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吃飯和便便時常是困擾父母的兩大問題。寶寶有進有出,正常規律,父母安心;寶寶有進沒出或多出,則會愁煞爸媽。
在寶寶長大的前幾年,家長們總是在跟孩子的便便打交道,便便也是寶寶腸道健康的陰晴表。 尤其是寶寶幾天不排大便的時候,更是讓媽媽焦慮不已,到底該怎麼辦?
很多媽媽存在一個錯誤的概念,只要孩子沒有每天排便一次,就認為是便秘了,其實這是錯誤的。其實每個孩子的排便規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是一天排幾次大便,有的孩子是幾天排一次,只要孩子便便是正常的,軟便,便便排便不困難,那麼就是正常的,無需擔心。
寶寶正常的大便規律
在寶寶生後的第1周,一般1天排大便在4次以上,一些母乳餵養的寶寶1天甚至可以排8次大便;主要是軟便或液體較多的便,大便可以是黃色、棕色或綠色,大便中可以含顆粒或奶瓣;
3月齡-1歲,寶寶每天排便1次或每天天1-4次都有可能。在寶寶1歲或以上時,大多數寶寶1天排1-2次大便,大便通常為成型的軟便。
如何定義嬰幼兒便秘?
寶寶便秘通常表現在大便次數及大便狀態的改變。
便便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律;大便狀態的改變,孩子的大便又幹又硬,且排便隔的時間比較久,甚至會出現排便困難的情況。
便便形狀決定排出難易程度是判斷便秘重要參考
排便周期不是最關鍵的,糞便鬆軟並且容易排出至關重要,如果您發現孩子排便的頻率低於上表中的最低值,但大便性狀正常,可不用過於緊張,保持觀察。有些寶寶數天才排便一次,但無不適感,這種情況不屬便秘。
但如果發現孩子排出小顆粒、球狀硬便便,一定要特別注意,可能是便秘了。圖中便便便便從上到下,排便從難到易; 第4、第5種糞便最理想(注意:本圖表僅供參考,且主要適用於18個月以上兒童,哺乳期嬰兒糞便主要是第6、第7種)
其實很多時候,寶寶幾天不排便,並不一定只是單純便秘,也可能伴隨寶寶身體疾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如何科學護理?
寶寶功能性便秘
其實90%便秘孩子都屬於功能性便秘,主要是因為寶寶飲食或者生活方式引起的便秘,比如輔食添加、缺少水分、缺少蔬菜水果攝入,寶寶通過飲食及生活方式幹預,可以緩解。
功能性便秘診斷前提條件:
每周排便≤2次;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後每周至少有1次便失禁;有大便瀦留病史,可以在寶寶腹部摸到硬塊。有排便疼痛或困難病史,排便時寶寶表情痛苦戶甚至肛裂;直腸內存在大量糞便團塊;巨大的糞便,又硬又結實,足以阻塞馬桶出口。
嬰幼兒便秘好發於三階段:
嬰兒期:從乳汁餵養過渡到奶粉或添加固體輔食後,大便變得堅硬;幼兒期:要求排便訓練時,他們試圖控制排便但發現排便有疼痛;幼兒園階段:不喜歡在學校裡排便。功能性便秘的預防及護理
1、每天保證足夠的水分,可以使便便軟化,寶寶水量=奶量+輔食+白開水
2、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促進腸道蠕動
大於4個月的寶寶,可試用果汁調整,特別是西梅汁、蘋果汁和梨汁。
對於已經開始吃輔食的寶寶,可以多餵些高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如梨、蘋果、西梅、西紅柿、豆類、紅薯、西蘭花、土豆、花菜、胡蘿蔔等。也可以將果汁和果泥、菜泥混合。不推薦香蕉用來緩解便秘,因為香蕉中膳食纖維很低,因此香蕉緩解便秘是錯誤的做法!
ps:一般,一份30~50g的蔬菜泥或是果泥,能提供1g的膳食纖維。
而4個月~2歲的寶寶,每日所需膳食纖維約3~5g。2歲以上所需的膳食纖維量,可用這樣的公式:(年齡+5)~(年齡+10)。3、適量補充含益生菌
①嬰幼兒:益生菌製劑(動物雙歧桿菌BB-12)
益生菌可以調節菌群平衡;合成各種維生素、參與食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增加糞便溼潤度,縮短排洩物在結腸內的停留時間,達到緩解便秘的目的。
②幼兒:含益生菌食物
益生菌具有幫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平時可以適當的補充,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含有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奶酪、豆豉、泡菜等。
4、腹部按摩
用手掌輕輕摩擦嬰兒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鐘方向按摩腹部,促進腸管蠕動,達到排便的目的。按摩10次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反覆進行3回。
嬰兒仰臥,抓住嬰兒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屈伸10次。5、及時進行排便訓練
孩子18個月時,可培養其每日定時排便鼓勵小兒每天在便器上坐一會兒;一般在睡醒或餐後30~60分鐘,每次5~10分鐘較適宜,避免排便時久蹲、久坐及強努而導致肛門肌疲勞。
「漸進性訓練」,允許兒童在訓練中反覆實踐,排便成功後父母給予表揚,以增強其自信心。失敗也不要訓斥,以免小兒緊張。
6、謹慎用藥
目前對於嬰幼兒,緩解便秘最安全的藥物是乳果糖(口服)和開塞露,但是不建議長期依賴開塞露!
