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蝨與氣象條件-農業氣象-中國天氣網

2020-12-05 中國天氣
 

          

                    稻飛蝨(網絡圖片)

稻飛蝨是危害我國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適溫、陰雨、高溼的天氣條件有利於稻飛蝨的繁殖和生長。相關研究表明: 稻飛蝨大部分是在黃昏時分起飛,大部分的稻飛蝨集中在黃昏日落前20分鐘內起飛。遷飛高度主要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15等溫線為其成層遷飛的上限高度,最適溫度層在17℃左右,地面溫度25時起飛頻繁;同時稻飛蝨的遷飛是對棲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明顯表現為:食料條件變惡劣時,長翅型成蟲大量出現,種群大量遷出。在整個遷飛過程中,稻飛蝨也表現出其主動性,它可以自主調節自身的生理功能選擇最適宜的溫度和風速條件時遷飛;有利的天氣條件有助於稻飛蝨的大面積遷飛為害。在我國蟲源常在春、夏季由南向北隨下沉氣流或降水落地繁殖為害。5月以來,南方大部出現5次明顯降水過程,其中江南、華南大部降水量達100-300毫米,陰雨日數為10-19天,大部地區日平均氣溫在30℃以下,適宜的溫度和較高的相對溼度利於稻飛蝨遷入和發生發展。

