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癒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開放性脛骨骨折骨不連的發生率為 5% 到 50%。由於治療周期長、治療方式複雜以及多次手術帶來的社會經濟壓力,因而脛骨骨不連對於骨科醫生來講,極具挑戰性。
以往的治療方案中,自體松質骨移植至骨不連部位為治療骨不連的「金標準」,但是由於骨組織只能是一次性使用,同時會帶來供骨部位的併發症,這類方法受到了一定限制。為提高頑固性骨不連的療效,有學者將注意力轉移至骨不連部位的力學環境及各類骨折癒合的生物代謝路徑上。
目前骨不連的治療是基於 Giannoudis 所倡導的「鑽石四邊理念」,鑽石理念已被提倡用於處理複雜的長管狀骨感染性骨不連,強調同時予以生長因子、支架以及成骨細胞,並在需要的時候更換固定方式。當松質骨植骨不可得時,需完善鑽石的四要素,打入可吸收的磷酸鈣骨替代物(rCPBS)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可吸收的磷酸鈣骨替代物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可塑型性使得它非常合適作為自體松質骨的替代物。
另外,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轉化生長因子 β 家族的一員,其具有強大的誘導成骨能力,BMP - 7 刺激多能間充質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進血管生成。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生產的 BMP - 7 為其重組人型(rhBMP - 7),各類研究所報導其的功效差異也不盡相同,治療骨不連成功率介於 81% 到 92%。
法國馬賽大學 Ollivier 教授等利用鑽石理念對頑固性脛骨骨不連的患者進行治療和隨訪,表明鑽石理念治療脛骨頑固性骨不連安全有效,文章發表在近期的 Injury 雜誌。
該文章對將 rCPBS 與 rhBMP - 7 結合治療頑固性骨不連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評估:
(1)併發症的發生率;
(2)術後 1 年的骨折連合率;
(3)術後隨訪最少隨訪一年的臨床效果。
文章共納入 20 例頑固性骨不連患者進行研究,其中 16 例男性 4 例女性,平均年齡 46.8 歲(21 - 78),平均體重指數(BMI)24.2 kg/m²,這些患者納入研究前的平均手術次數為 3.3 次,所有這些患者的同側髂骨均被移植至脛骨骨不連部位。
納入研究後這些患者所採取的治療方案為:清創和斷端新鮮化,鎖定鋼板固定,rhBMP - 7 及 rCPBS 打入骨缺損部位分別起促骨生成及支架的作用。所有的患者術後平均隨訪時間為 14 個月。
最終有 18 例患者達到了臨床與影像學癒合,平均骨折癒合時間為 4.7 個月。一例未癒合患者再次發生深部組織感染。未見因將 rCPBS 與 rhBMP - 7 聯合使用引起的併發症出現。
該研究證實,不使用自體骨移植而將 rCPBS 與 rhBMP - 7 聯合治療頑固性骨不連具有較好的療效。
編輯: orthopzxq 來源:丁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