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取得水稻害蟲褐飛蝨生物防治新突破

2020-12-03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注入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既能令其後代不育,又能顯著抑制褐飛蝨所傳播的水稻齒葉矮縮病毒的傳播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褐飛蝨是亞洲最主要的水稻害蟲,常年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頻繁暴發,既能直接刺吸危害水稻植株、引起植株倒伏,又能傳播水稻病毒造成間接危害,嚴重影響作物生產。長期以來,稻飛蝨的防控主要依賴化學防治,給水稻綠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

  共生菌防控褐飛蝨示意圖。南京農業大學供圖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長文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urrent Biology》上。

  洪曉月介紹,團隊首次將基於內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的昆蟲防治技術順利應用在了褐飛蝨的防控上,該細菌不僅被證明在昆蟲綱內具有廣泛易感性,而且還能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引起後代不育。科研人員通過往褐飛蝨蟲卵體內注入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既能令其後代不育,又能顯著抑制褐飛蝨所傳播的水稻齒葉矮縮病毒的傳播。

  據了解,該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應用潛力的、穩定攜帶人工轉染的沃爾巴克氏體農業昆蟲品系。同時,該昆蟲品系的成功建立也是第一次成功實現胚胎顯微注射在半翅目昆蟲中的沃爾巴克氏體細菌轉染。

  這項研究的應用,一改傳統的噴灑殺蟲劑的方式,通過釋放褐飛蝨轉染品系致使後代不育,達到「種群壓制」或是「種群替換」的目的,為農業害蟲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洪曉月介紹,該褐飛蝨轉染品系同時表現出符合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備了進一步在田間試驗的價值。

  同時,由於褐飛蝨發生的源頭在中南半島,未來在應用試驗上,可以考慮將釋放褐飛蝨的「戰場」前移至越南或是我國境內的廣西、雲南一帶。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

