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稻飛蝨發生規律與防控策略,具有重大意義,建議收藏

2020-12-04 三農的碧春

稻飛蝨屬遷飛性害蟲,可以隨風雨遠距離遷飛繁殖為害,稻飛蝨具有暴發性和突發性,是中國和許多亞洲國家水稻生產上的重要害蟲。稻飛蝨喜歡蔭蔽、潮溼的環境,成、若蟲一般群集在稻叢下部活動,在稻株莖基部刺吸汁液,同時排出大量蜜露,使稻叢基部變黑,葉片發黃乾枯。甚至出現爛稈而形成稻田成團成片死稈倒狀,俗稱「通火」,造成嚴重減產。我縣歷年稻飛蝨都為水稻主要蟲害,造成損失比較嚴重。2016年稻飛蝨中等程度發生,其中5%左右田塊達到防治指標,造成較為巨大的產量損失,並且嚴重影響水稻品質和使用價值。因此分析稻飛蝨發生規律,對指導今後預防和控制蟲害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本試驗靶標生物為水稻稻飛蝨白背飛蝨種群。

1.2觀測方法

1.2.1秧田系統觀測方法

從秧苗三葉期開始,在竹北鄉白塔村7社選擇有代表性的秧田3塊,採用長、寬、高均為33cm的粗鐵絲作架,外罩用塑料薄膜的籠罩作載體,每塊田10個點,每點1個籠罩,計數並折算成667m2成蟲量,到拔秧前為止。

1.2.2本田觀測方法

水稻移栽後,在竹北鄉白塔7隊選擇有代表性的本田3塊,採用平行雙行跳躍式,每點取2叢,逢5、10(月大31)日調查,用33cmx45cm的白瓷盤作載體,調查時將瓷盤輕輕插入稻行,瓷盤下緣緊貼水面稻叢基部,快速拍擊植株中下部,連拍三下,每塊田查10個點,分種類,蟲態進行計數和記載。

2結果與分析

2.1稻飛蝨主害代發生量與降雨量的關係

降水條件主要與稻飛蝨的遷飛關係密切,普遍認為下沉氣流和降雨是遷飛中的稻飛蝨降落的有利條件。遷入時期的降雨多少和強度大小與當地稻飛蝨發生消長有密切關係,2010年王長金通過對1998—2007年稻飛蝨遷入和氣象資料相關分析得出結果表明,白背飛蝨遷入佔種群絕對優勢,遷入量與降雨量成正比。而高發生月(7月)與本月降雨量關係尤為密切,見表1。由表1可知,2012年田間發生量3450頭,降雨量352.8mm;2013年田間發生量1050頭,降雨量143.7mm;2014年田間發生量2201頭,降雨量182.3mm;2015年田間發生量840頭,降雨量117.6mm;2016年田間發生量1350頭,降雨量159.2mm。降雨量越多的年份,田間蟲量也越大,說明降雨是稻飛蝨發生的重要原因。

白背飛蝨對溫度適應幅度較寬,能在15~30t下正常生存。飛蝨耐寒性弱,卵在0t下經7d即不能孵化,長翅型成蟲經4d即死亡。發生最適溫度在25t左右。據盧小鳳2012年報導,廣西地區稻飛蝨發生程度與溫度具有相關性,候平均氣溫與25t差值的絕對值與稻飛蝨發生程度等級成反比。在長江中、下遊稻區,凡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釀成大發生,尤其主害代溫度對稻飛蝨發生具有重要作用[4]。我縣稻飛蝨最高發生量也與發生月溫度有密切關係,見表2。由表2可知,2012年田間發生量3450頭,溫度25.2t;2013年田間發生量1050頭,溫度28.7t;2014年田間發生量2201頭,溫度27.7t;2015年田間發生量840頭,溫度26.5t;2016年田間發生量1350頭,溫度29.2t溫度越接近25t的年份,田間蟲量也越大,說明溫度也是稻飛蝨發生的重要原因。

2.3稻飛蝨發生量與品種的關係

稻飛蝨是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應用抗蟲性品種是防治稻飛蝨的最經濟實用的方法,田間調查結果表明,我縣不同抗性水稻品種間稻飛蝨種群數量存在明顯差別。

