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蝨(資料圖片)
稻飛蝨屬昆蟲綱同翅目飛蝨科,種類一般有常見種類有褐飛蝨、白背飛蝨和灰飛蝨,以刺吸植株汁液為害水稻等作物。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褐飛蝨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6~28℃,相對溼度80%以上。在長江中、下遊稻區,凡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釀成大發生。在單、雙季稻混栽或雙、三季稻混栽條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揚花期適宜的營養條件,促使大量繁殖。中、遲熟、寬葉、矮稈品種的性狀易構成有利褐飛蝨繁殖的生境。水稻田間管理措施也與褐飛蝨的發生有關。凡偏施氮肥和長期浸水的稻田,較易暴發。白背飛蝨對溫度適應幅度較褐飛蝨寬,能在15 ~30℃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對溼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長期乾旱,易引起大發生。在華中稻區,遲熟早稻常易受害。灰飛蝨為溫帶地區的害蟲,適溫為25℃左右,耐低溫能力較強,而夏季高溫則對其發育不利,華北地區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於大發生。天敵類群與褐飛蝨相似。並經常在夏季的雨後出現,一般是五月底,六月初開始出現。
防治:
1、選育抗蟲品種。充分利用國內外水稻品種抗性基因,培育抗飛蝨豐產品種和多抗品種,因地制宜推廣種植。
2、栽培管理上實行同品種連片種植;對不同的品種或作物進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飛蝨輾轉為害。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適時適量施肥和適時露田,避免長期浸水。
3、保護天敵。在農業防治基礎上科學用藥,避免對天敵過量殺傷。
4、藥劑防治。根據蟲情測報,掌握不同類型稻田飛蝨發生情況和天敵數量。
推薦使用:a.前期預防:25%噻嗪酮WP,既殺蟲又殺卵,真正做到治標又治本,b.爆發時使用預防和速效性藥物:如葉蟬散、速滅威、馬拉硫磷、毒死蜱;c.或用呋喃丹作根區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