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發布氣象型害蟲預警,稻飛蝨可能再爆發
【南京日報報導】 (記者 顧雯 通訊員 曹穎 湯立一) 8月下旬以來,我市受到稻飛蝨的「襲擊」,不少人以為降雨之後蟲量將會減少。但近期江蘇省植保站和省氣象臺首次聯合發布了病蟲害監測與預警,9月稻飛蝨仍可能再次爆發。
一盞燈一夜能捉1萬頭稻飛蝨
8月下旬以來,無數小飛蟲「登陸」南京,入夜在燈光下高密度聚集,給城市居民生活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
據植保系統監測,城市裡出現的飛蟲是被稱作「氣象蟲」的水稻害蟲——稻飛蝨。眼下不僅是南京,全省各地普遍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稻飛蝨遷入高峰。包括南京在內的大部地區,一盞捕蟲燈一夜間捕獲的蟲量都在1萬頭以上,其中沿淮及淮北局部地區在5000—20000頭,沿江東部和沿海東部在3萬頭以上,張家港高達79萬頭,歷史罕見。
9月稻飛蝨可能再爆發
近期,江蘇省植保站和江蘇省氣象臺聯合發布了病蟲害監測與預警稱,9月份平均氣溫全省大部分地區正常偏高,降水量全省大部分地區接近常年,多為過程性降水。預計9月20日之前均為稻飛蝨發生危害的適宜溫度,對稻飛蝨產卵和繁殖十分有利。這段時期內,這次遷入的稻飛蝨成蟲將順利產卵,9月10日前後進入孵化高峰期,田間蟲卵量還將不斷增加,屆時如有合適的氣象條件,稻飛蝨仍將有可能再次爆發。
省氣象臺副臺長魏建蘇介紹,稻飛蝨最喜歡的氣候條件是,溫度在22—28℃、相對溼度80%以上。就算一兩場大雨也只能暫時減少稻飛蝨的數量,無法根除。而且降雨導致空氣溼度增加,將更適合其生長。除非明後天影響我市的冷空氣勢力非常強烈,能使氣溫驟然下降,否則稻飛蝨9月仍將猖獗。
稻飛蝨可能成為我市「常客」
魏建蘇說,稻飛蝨是「氣象型」害蟲之一,當我省處於梅雨期間、颱風多發期、淮北雨季或有下沉氣流時,均有利於稻飛蝨的遷入。今年8月下旬以來,我省自地面到1500米高空基本維持西南氣流,全省平均氣溫為27.1—30.2℃,多雷陣雨天氣,大部分地區相對溼度在80%左右,不僅對稻飛蝨的繁殖和發育十分有利,而且有利於稻飛蝨自兩廣、福建、江西等地向江蘇地區遷移。8月29日夜至8月30日,隨著北方弱冷空氣自北向南影響江蘇,使我省高空產生了下沉氣流,遷移中稻飛蝨紛紛在我省「登陸」。
另外,有專家預計,近10年來,受全球性氣候異常變化和我省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稻飛蝨的發生與致災趨於複雜化,有可能連續幾年持續出現,成為我市「常客」。
省農林廳緊急通知防治稻飛蝨
省植保站專家介紹,稻飛蝨是一種遷移能力很強、繁殖速度極快的水稻害蟲,每年都會從南嶺地帶及其以南地區,依託暖溼氣流長距離遷飛。它主要聚積在水稻的基部,靠啃食水稻根部為生。
針對稻飛蝨發生的嚴峻態勢,省農林廳已經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組織力量開展防治,努力把危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9月1日—15日期間每3天對蟲害普查一次,並及時匯報。
省植保站專家稱,9月上旬將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如果防治不及時、措施不到位,將給水稻造成嚴重損失,重發田塊減產將超過5成甚至絕收。
(責任編輯:車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