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新突破

2020-11-25 食品夥伴網
  說到農作物治蟲,常見的辦法是噴藥或是培育新的抗蟲品種,然而,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突破了既有的想像,通過深入敵內、直搗黃龍式的乾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長文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urrentBiology》。該校昆蟲學系博士研究生龔君淘為第一作者,洪曉月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和主要聯繫人。


  褐飛蝨是亞洲最主要的水稻害蟲,常年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頻繁暴發,既能直接刺吸危害水稻植株、引起植株倒伏,又能傳播水稻病毒造成間接危害,嚴重影響作物生產。長期以來,稻飛蝨的防控主要依賴化學防治,給水稻綠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洪曉月表示,團隊首次將基於內共生菌Wolbachia(沃爾巴克氏體)的昆蟲防治技術順利應用在了褐飛蝨的防控上,通過往褐飛蝨蟲卵體內注入Wolbachia細菌,既能令其後代不育,又能阻斷病毒的傳播,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洪曉月生動地將「Wolbachia細菌」比喻成微生物防治界的「硬通貨」,該細菌不僅被證明在昆蟲綱內具有廣泛易感性,而且還能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引起後代不育。該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應用潛力的、穩定攜帶人工轉染的Wolbachia農業昆蟲品系。同時,該昆蟲品系的成功建立也是第一次成功實現胚胎顯微注射的方式在半翅目昆蟲中的Wolbachia細菌轉染。


  研究發現,在對宿主適合度影響輕微的情況下,新建立的褐飛蝨wStri轉染品系不僅能夠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cytoplasmicincompatibility)表型,即後代不育現象,同時能起到顯著抑制褐飛蝨所傳播的水稻齒葉矮縮病毒(RRSV)的傳播。這項研究的應用,一改傳統的噴灑殺蟲劑的方式,通過釋放褐飛蝨轉染品系致使後代不育,達到「種群壓制」或是「種群替換」的目的,為農業害蟲的防治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洪曉月介紹,該褐飛蝨轉染品系同時表現出符合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備了進一步在半現場和田間試驗的價值。由於褐飛蝨發生的源頭在中南半島一帶,未來在應用試驗上,可以考慮將釋放褐飛蝨的「戰場」前移至越南或是我國境內的廣西、雲南一帶。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取得水稻害蟲褐飛蝨生物防治新突破
    長期以來,稻飛蝨的防控主要依賴化學防治,給水稻綠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  共生菌防控褐飛蝨示意圖。南京農業大學供圖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長文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urrent Biology》上。
  • 共生菌讓其後代不育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多年研究發現,通過昆蟲胚胎顯微注射技術,向褐飛蝨卵內注入一種共生菌的特殊株系,可以導致褐飛蝨的後代不育。這項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雜誌。  褐飛蝨既能直接刺吸危害水稻植株、引起植株倒伏,又能傳播水稻病毒病造成間接危害,嚴重影響作物產量。長期以來,稻飛蝨的防控主要依賴化學防治,給水稻綠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北林大水保學院科研團隊在土壤侵蝕過程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北京林業大學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團隊"徐康寧課題組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A green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recovery of phosphate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根據《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統計,201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惡性腫瘤死亡率達163.18/10萬,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5.98%,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每年,全球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高達九千萬人。
  • 首例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組文庫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英研究員等專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通過進化生物學途徑從植物共生放線菌中尋找強生理活性化合物」等支持下,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植物共生菌的富集和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組文庫構建研究工作。 與宿主植物相比,共生菌的基因組和生物量非常微小。
  • 南農大周光宏教授榮膺國際食品科技界兩院院士
    南農大供圖  會上,美國食品工程院候任主席介紹了周光宏教授學術背景及在食品科技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業績,美國食品工程院主席Cindy Stewart女士為周光宏教授頒發了院士證書。本次當選的10名院士中7名來自美國,其餘3名分別來自中國、英國和智利。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本報訊(邵龍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變異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成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戰,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應對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遼寧科研人員在病毒檢測、新冠肺炎預防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今年以來,在大連民族大學&34;建設目標的指引下,生命科學學院持續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克服新冠疫情給科研項目實施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科團隊勇挑重擔,逐步、有序地推動實驗研究復工,加快學術發展、提升學術水平,先後在生物工程學科領域內的頂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學院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茶尺蠖兩近緣種體內共生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茶尺蠖是我國茶園最重要的咀嚼式害蟲,茶葉所科研人員前期研究發現病毒敏感和抗性種群間的遺傳距離大於3.7%,進而提出茶尺蠖分化為2個類群,並證明其存在不對稱生殖幹擾和生殖隔離現象。然而,導致生殖隔離的原因和機制不明確。共生菌在調節昆蟲生長發育、免疫及生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 我國科學家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張振威 攝解放軍報北京8月24日電 特約記者 張振威、王靜怡、記者 邵龍飛報導: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 「生物燻蒸」攻克「作物癌症」丨冰城科研團隊在防控茄子等作物...
    「生物燻蒸」攻克「作物癌症」丨冰城科研團隊在防控茄子等作物黃萎病上取得進展 2020-12-07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研團隊正在對龜鱉抗新冠病毒活性物質進行科研
    自疫情發生以來,朱蓓薇院士團隊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水產品海參中篩查到三種具有顯著抗新冠病毒活性的多糖,包括海參硫酸化多糖這個重大發現,為科研團隊研究抗新冠病毒疫情提供了新路徑。有消息稱,科研團隊正對龜鱉抗新冠病毒活性物質進行科研攻關!很多人反饋經常吃龜鱉能提高免疫力防病防疫抗新冠病毒,龜鱉體很可能存在顯著抗新冠病毒活性的物質,如果能夠從龜鱉體內篩選到抗新冠病毒活性物質,將造福人類,造福世界!
  • 【新聞】新冠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陳薇院士團隊:中國速度不會亞於美國
    據3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導,由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即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鈣鈦礦LED發光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西安10月11日電(記者許祖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鈣鈦礦LED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科研團隊取得太陽能電池材料新突破:便宜100倍,可快速製備
    為了使用更環保的材料替代矽,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鈣鈦礦薄膜上。鈣鈦礦薄膜是一種低成本的柔性太陽能電池,不僅可以用最少的能量生產,而且幾乎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儘管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但在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仍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特別是它們本身的不穩定性,使得它們難以大規模量產。
  • 中科院老牌團隊有新突破
    多年來,國內外許多科研團隊都在為解析其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而競跑,但要麼鎩羽而歸,要麼遲遲難以突破。直到2016年,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柳振峰課題組、章新政課題組和常文瑞—李梅課題組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捕光天線與光系統Ⅱ核心複合物之間的相互裝配機制和能量傳遞途徑。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科研團隊取得太陽能電池材料新突破:便宜100倍,可快速製備
    儘管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但在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仍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特別是它們本身的不穩定性,使得它們難以大規模量產。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量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可以快速、穩定生產鈣鈦礦電池的新方法,並將所製造的鈣鈦礦電池組裝成太陽能模塊,為設備、建築物甚至電網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