這兩種屬於假便秘
1、寶寶正常直腸發育
如果寶寶排便時漲紅了臉,臉上的表情看起來很痛苦並發出低低的哼聲,而且寶寶軟便,此時不要緊張,並不是便秘;這僅僅是寶寶腸道直腸正處於發育的狀態中!
此時媽媽只需要放寬心,寶媽你試試給寶寶用熱水袋暖暖肚子,注意不要寶寶肚子受涼了,好好安撫寶寶即可。
2、寶寶攢肚
攢肚一般在寶寶滿月後出現,6月齡輔食添加之前,實際上它是對寶寶大便規律的改變。出現攢肚兒的寶寶多為母乳餵養兒,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寶寶2~3天或4~5天,有的甚至於15天不排大便也無痛苦表現,待到排便仍為黃色軟便,無硬結,量也不是特別多,這種現象稱為攢肚。
寶寶攢肚的原因
「攢肚」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寶寶消化系統的不斷完善。當寶寶滿月前後至兩個月的一段時間內,寶寶胃腸道的消化酶增多,腸蠕動增加,而且變得規律,胃腸吸收功能比剛出生時也有了很大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變好,能對母乳充分地消化、吸收。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產生排便反射,就出現了攢肚現象。
區分便秘與攢肚攢肚寶寶雖然排便間隔長,但排便時無痛苦表現,排出的大便不幹,是正常的黃色軟便、無硬結等。攢肚的嬰兒進食正常,精神愉悅。
寶寶攢肚護理
增加奶量:如果寶寶大便減少,體重增加不理想,是因為母乳不足引起的,那麼可以及時給寶寶增加一些配方奶;如果寶寶已經3個多月了,還可以添加奶粉,就能較好的改善大便的狀況。每天堅持做腹部按摩(參照功能性便秘護理)口臭、伴隨大便乾燥且排便困難,警惕寶寶積食
當食物積滯於胃腸,久而久之化熱,可使得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不通、幹硬呈球的便秘等症狀,大便味臭。
當孩子出現以下症狀,如食慾差、挑食厭食,且伴隨便秘,就要考慮還是是否為積食了,媽媽要反思最近一段時間寶寶有沒有吃的食物量過多、種類過於繁雜、過於油膩、生冷水果過量等情況?
如果寶寶是屬於積食的情況,那麼媽媽一定不要強行孩子進食了,孩子吃的越多,積食越嚴重。
可以給孩子嘗試中醫按摩手法:
1.補脾經(5分鐘)
位置:拇指橈側緣,自指尖直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橈側面上做直推,向心推稱為補脾經,每分鐘200次。
2.揉板門(5分鐘)
位置: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
操作:用拇指在大魚際做揉法,每分鐘100次。
3.掐四縫(10次)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掌指關節之橫紋處。
操作:一手握患兒手指,另一手大拇指指端分別掐揉四個手指的穴位。
4.推四橫紋(3分鐘)
位置:位於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屈側的橫紋處。
操作:使患兒四指併攏,在穴位上橫向來回直推,每分鐘100次。
5.揉腹(10-15分鐘)
位置:腹部。
操作:站在患兒左側或右側,以自己的左手或右手,或雙手重疊,放置於患兒肚臍上,掌心衝肚臍中央,掌根輕輕向下做順時針按揉。
6.捏脊(5遍)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第七頸椎棘突到龜尾穴)。
操作:用捏法自下而上提捏,稱(捏脊),用捏三下將背脊皮提一下,即「捏三提一」用食、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稱推脊柱。每次5遍,前3遍單純捏脊後2遍「捏三提一」。
體重增加緩慢且便秘,警惕食物蛋白過敏
有些時候媽媽們會發現,給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腹部按摩或者補充益生菌甚至使用開塞露,孩子便秘依舊無法緩解,效果較差,此時就應該要警惕孩子食物蛋白過敏了,嬰幼兒中比較常見的過敏原是牛奶蛋白和雞蛋。
寶寶食物蛋白過敏可以表現在胃腸道、消化道、呼吸道三方面。
食物過敏在胃腸道可表現為腹瀉、嘔吐、拒奶、便秘等,很多媽媽都知道寶寶過敏會導致孩子腹瀉,但是卻容易忽略過敏也會導致胃腸功能障礙從而出現便秘,這種便秘往往是通過常規治療便秘的方法無法緩解的。
有的孩子除了單純便秘外,也會伴隨著皮膚症狀比如溼疹、紅疹、蕁麻疹,甚至有的孩子會出現呼吸道症狀,比如咳嗽、哮喘、流鼻涕等。
食物蛋白過敏導致寶寶體重增加緩慢,要警惕!
