說,蘇丹表示,一些臨床藥物對肝腎皆有可能造成損害,而果導片從應用初期到目前仍處於較大規模的應用之中,足可證明其對心肺或者腫瘤應無明顯的誘導作用。對於那些已長期服用酚酞的患者,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引下改用一些緩瀉劑,如纖維素、中藥的火麻仁之類。除了藥物治療,堅持適當的運動、每天定時排便、每次入廁時間不超過10分鐘、飲足夠的水(2000ml/天)、進食適量的蔬菜水果也是預防治療便秘的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有些便秘的背後隱藏著重大疾病。專家提醒,如果長期便秘,以下問題要特別引起關注:
(1)黑便、便後滴血或鮮血便。黑便提示出血部位(離肛門遠)。不論哪一種出血,都說明病變處血管有破裂,輕者為痔核、肛裂或黏膜損傷,重者可能是息肉、炎症、潰瘍或腫瘤。
(2)小量但長期出血(隱性出血),肉眼難以察覺,除非作大便隱血試驗才會發現有消化道出血的情況。還因為是慢性失血,病人常能適應而無不適感覺。
(3)明顯的或進行性消瘦,應高度懷疑腫瘤的存在。也有的消瘦是因原發病(如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厭食與消耗所致。
(4)單純便秘不至於發熱,便秘病人如經較長時間的反覆測量確有發熱,特別是不規則低熱,提示有慢性炎症(如腸結核等)或腫瘤,不過首先應排除其他常見發熱原因(如婦科炎症、泌尿系炎症等)。腫瘤組織代謝加快,其產物對機體的刺激也是發熱原因。
(5)不少患者排便之前常有輕微左下腹疼痛,多於排便後消失。但若腹痛持續存在,程度重,排便後不消失,提示腸道有阻塞的可能,常由腫瘤、腸道粘連或神經肌肉病變引起。
張華、簡文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