燈誘是國家主導的對稻飛蝨測報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生產實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16年稻飛蝨發生量與燈誘量關係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岡優88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2頭、78頭、235頭、362頭。岡優725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5頭、95頭、452頭、433頭。內香優19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6頭、123頭、739頭、451頭。宜香優7633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21頭、177頭、1121頭、497頭。川香優2號5月、6月、7月、8月百叢蟲量分別為15頭、626頭、1350頭、527頭。由圖表可以看出,香稻系列內香優19、宜香優7633、川香優2號比岡優系列岡優88、岡優725稻飛蝨增長速度更快、高峰值更大,說明香稻更易發生稻飛蝨,在生產中更應注意。由圖2可知,2016年大竹縣稻飛蝨燈誘量和大田發生量與發生時間具有同時同步性,稻飛蝨燈誘監測相對於大田監測具有方便快捷、監測面廣、快速反饋災害的能力,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測報與防治手段。

3稻飛蝨防治策略建議

3.1抗蟲品種

選用抗蟲高產水稻品種,積極進行抗蟲育種

3.2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上實行同品種連片種植;對不同的品種或作物進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飛蝨輾轉為害。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適時適量施肥和適時露田,避免長期浸水。

3.3保護和利用天敵

合理選用農藥,改進施藥方法,減少施藥次數,保護和利用天敵。可依靠蜘蛛等自然天敵控制飛蝨危害。另外,稻田放鴨食蟲,實行稻鴨共育,對稻飛蝨的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3.4化學防治

稻飛蝨的預防可採取「壓前控後」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田間蟲口密度調查百叢蟲量1500頭應施藥防治;用藥的種類與方法:每667m2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520g,或25%噻嗪酮(撲蝨靈)可溼性粉劑1520g,或每667m2用20%葉蟬散乳油100mL,或50%速滅威乳油100150mL,或25%速滅威可溼性粉劑150200g對水6075kg噴霧。