食物過敏性便秘還有一大重要特點是孩子會生長十分緩慢,可表現出孩子體重增加緩慢甚至減輕,此時媽媽要根據孩子月齡以及生長情況,觀察孩子生長曲線,看是否出現生長滯後的情況。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最初3個月,寶寶每周體重增長180-200克,4-6個月時每周增長150-180克,6-9個月時每周增長900-120克,9-12個月時每周增長60-90克。
不同階段寶寶體重計算公式:
6個月以內體重=出生體重+月齡×600克;7-12個月體重=出生體重+月齡×500克;2-7歲體重=年齡×2+8000克因此,如果當還出現以下情況:1)溼疹伴隨便秘或溼疹、咳嗽伴隨便秘;2)寶寶長時間便秘且體重增加緩慢;3)經過各種護理方法,便秘依舊嚴重;家長可懷疑寶寶食物過敏,若寶寶食物過敏為進行及時幹預,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此時建議及時帶孩子進行過敏原檢查,明確食物過敏原之後,需要進食嚴格的過敏原迴避。
如果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仍在母乳餵養,媽媽飲食當中要嚴格迴避此類過敏原,比如牛奶、酸奶、奶酪、蛋糕、麵包都要禁止,避免過敏原通過母乳傳遞給寶寶。如果寶寶已經奶粉餵養或已經添加輔食,在寶寶飲食中必須嚴格迴避過敏原,換用深度水解奶粉或者胺基酸奶粉,同時輔食當中也要迴避酸奶、麵包等可能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有一些媽媽也會問,食物過敏型便秘是否可以用益生菌來調理,為何我家寶寶吃了效果不明顯。
其實嬰幼兒可食用的益生菌都會有一定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但是食物過敏型便秘使用益生菌動物雙歧桿菌BB-12的效果不如在緩解功能性便秘上的效果顯著。
針對過敏性便秘,就要從改善寶寶的過敏體質以及迴避過敏原出下手,寶寶嚴格迴避過敏原的情況下,可以給孩子選擇有助於緩解過敏體質的益生菌菌株,比如鼠李糖乳桿菌LGG、鼠李糖乳桿菌HN001、短雙歧桿菌M-16V,可有效改善過敏性便秘。
脹痛、腹脹、嘔吐和不排便排氣,警惕腸套疊
腸套疊多發生在2歲以內,以春、秋季多見,常伴發胃腸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因患兒多不能表達其症狀,臨床若未對腸套疊引起足夠重視,易導致病因判斷錯誤而誤診誤治。
嬰兒腸套疊常表現為急性起病,可突然出現陣發性哭鬧不安,不久即嘔吐,甚至嘔出膽汁樣液體;其次可有便血或果醬樣大便,腹部查體可觸及臘腸樣或香蕉樣腫塊;晚期可有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及腹部壓痛。因此,如果發現孩子便秘,並且嘔吐物呈黃綠色,同時孩子獨自脹大,警惕腸套疊,及時就醫,莫錯過治療的黃金24h。
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腹脹,警惕先天性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又稱希爾施普龍病。由於結腸缺乏神經節細胞導致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於近端結腸,近端結腸肥厚、擴張,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疾病之一。
先天性巨結腸在臨床上可引起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結腸梗阻,通常在生後出現反覆便秘。
由於小兒腸道狹窄、梗阻而導致糞便排出障礙,久而久之使得腹脹如鼓。這種便秘會反覆出現,並可伴有嘔吐,嚴重的寶寶在出生72小時內無胎糞排出,並可伴有腹脹、嘔吐等腸梗阻表現。對於嬰幼兒,長期腹脹便秘,可使患兒食慾下降,影響營養的吸收造成患兒消瘦,貧血,發育明顯差於同齡正常兒。由於長期嚴重的刺激,先天性巨結腸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可導致患兒毒素積聚,影響生長發育,並可出現全身電解質紊亂、壞死性小腸炎、腸穿孔、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因此,媽媽一定要警惕,發現異常,需要及時就醫!
寶寶便秘是否需要去醫院?
如果寶寶是功能性便秘或者攢肚一般無需就醫治療,媽媽可進行簡單的家庭護理,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藥物或益生菌製劑。
如果寶寶屬於積食型便秘,則需要合理控制孩子飲食,同時可給孩子進行中醫按摩手法。
如果寶寶屬於食物過敏便秘,為了避免過敏性疾病,如特異性皮炎、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的發生,則應該及時就醫,確認過敏原,進行科學迴避;
如果寶寶屬於先天性巨結腸、腸套疊等器質性便秘,則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手術治療。
這些情況下請就醫
寶寶不願吃東西,體重下降;排便疼痛,大便帶血;排便會腹痛便秘反覆發作;甚至是你不看醫生就是不放心的情況,那就帶寶寶去醫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