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蝨屬遷飛性害蟲,可以隨風雨遠距離遷飛繁殖為害,稻飛蝨具有暴發性和突發性,是中國和許多亞洲國家水稻生產上的重要害蟲。稻飛蝨喜歡蔭蔽、潮溼的環境,成、若蟲一般群集在稻叢下部活動,在稻株莖基部刺吸汁液,同時排出大量蜜露,使稻叢基部變黑,葉片發黃乾枯。甚至出現爛稈而形成稻田成團成片死稈倒狀,俗稱「通火」,造成嚴重減產。我縣歷年稻飛蝨都為水稻主要蟲害,造成損失比較嚴重。2016年稻飛蝨中等程度發生,其中5%左右田塊達到防治指標,造成較為巨大的產量損失,並且嚴重影響水稻品質和使用價值。因此分析稻飛蝨發生規律,對指導今後預防和控制蟲害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本試驗靶標生物為水稻稻飛蝨白背飛蝨種群。
1.2觀測方法
1.2.1秧田系統觀測方法
從秧苗三葉期開始,在竹北鄉白塔村7社選擇有代表性的秧田3塊,採用長、寬、高均為33cm的粗鐵絲作架,外罩用塑料薄膜的籠罩作載體,每塊田10個點,每點1個籠罩,計數並折算成667m2成蟲量,到拔秧前為止。
1.2.2本田觀測方法
水稻移栽後,在竹北鄉白塔7隊選擇有代表性的本田3塊,採用平行雙行跳躍式,每點取2叢,逢5、10(月大31)日調查,用33cmx45cm的白瓷盤作載體,調查時將瓷盤輕輕插入稻行,瓷盤下緣緊貼水面稻叢基部,快速拍擊植株中下部,連拍三下,每塊田查10個點,分種類,蟲態進行計數和記載。
2結果與分析
2.1稻飛蝨主害代發生量與降雨量的關係
降水條件主要與稻飛蝨的遷飛關係密切,普遍認為下沉氣流和降雨是遷飛中的稻飛蝨降落的有利條件。遷入時期的降雨多少和強度大小與當地稻飛蝨發生消長有密切關係,2010年王長金通過對1998—2007年稻飛蝨遷入和氣象資料相關分析得出結果表明,白背飛蝨遷入佔種群絕對優勢,遷入量與降雨量成正比。而高發生月(7月)與本月降雨量關係尤為密切,見表1。由表1可知,2012年田間發生量3450頭,降雨量352.8mm;2013年田間發生量1050頭,降雨量143.7mm;2014年田間發生量2201頭,降雨量182.3mm;2015年田間發生量840頭,降雨量117.6mm;2016年田間發生量1350頭,降雨量159.2mm。降雨量越多的年份,田間蟲量也越大,說明降雨是稻飛蝨發生的重要原因。
白背飛蝨對溫度適應幅度較寬,能在15~30t下正常生存。飛蝨耐寒性弱,卵在0t下經7d即不能孵化,長翅型成蟲經4d即死亡。發生最適溫度在25t左右。據盧小鳳2012年報導,廣西地區稻飛蝨發生程度與溫度具有相關性,候平均氣溫與25t差值的絕對值與稻飛蝨發生程度等級成反比。在長江中、下遊稻區,凡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釀成大發生,尤其主害代溫度對稻飛蝨發生具有重要作用[4]。我縣稻飛蝨最高發生量也與發生月溫度有密切關係,見表2。由表2可知,2012年田間發生量3450頭,溫度25.2t;2013年田間發生量1050頭,溫度28.7t;2014年田間發生量2201頭,溫度27.7t;2015年田間發生量840頭,溫度26.5t;2016年田間發生量1350頭,溫度29.2t。溫度越接近25t的年份,田間蟲量也越大,說明溫度也是稻飛蝨發生的重要原因。
2.3稻飛蝨發生量與品種的關係
稻飛蝨是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應用抗蟲性品種是防治稻飛蝨的最經濟實用的方法,田間調查結果表明,我縣不同抗性水稻品種間稻飛蝨種群數量存在明顯差別。
燈誘是國家主導的對稻飛蝨測報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生產實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16年稻飛蝨發生量與燈誘量關係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岡優88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2頭、78頭、235頭、362頭。岡優725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5頭、95頭、452頭、433頭。內香優19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6頭、123頭、739頭、451頭。宜香優7633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21頭、177頭、1121頭、497頭。川香優2號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15頭、626頭、1350頭、527頭。由圖表可以看出,香稻系列內香優19、宜香優7633、川香優2號比岡優系列岡優88、岡優725稻飛蝨增長速度更快、高峰值更大,說明香稻更易發生稻飛蝨,在生產中更應注意。由圖2可知,2016年大竹縣稻飛蝨燈誘量和大田發生量與發生時間具有同時同步性,稻飛蝨燈誘監測相對於大田監測具有方便快捷、監測面廣、快速反饋災害的能力,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測報與防治手段。
3稻飛蝨防治策略建議
3.1抗蟲品種
選用抗蟲高產水稻品種,積極進行抗蟲育種。
3.2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上實行同品種連片種植;對不同的品種或作物進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飛蝨輾轉為害。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適時適量施肥和適時露田,避免長期浸水。
3.3保護和利用天敵
合理選用農藥,改進施藥方法,減少施藥次數,保護和利用天敵。可依靠蜘蛛等自然天敵控制飛蝨危害。另外,稻田放鴨食蟲,實行稻鴨共育,對稻飛蝨的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3.4化學防治
稻飛蝨的預防可採取「壓前控後」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田間蟲口密度調查百叢蟲量1500頭應施藥防治;用藥的種類與方法:每667m2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520g,或25%噻嗪酮(撲蝨靈)可溼性粉劑1520g,或每667m2用20%葉蟬散乳油100mL,或50%速滅威乳油100150mL,或25%速滅威可溼性粉劑150200g對水6075kg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