相關焦點

  • 農藥防治稻飛蝨-農業氣象-中國天氣網
    稻飛蝨(資料圖片)  稻飛蝨屬昆蟲綱同翅目飛蝨科,種類一般有常見種類有褐飛蝨在單、雙季稻混栽或雙、三季稻混栽條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揚花期適宜的營養條件,促使大量繁殖。中、遲熟、寬葉、矮稈品種的性狀易構成有利褐飛蝨繁殖的生境。水稻田間管理措施也與褐飛蝨的發生有關。凡偏施氮肥和長期浸水的稻田,較易暴發。白背飛蝨對溫度適應幅度較褐飛蝨寬,能在15 ~30℃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對溼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長期乾旱,易引起大發生。在華中稻區,遲熟早稻常易受害。
  • 全國農業氣象季報_中國氣象局
    圖4 2014年夏季日照距平  二、區域農業氣象條件分析強降水過程也有利於稻飛蝨等遷飛性害蟲遷入和降落,江南西部、長江中遊稻區稻飛蝨發生程度明顯重於去年同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階段性低溫陰雨寡照天氣,降雨日數有16~20天,日照偏少20~60小時,氣溫較常年偏低1~2℃,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22℃的低溫天氣,導致部分正值開花的水稻授粉不良、結實率下降,棉花蕾鈴脫落嚴重、伏桃數減少。
  • 農業氣象:南方5月雨水多 謹防稻飛蝨發生發展
    預計未來10天,江南、華南及貴州等地雨水仍多,不利於進行農業生產,而且近期天氣條件容易引發稻飛蝨等蟲害,需加以防治。    一、稻飛蝨已大量遷入我國南方稻區並發生危害    5月以來,南方大部出現5次明顯降水過程,陰雨日數多、溼度高,以及大部地區日平均氣溫在30℃以下,適宜的溫度和較高的相對溼度利於稻飛蝨遷入和發生發展。
  • 氣象精細服務農業病蟲害防治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若嘉  「江漢、江淮南部冬小麥進入赤黴病預防關鍵期,須抓住晴好天氣及時噴藥。」4月3日,央視《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首次播報了一條農業病蟲害防治氣象條件預報。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溫溼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偏溼偏暖的天氣氣候,不僅促使冬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發育期提早,還為病蟲害繁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結合去冬的氣候特點,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毛留喜認為,目前的小麥抽穗揚花期正是赤黴病防治的重要窗口期。  旱生蟲、溼生病。
  • 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 冬小麥赤黴病防治氣象條件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 通訊員李森報導4月3日,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今年第一期《冬小麥赤黴病防治氣象條件預報》,在央視《新聞聯播》後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播出,提醒江漢、江淮南部冬小麥進入赤黴病預防關鍵期,須抓住晴好天氣及時噴藥。
  • 2020年12月份農業氣候條件分析 及2021年1月份農業氣象條件預測
    2020年12月份農業氣候條件分析及2021年1月份農業氣象條件預測摘要2020年12月本溪縣的農業氣候特點是:氣溫正常,降水異常偏少,光照偏多。預計2021年1月氣溫比常年偏低0.1~0.5℃,降水比常年偏少1成左右,光照正常。
  • 新疆2018年4月下旬天氣預報及春播期間農業氣象條件分析
    新疆2018年春播期間農業氣象條件分析2018年開春期北疆大部偏早;南疆西部偏晚,其餘大部偏早。3月份氣溫異常偏高,北疆積雪融化早。進入4月份後,全疆天氣過程頻繁,氣溫波動大,北疆大部降水偏多。春播期間氣象條件南疆接近常年和去年,北疆差於常年、接近去年,對北疆春耕春播進度影響較大。目前春播工作處於末期,4月下旬的降溫降水及沙塵天氣對喜溫作物播種及苗期生長略有影響,各地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作物出苗情況,及時採取相應田間管理措施。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小據帶你了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吧~古人如何預測天氣01在我國古代,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農業生產的記載。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氣象工作者如何撥開雲霧以觀天象?我國預報預警建設情況如何?今日,記者帶著上述問題走進中國氣象局一探究竟。  深究雲跡精準預報  從古至今,氣象研究從沒脫離過雲。人們常用「雲淡風輕」形容晴好天氣,「烏雲密布」描述風雨前的天空。在古代,人們通過雲的形狀、狀態、大小來認識天氣,時至今日,雲的識別、描述和命名對於天氣氣候研究仍然十分重要。
  • 高溫熱害 - 農業氣象 -中國天氣網
    據報導,根據我國2000多個氣象臺站的氣象資料,我國大陸上大部分地區確實是「熱在三伏」,只不過南方在「中伏」,而北方因初秋降溫快而熱在「頭伏」,但沿海島嶼和濱海地區,由於海洋熱容量比陸地大,因而升到全年最高氣溫的時間也比大陸的晚,最熱時間一般在「末伏」。
  • 稻飛蝨 - 廣西站專題 -中國天氣網
    中國各稻區褐飛蝨的蟲源,有人認為主要由熱帶終年繁殖區遷來。稻飛蝨長翅型從南向北遷飛;在秋季又從北向南回遷。褐飛蝨的遷飛屬高空被動流遷類型,在遷飛過程中,遇天氣影響,會在較大範圍內同期發生「突增」或「突減」現象。但中國也有人持本地蟲源見解的。褐飛蝨每雌一般產卵150~500粒。產卵痕初不明顯,後呈褐色條斑。白背飛蝨的習性與褐飛蝨相近似,但食性較廣。長翅型成蟲也具遠距離被動遷飛特性。
  • 氣象條件是近期沙塵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
    氣象條件是近期沙塵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3月24日10:02 中國氣象局氣象專家24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出現的沙塵天氣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氣象條件是其發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沙塵天氣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物質條件,即必須有一定規模沙(塵)物質儲備的地區,也就是「沙源地」,如沙漠、沙地、戈壁、乾涸湖泊、大片裸露乾燥疏鬆、無植被覆蓋的荒漠化土地等。
  • 氣象圖_氣象圖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氣象圖氣象圖是用於分析大氣物理狀況和特性圖表的統稱。氣象圖也叫天氣圖。根據不同要求和目的而有多種類別。通常專指根據同一時刻測得的各地天氣實況,用數值或符號按一定格式填在空白地圖上,反映廣大地區天氣實況和形勢的圖。氣象圖主要有地面氣象圖和高空氣象圖兩種。
  •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數據,自古有之,人口普查、農業統計、兵力計算、政治權衡……,數據雖小,卻有助於治國安邦。隨著信息爆炸、互聯互通、智慧城市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球,成為當前信息技術最受關注的概念之一,並躍升為國家戰略的前沿,以及產業競爭力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源泉。數據之「大」,蘊含全新的能量,怎樣來「算」,挑戰人類的智慧。
  • 中國氣象局聯合多部門會商春節假日全國天氣 全國大部地區氣象條件總體較好
    2月9日,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2021年春節假日全國天氣預報大會商,綜合研判春節期間(除夕至初六)全國天氣形勢和氣象災害風險,強化部門聯動,紮實做好春節假日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 中國氣象局: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中新網客戶端5月1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氣象部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到99.6%,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
  • 「中國天氣」品牌發布 將提供這些精準氣象服務
    (記者張航)以氣象服務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今天上午,「中國天氣」品牌在京發布。該品牌將進一步推動氣象融入美麗中國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氣象服務的內涵和影響力。據了解,「中國天氣」擁有300萬個氣象觀測站點以及國內一公裡網格的天氣信息服務能力,具備提供基於位置的分鐘級臨近天氣預測服務能力,未來將提供經濟、農業氣象災害防禦信息,以及滑雪天氣、跑步天氣等更多的精準化、定製化氣象信息,服務公眾生活。上午的發布會由中國氣象局主辦。
  • 世界氣象組織 - 氣象科普 -中國天氣網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其前身為國際氣象組織(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IMO),於1873年在維也納成立。是世界各國政府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
  • 氣象賦能,墨跡天氣轉型升級氣象綜合服務平臺
    而隨著技術發展以及用戶生活品質的升級,C端用戶對於天氣類應用的需求,已不再停留於傳統的「查天氣」層面,而是更深層次的場景化生活氣象服務。為此,墨跡天氣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不斷強化C端產品的功能。
  • 氣象局:全國秋收秋種農業氣象服務13日正式啟動
    9月13日,今年第一份《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專報》傳往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中央氣象臺農業氣象專家毛留喜說,秋收秋種期間一旦出現對秋收作物產量形成、秋收秋種進度有明顯影響的連陰雨、霜凍、寒露風等的農業氣象災害時,將提前發出預警,並加密服務頻次,提供逐日服務。    9月10日至10月20日,是我國秋收秋種的主要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