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核發動機概念可能有助於實現3個月的火星之旅

2020-11-08 科普島


西雅圖超安全核技術公司(USNC-Tech)已開發出一種新型核熱推進(NTP)發動機的概念,並將其交付給NASA。該概念被認為比以前的NTP設計更安全,更可靠,並且效率遠高於化學火箭,它可以幫助實現利用核動力徹底改變深空旅行的目標,從而將地球-火星的旅行時間縮短至僅三個月。

由於化學火箭已經接近其理論極限,並且電子空間推進系統具有如此低的推力,因此火箭工程師繼續尋找方法,以使用某些核能變體來製造更高效,更強大的發動機。如果設計合理,這種核火箭的效率可能是化學品種的幾倍。問題是要生產出足夠輕,安全到足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的核反應堆,尤其是在太空飛行器載有機組人員的情況下。

根據USNC-Tech的首席工程師Michael Eades博士的說法,新概念引擎比以前的NTP設計更可靠,並且可以產生化學火箭特定脈衝的兩倍。比衝是衡量火箭效率的標準。

為了給概念加油,UNSC-Tech使用全陶瓷微囊化(FCM)燃料為發動機的反應堆提供動力。這種燃料以高含量低濃鈾(HALEU)為基礎,它是從再加工的民用核燃料中提取的,其富集度在5%到20%之間–比民用反應堆高,比海軍反應堆低。然後,將燃料封裝成塗有碳化鋯(ZrC)的顆粒。

該公司聲稱,這種燃料比常規核燃料堅固得多,並且可以在高溫下運行。這樣可以產生更安全的反應堆設計,並具有高推力和比衝,而以前只能用高度濃縮的鈾才能獲得。另外,可以通過當前的供應鏈和製造工廠來生產這種燃料。

希望這個新概念能導致核發動機大幅度減少深空任務的時間,而載人火星任務只需三個月即可到達。除此之外,該概念還針對商業市場以及NASA和美國國防部,允許進行更具野心的私人任務。

USNC-Tech執行長Paolo Venneri博士說:「 USNC-Tech設計的關鍵是地面和空間反應堆技術之間的有意識重疊。」 「這使我們能夠利用地面系統在核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的進步,並將其應用於我們的空間反應堆。」

該項目是由Analytical Mechanics Associates(AMA)為航天局管理的有關NTP飛行的研究的一部分。USNC-Tech表示,該概念「旨在實現成功的近期系統演示並減少全面部署的障礙」,但我們懷疑,前往火星的第六個月往返行程可能仍遙遙無期。

https://newatlas.com/space/nuclear-thermal-propulsion-ntp-nasa-unsc-tech-deep-space-travel/