相關焦點

  • 趕緊防治稻飛蝨!
    稻飛蝨是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蟲害之一,可隨氣流進行遠距離遷飛,危害水稻的同時還傳播病毒。從最新的病蟲情報,兩遷害蟲稻飛蝨、稻縱卷葉螟偏重發生,部分地區大發生。因此,建議農民朋友要重視稻飛蝨,及時防治。
  • 南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長文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urrentBiology》。該校昆蟲學系博士研究生龔君淘為第一作者,洪曉月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和主要聯繫人。
  • 褐飛蝨大發生,預示著稻飛蝨有暴發成災的可能,科學用藥早防治
    今年水稻蟲害較往年發生要重,早稻稻縱卷葉螟部分地區大發生,現中晚稻稻飛蝨大發生。據最新全國農技中心發布的病蟲情報看,8月底至9月初南方大部稻區稻飛蝨蟲量基數比往年多,褐飛蝨比例高,上海、江西、湖南田間褐飛蝨比例分別達90%、85%、76%。
  • 農業氣象:南方5月雨水多 謹防稻飛蝨發生發展
    預計未來10天,江南、華南及貴州等地雨水仍多,不利於進行農業生產,而且近期天氣條件容易引發稻飛蝨等蟲害,需加以防治。    一、稻飛蝨已大量遷入我國南方稻區並發生危害    5月以來,南方大部出現5次明顯降水過程,陰雨日數多、溼度高,以及大部地區日平均氣溫在30℃以下,適宜的溫度和較高的相對溼度利於稻飛蝨遷入和發生發展。
  • 2016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水稻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預測,2016年我國水稻病蟲害將呈偏重發生態勢,重於常年,發生面積15.7億畝次。其中,稻飛蝨、稻縱卷葉螟重發區域廣,二化螟集中危害現象突出,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風險高,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呈回升態勢,水稻白葉枯病、細菌性基腐病局部地區偏重發生。為了做好2016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 王辰院士:大規模人群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新冠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義
    開展大規模人群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義。通過檢出既往感染,可以推斷出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累積感染率、感染死亡率等,還可用於校正數學估算模型,加強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認識;通過評估人群中已感染或免疫者的比例,對防控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有助於確定疾病易感人群、免疫接種等幹預措施的目標人群;通過多次隨訪,持續監測抗體水平,可以量化抗體的動態變化,進而為疫苗研究、接種策略制定、防控措施選擇提供依據。
  • 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
    我國水稻病蟲暴發頻繁,危害嚴重,防控壓力大,及時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對確保水稻生產和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會商預測,2011年水稻病蟲害繼續呈嚴重發生態勢,程度重於2010年,預計發生面積13.9億畝次。為做好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危害損失,特制定本方案。
  • 早春胡楊河市林區病蟲害發生動態及防控建議
    早春胡楊河市林區病蟲害發生動態及防控建議一、氣象因素分析根據我市氣象臺監測,去冬今春積雪較薄,地溫偏暖,最大凍土深度和最大積雪深度均較上年淺,有利于越冬蛹存活三、林區病蟲害鼠害防控建議(一)預計春尺蠖、楊夢尼夜蛾卵孵化較上年偏早,集中在4月18-23日孵化,部分林區蟲口密度較高,注意及時調查和防治。
  • 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報送對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0023號提案答覆的函 民建海南省委員會:    省政協提案委員會轉來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0023號《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提案收悉。
  • 稻飛蝨 - 廣西站專題 -中國天氣網
    >稻飛蝨是廣西頭號水稻害蟲,具有遷飛性、暴發性、為害重等特點,嚴重影響水稻的高產穩產,近年其發生程度均達4(5)級,廣西大部稻區普遍發生,年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左右,約佔水稻種植面積的65%,為害損失嚴重,經防治後每年仍造成稻穀損失約5萬噸。
  • 權威發布:2020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
    水稻「兩遷」害蟲中等偏重發生,呈回升態勢。 玉米螟、棉鈴蟲、二化螟、馬鈴薯晚疫病在部分地區重發;稻飛蝨、黏蟲、草地螟等在局部地區發生高密度點片。 隨著免耕淺耕等生產方式推廣應用,小麥莖基腐病、玉米穗腐病等發生範圍進一步擴大。
  • 趕緊收藏!2021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來了
    2020—2021年度全國植保植檢重大信息 2021年 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是怎樣的? 農作物病蟲害怎樣防治? 有哪些綠色防控技術?
  • 稻飛蝨與氣象條件-農業氣象-中國天氣網
    稻飛蝨(網絡圖片)稻飛蝨是危害我國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適溫、陰雨、高溼的天氣條件有利於稻飛蝨的繁殖和生長。相關研究表明: 稻飛蝨大部分是在黃昏時分起飛,大部分的稻飛蝨集中在黃昏日落前20分鐘內起飛。
  • 2021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來了,趕緊收藏
    2021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是怎樣的?農作物病蟲害怎樣防治?有哪些綠色防控技術?農藥需求有什麼變化?2021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估從全局來看,由於病蟲害發生基數高,作物布局、種植制度和氣候條件總體有利,2021年我國農作物主要病蟲害仍維持重發態勢。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香樟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
    香樟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紀丹虹,紀燕玲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2013B020404016 );汕頭市科技計劃項目( 11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 Linn.)
  • 江蘇省發布稻飛蝨害蟲預警 9月中旬可能再爆發
    我省發布氣象型害蟲預警,稻飛蝨可能再爆發  【南京日報報導】 (記者 顧雯 通訊員 曹穎 湯立一) 8月下旬以來,我市受到稻飛蝨的「襲擊」,不少人以為降雨之後蟲量將會減少。但近期江蘇省植保站和省氣象臺首次聯合發布了病蟲害監測與預警,9月稻飛蝨仍可能再次爆發。
  • 重大災害事件中謠言的形成、傳播規律及幹預策略
    作者: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鄭素俠  在人類歷史上,每每遭遇重大災難事件,往往是謠言四起的時刻。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各類傳播平臺,為各類信息自由流動提供了便利,謠言與闢謠的信息進行著交鋒和博弈,加劇了公眾的焦慮與恐慌。
  • 意義重大!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揭牌 為今年秋冬新冠防控提供科學保障
    意義重大!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揭牌 為今年秋冬新冠防控提供科學保障  Emma Chou • 2020-07-27 16:58:43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