相關焦點

  • 水稻害蟲褐飛蝨防治難? 共生菌讓其後代不育
    褐飛蝨,亞洲最主要的水稻害蟲,常年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頻繁肆虐。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多年研究發現,通過昆蟲胚胎顯微注射技術,向褐飛蝨卵內注入一種共生菌的特殊株系,可以導致褐飛蝨的後代不育。這項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雜誌。
  • 南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新突破
    說到農作物治蟲,常見的辦法是噴藥或是培育新的抗蟲品種,然而,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突破了既有的想像,通過深入敵內、直搗黃龍式的乾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長文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urrentBiology》。該校昆蟲學系博士研究生龔君淘為第一作者,洪曉月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和主要聯繫人。
  • 本周日江蘇水稻害蟲褐飛蝨可能再次大範圍暴發
    據植保系統監測,最近出現的飛蟲是被稱作「氣象蟲」的水稻害蟲——褐飛蝨。眼下不僅是南京,全省各地燈下普遍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褐飛蝨群,一盞燈一天就可以捕捉到1000隻以上的蟲子,其中沿江東部和沿海東部在30000隻以上,張家港更是高達79萬隻。昨天,江蘇省植保站和省氣象臺聯合發布病蟲害監測與預警,提請有關部門關注天氣預報,強化蟲情監測、制訂正確的防治對策、加強技術指導,全力防治褐飛蝨。
  • 2020年水稻防治這些害蟲!防治方法看這裡!
    水稻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在東北以及長江地區有很大的種植面積,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種植過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蟲害侵擾,導致產量和質量下降;水稻蟲害防治一直也是種植者們關心的問題,以下歸納幾種常見水稻蟲害的防治方法,供參考:2020年水稻蟲害預測根據2020年病蟲害預測信息,今年我國水稻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預計發生面積12億畝次。
  • 中國在水稻抗飛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或將影響4億畝次水稻
    上遊新聞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課題組在水稻抗褐飛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從水稻農家品種中鑑定和定位了抗稻飛蝨基因Bph6,並應用圖位克隆法成功分離了該基因。研究發現Bph6編碼一種新的蛋白BPH6,該蛋白與胞泌複合體亞基Exo70E1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細胞的分泌,Bph6能保持水稻細胞壁的穩定,阻礙褐飛蝨取食。Bph6還可以調控水稻的激素信號途徑,上調水稻體內防禦基因的表達,促使植保素含量升高,從而對稻飛蝨產生抗蟲性。研究還發現Bph6基因起源於野生稻,對稻飛蝨具有廣譜抗性,是一個顯性抗飛蝨基因,在雜交水稻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突破了傳統方法,通過深入敵後、直搗黃龍式的乾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褐飛蝨大發生,預示著稻飛蝨有暴發成災的可能,科學用藥早防治
    今年水稻蟲害較往年發生要重,早稻稻縱卷葉螟部分地區大發生,現中晚稻稻飛蝨大發生。據最新全國農技中心發布的病蟲情報看,8月底至9月初南方大部稻區稻飛蝨蟲量基數比往年多,褐飛蝨比例高,上海、江西、湖南田間褐飛蝨比例分別達90%、85%、76%。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利奇馬」颱風來襲,水稻飛蝨恐爆發成災,農民如何防治才好?
    實際上對於稻飛蝨的防治,一直是農民的防治重點,加上「利奇馬」颱風來襲,褐飛蝨等稻飛蝨可能會比較嚴重,農農老師具體來談談稻飛蝨防治。褐飛蝨:這是一季稻和晚稻為害最為嚴重的害蟲之一,褐飛蝨屬於遷飛性害蟲,颱風等都是其主要傳播媒介,「利奇馬」颱風來了更要小心,很能能帶動褐飛蝨的遷飛。
  • 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
    我國水稻病蟲暴發頻繁,危害嚴重,防控壓力大,及時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對確保水稻生產和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會商預測,2011年水稻病蟲害繼續呈嚴重發生態勢,程度重於2010年,預計發生面積13.9億畝次。為做好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危害損失,特制定本方案。
  • 「任性」切換翅型,褐飛蝨有何「絕招」—新聞—科學網
    華中農大供圖 褐飛蝨是一種會隨著水稻營養狀況變化而改變翅型的遷飛性害蟲。水稻好吃,它們長出短翅,不會飛行,繁殖力增強;水稻營養狀況不好,它們長出長翅,飛到別處覓食。褐飛蝨「任性」切換翅型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絕招」?這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IOBC-BiCoSol工作組標識 1月11日,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IOBC)正式批准成立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IOBC-BiCoSol)。
  • 防治蚜蟲、飛蝨特效成分~吡蚜酮(建議收藏)
    近段時間,我對部分殺蟲劑作了分享,特別是對刺吸式害蟲防治的吡蟲啉、噻蟲嗪、噻蟲胺、呋蟲胺、啶蟲脒、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得到廣大朋友的支持和鼓勵。談到防治刺吸式害蟲,不得不說,我國現在比較流行、防治效果不錯的成分~吡蚜酮。
  • 趕緊防治稻飛蝨!
    稻飛蝨是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蟲害之一,可隨氣流進行遠距離遷飛,危害水稻的同時還傳播病毒。從最新的病蟲情報,兩遷害蟲稻飛蝨、稻縱卷葉螟偏重發生,部分地區大發生。因此,建議農民朋友要重視稻飛蝨,及時防治。
  • 《防治害蟲一定要...
    對水稻褐飛蝨同樣有效。防治對象包括蚜蟲、粉蝨和介殼蟲等。噴藥後20分鐘即可死蟲,持效期長達20天以上。3、20%氟啶蟲胺腈·吡蚜酮:該產品對多種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蟲表現出優異的防治效果。具有觸殺、內吸作用。在植物體內既能在木質部輸導也能在韌皮部輸導;因此既可用作葉面噴霧,也可用於土壤處理。
  • 生物防治病蟲害的尖兵
    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當地廣闊的天然草場在畜牧業生產中從未使用違禁化學物質,但近年來碰到了一個大難題:草原毛蟲發生面積逐年增加,採用傳統的防治工具和方法已難以應對。這款無人直升機就是專為三江源的草原毛蟲防治而研製的,該公司以生物方法研製的白僵菌產品對草原毛蟲有著良好的防控效果。
  • 農藥防治稻飛蝨-農業氣象-中國天氣網
    、白背飛蝨和灰飛蝨,以刺吸植株汁液為害水稻等作物。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褐飛蝨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6~28℃,相對溼度80%以上。在長江中、下遊稻區,凡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釀成大發生。在單、雙季稻混栽或雙、三季稻混栽條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揚花期適宜的營養條件,促使大量繁殖。中、遲熟、寬葉、矮稈品種的性狀易構成有利褐飛蝨繁殖的生境。水稻田間管理措施也與褐飛蝨的發生有關。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我國生物農藥研製取得新成果
    無公害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日前他們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出了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製備印楝素的植物印楝樹,是一種防治乾熱地區荒漠化的優良樹種和製備無公害生物農藥利用價值最高的植物,印楝農藥可在無公害條件下殺滅8目400餘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
  •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負泥蟲的危害與防治
    水稻負泥蟲在我國有兩大發生區:一為東北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另一為南方稻區,包括秦嶺以南的安徽、湖北、貴州、雲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和浙江等。多發生於新開荒的直播稻田和丘陵山區稻田,是水稻生長前期的主要害蟲之一,對我國水稻生產有一定影響,局部地區成災。如20世紀80年代曾在大別山區的中稻上每隔2~3年發生1次,可造成5%~10%減產,嚴重時達20%。21世紀以來,隨著東北稻區稻田面積迅速增加,稻負泥蟲已成為當地常見水稻害蟲。除水稻外,還危害粟、黍、大麥、小麥、玉米、蘆葦、茭白、梯牧草、李氏禾、鹼草及白茅屬、甜茅屬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