相關焦點

  • 為了更快到火星 NASA重啟核裂變火箭發動機研究
    如果美國宇航局想要更快到達火星,那就要解決許多火星任務帶來的問題,比如危險的輻射、太空食物儲備和幽居病(因長期離群獨居而引起的憂慮、煩躁等情緒)等等。但是目前的化學燃料火箭無法幫助我們快速實現這一目標,於是一群工程師開始重啟一臺1972年就熄火的發動機進行研究。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下)
    作者說 導語:十年前看阿凡達,氣勢磅礴的星際飛船帶著燒紅了的翅膀,飛向潘多拉星球,繼而引發了一個外太空拆遷中的愛恨情仇……一轉眼,馬斯克的不鏽鋼飛船和猛禽發動機讓我們感受到離載人火星之旅越來越近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上)
    因此去往火星之旅,必定需要帶上很多裝備,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火箭作陪。其實這6步和登月並沒有本質區別,當年馮布勞恩傾盡全力牽頭研製的土星五號火箭成就了整個阿波羅計劃,對於載人火星之旅而言,如果有了給力的火箭推進技術,其實也不難,當然前提是有足夠多的錢和新技術。對於載人火星之旅,卡脖子的是送貨至LEO和往返於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兩步。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下)
    ——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上)(一)借鑑核聚變,超級可變比衝發動機VASIMR發動機全稱是可變比衝磁等離子體發動機,由前NASA華裔太空人張福林(FranklinR.ChangDiaz,哥斯大黎加人,祖籍廣東)於1979年提出,基本原理是將等離子體溫度加熱到高達一千萬度甚至更高
  • 英航天局聯手勞斯萊斯研製核發動機,可使飛船三個月登陸火星
    如果成功,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可以將前往火星的時間縮短到3到4個月,大約是目前使用化學發動機所需時間的一半。  據報導,勞斯萊斯公司(Rolls-Royce)是英國豪華汽車和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將與英國航天局共同探索核動力作為未來深空探險能源的潛力。兩家機構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發動機的效率可能是目前用於為火箭提供動力的化學發動機的兩倍,將旅程時間縮短一半。
  • NASA研發核動力太空飛船,最快3個月到火星
    IT之家8月24日消息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Jim Bridenstine近日表示,美國將研發下一代核熱推進技術(核熱推進),估計旅程時間可縮短一半,而採用這一動力系統的太空飛船最快可以在3-4個月時間內抵達火星。
  • 人類必須放棄化學能火箭:核聚變為終極目標(圖)
    核聚變火箭將大大縮短深空飛行的時間,為人類充分探索和利用太陽系開闢道路,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研製核動力火箭動力系統,此類發動機將是下一個重大的科技飛躍,可以想像,如果我們能在一兩個月之內前往土星,那將是多麼美妙的情景。
  • 好奇號3月自拍照標誌著其在火星的新紀錄之旅
    好奇號3月自拍照標誌著其在火星的新紀錄之旅2020-03-21 14:54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根據該航天局的說法,好奇號最近(而且非常成功)徒步旅行了火星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陡峭部分-Greenheugh Pediment斜坡。好奇號停下來只是為了捕捉一幅自拍照以紀念這一刻。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後,進入火星大氣,通過傘降和反推發動機的減速方式,軟著陸於火星表面。火星車從著陸平臺上分離以後,就可以在火星表面開展工作了。但是,在「天問一號」進入該階段之前,還要經歷5個相當漫長的階段。
  • 美國要造核動力飛船 最快只需3個月抵達火星
    據新華社電美國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日前表示,美國將研發下一代核熱推進技術,利用核裂變反應產生的熱能推進太空飛行器進行深空探索。布裡登斯廷在20日舉辦的美國國家航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說,核熱推進是改變規則的創新,美航天局正在努力實現這種技術。核熱推進太空飛行器利用核反應堆來加熱液態氫,將其變成電離的氫等離子體,並通過噴嘴來產生推力。
  • 7個月到達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之旅有哪些難點?
    聊點科技【7個月到達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之旅有哪些難點?】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和環繞器組成。此次任務要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成功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進行巡視探測。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實現了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但不是一次實現,而是分幾次任務實現的。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 為何偏偏選中它?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 火星,我們來了! 火星,這個讓無數人為之著迷的紅色星球,即將迎來中國的太空使者——天問一號。 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
  • 人類真有可能在2030年實現登陸火星的夢想嗎?
    事實上,NASA早在2015年10月就公布了一份名為《美國航天局的火星之旅:開拓太空探索下一步》人類登陸火星詳細計劃,這份長達36頁的報告把登陸火星主要分成三個階段實施。同年9月,馬斯克在Twitter上發布了SpaceX正在研製的新一代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猛禽」(Raptor)的試車照片。猛禽發動機將被應用在Space X載人火星任務的火箭上。與Space X公司此前推出的商用火箭「獵鷹9號」相比,「猛禽」的動力要高出2倍。他表示,這可能幫助人類在將來的某一天在火星建立起根據地。
  • 美俄兩國研製核火箭,人類將開啟星際之旅
    據報導,在7月28日發表在 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上的一篇名為《俄美核發動機競賽——誰將勝出?》的文章中,俄羅斯的科學家表示,未來人類開啟星際之旅的關鍵,或許是俄羅斯目前正在研發之中的核動力火箭。一開始,前蘇聯是明顯佔據領先地位的,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的第一次太空之旅,包括人類的第一臺火星探測器、第一臺月球探測器等等,都是由前蘇聯研製的。
  • 勞斯萊斯與英國航天局合作,啟動核推進動力研究,什麼是核動力?
    核利用絕對是人類近代最偉大的成果之一,只要不是用於戰爭,核能為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造福,很多科學家看到了它的前景,稱它為新時代的「火種」。如何縮短星際航行的時間一直是個大難題,現今人類的科技水平,相較之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還不夠,化學燃料動力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值,現在新的研究方向開始跨入如何有效利用核動能階段。
  • 天問一號:火星烏託邦平原之旅
    火星烏託邦平原之旅探索未知,追尋未來求知慾滿滿一直是人類獨有的特質距離我們5500萬公裡~4億公裡的火星上,到底存在著什麼?好奇、驚訝充斥著全人類的內心。今年,是火星發射窗口期的好時機。我們把握住機會,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 NASA披露離子發動機新突破 有望實現送人上火星
    11月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來自NASA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公布了一個在離子發動機研發方面突破了紀錄的測試,該離子發動機的設計初衷是讓它實現帶人類登上火星。「火星計劃即將來臨,我們已經知道霍爾推進器在太空中能夠運行得很好,」X3離子推進器研發項目的首席工程師亞歷克·加利莫爾(Alec Gallimore)這樣說道。「無論是在燃料經濟性方面,實現用最少的能量和推進劑在一年半載內完成設備的運送,還是在速度方面,更快地將飛船機組人員運送至火星,霍爾推進器都有待進一步的優化。」
  • 實現多個「首次」!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7臺發動機護送「嫦娥」攬月...
    這一刻,是中國探月之旅在歷經13年的「繞落」跋涉之後,堅實踏下的「回家」腳步;這一刻,也是人類時隔48年之後,再次將月球探測地月往返之旅達成的激動瞬間;這一刻,更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7臺性能功能各異的大小發動機全程暖心護航,推舉長徵五號火箭進入預定軌道,助推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一個個高難動作,最終順利攬月返鄉的完美見證。
  • 人類航天的下一個十年:核聚變動力宇宙飛船即將飛向深空
    上個月底,新澤西州普林斯頓衛星系統副總裁、項目組成員史蒂芬妮·託馬斯(Stephanie Thomas)在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未來太空行動工作組(Future in space Operations working group)發表的一次演示中說,目前,這可能有助於美國宇航局計劃中的月球軌道空間站,以及月球和火星基地。
  • 【雙語熱點】七個問題,快速了解「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4/7)
    如今,它能完成登陸火星的挑戰嗎?中國航天機構將在周三向實現這一目標邁出關鍵一步,屆時中國去年7月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天問一號」將嘗試環繞這顆紅色星球運行。「天問一號」去年7月從中國發射,利用了火星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時期內距離最近的一段時間。這使得兩個行星之間的傳輸距離相對較短。為了追上火星,該太空飛行器多次啟動發動機,調整軌道,以便以正確的角度接近火星。最近一次發動機點火是在2月5日,探測器從130萬英裡外發回了火星的照片。周三,發動機將再次點火,在制動操作中消耗太空飛行器的大部分剩餘燃料。這將大大降低它的速度,讓探測器被火星引力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