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氣象季報_中國氣象局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本季概要:全國大部地區光溫接近常年,降水南多北少,光溫水總體匹配較好,大部農田墒情適宜,利於水稻、玉米等秋收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西北、華北、黃淮大部6月天氣較好,麥收進展迅速,夏收為近5年最快;夏播區降水及時、土壤墒情好,夏播順利。夏季中後期,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西部、東北西部和內蒙古中部溫高雨少導致部分地區旱情迅速發展,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長受到抑制,河南西部、陝西關中、遼寧西部和南部夏伏旱較嚴重。西南地區東部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階段性低溫陰雨寡照天氣,江淮、江漢、江南多強降水天氣、部分地區遭受暴雨洪澇災害,早稻、一季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長發育受到一定不利影響。華南地區高溫熱害程度明顯偏輕。「海貝思」、「威馬遜」、「麥德姆」3個颱風帶來的狂風暴雨使農漁業和經濟林果等遭受重大損失。

  一、天氣氣候特徵

  2014年夏季(6-8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長江中下遊沿江局地偏低1~2℃(圖1)。全國降水量總體呈南多北少,其中東北地區南部、內蒙古中部、華北東部、黃淮大部、西北地區東南部和新疆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3~8成;內蒙古東北部、西北地區中部、江南東部和西部、西南地區東部和西北部等地偏多3~8成(圖2)。南方大部地區降雨天氣較多,雨日數有40~60天,其中雲南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部分地區有60~74天(圖3)。全國大部地區日照時數接近常年同期,長江中下遊地區日照偏少100~300小時(圖4)。

  圖1 2014年夏季氣溫距平

  圖2 2014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

  圖3 2014年夏季降雨日數

  圖4 2014年夏季日照距平

  二、區域農業氣象條件分析

  東北、內蒙古: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其中東北地區中北部≥10℃的積溫較常年同期偏多50~100℃·d,未發生明顯低溫冷害,有效彌補了前期持續低溫多雨寡照對春播作物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大部日照接近常年同期,土壤墒情較適宜,良好的光溫條件對玉米、一季稻、大豆等作物旺盛生長有利,作物長勢較好,多為一、二類苗。東北地區中部和南部、內蒙古中部降水偏少 3~8成,部分地區墒情持續下降,遼寧西部和南部及內蒙古中部地區出現旱情,不利於玉米和水稻灌漿乳熟、馬鈴薯塊莖增長,影響作物產量形成。

  西北、華北、黃淮:大部地區光溫接近常年,平均氣溫16~24℃,平均日照4.5~8.5小時,大部農田墒情較適宜,光熱條件對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旺盛生長和乾物質積累有利。6月大部以晴間多雲天氣或陣性降水為主,高溫日數少,對冬小麥灌漿成熟、收穫晾曬和貯運入庫都比較有利,麥收進展迅速,夏收為近5年最快,大部地區較常年提早一周左右;夏播區降水接近常年,多陣性降水,6月17-20日大部出現10~50毫米降水,補充了土壤水分,大部墒情較好,利於夏播作物播種出苗。7-8月大部地區水熱條件利於秋收作物生長,但西北地區東南部、華北東部和黃淮西部降水偏少3~8成,最高氣溫≥35℃的日數有6~20天,多地發生極端高溫事件,溫高雨少導致部分地區旱情迅速發展,玉米、大豆、馬鈴薯、棉花等作物生長受到抑制,發育期明顯推遲,尤其是河南西部、陝西關中和南部等地部分灌溉條件差的地塊旱情嚴重,而玉米正值水分需求敏感期,乾旱造成葉片發黃髮枯,甚至枯死絕收,減產嚴重。

  江淮、江漢、江南:大部地區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2~5成,降水量有400~800毫米,利於庫塘蓄水和水稻、玉米等作物生產用水。江淮、江南大部大雨及以上級別雨日數有6~15天,江南東部有11~15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5天,降水量達800~16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3~8成,強降水天氣導致部分處於抽穗楊花期的早稻和一季稻遭受「雨洗禾花」,不利於水稻授粉結實,易導致空秕率增加;部分低洼地段農田積水內澇或受淹,作物根系活力下降,影響春玉米等旱地作物生長發育,也導致棉花、菸葉品質和質量下降。強降水過程也有利於稻飛蝨等遷飛性害蟲遷入和降落,江南西部、長江中遊稻區稻飛蝨發生程度明顯重於去年同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階段性低溫陰雨寡照天氣,降雨日數有16~20天,日照偏少20~60小時,氣溫較常年偏低1~2℃,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22℃的低溫天氣,導致部分正值開花的水稻授粉不良、結實率下降,棉花蕾鈴脫落嚴重、伏桃數減少。

  華南:大部地區光溫接近常年同期,降水量有400~1200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光溫水基本能滿足作物生長需求,利於晚稻移栽返青和分櫱孕穗、蔬菜生長以及柑橘等經濟林果果實膨大。華南地區西部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日數普遍有6~20天,中東部大部高溫日數有11~36天,比常年同期偏少10~20天,比高溫熱害嚴重的2013年偏少20~40天,高溫熱害程度明顯偏輕,對水稻開花結實和產量形成有利。6月中旬至7月下旬先後有「海貝思」、「威馬遜」、「麥德姆」3個熱帶氣旋登陸我國,登陸颱風個數少於常年同期、總體影響程度偏輕,但單個颱風降水強度大,導致部分地區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其中,超強颱風「威馬遜」7月18-19日登陸華南南部沿海,是1973年以來登陸華南地區的最強颱風,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17級,海南、廣東及廣西沿海等地降雨量有200~500毫米,颱風帶來的狂風暴雨致使農漁業和經濟林果等遭受重大損失,農田被淹、作物倒伏、經濟林果落花落果,其中廣西早稻出現大面積倒伏、穗上發芽、籽粒脫落,收曬困難。

  西南: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接近常年,日照略偏少,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多3~5成,大部農田土壤墒情適宜,光溫水匹配較好,總體利於一季稻和玉米抽雄吐絲、授粉結實、灌漿和成熟收穫。6月上旬至7月上旬,西南地區東部出現了長時間的陰雨寡照天氣,降雨日數達20~33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5天,日照偏少3~8成,導致玉米、一季稻等作物光合效率較低、長勢偏弱,玉米授粉灌漿、一季稻分櫱受到較大影響;高溼的田間環境還誘發稻飛蝨、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乾旱:夏季,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西部、華北南部、東北地區中部和南部、內蒙古中部降水偏少3~8成,特別是7月中下旬以後,持續溫高雨少天氣使農田土壤墒情下降較快,旱情迅速發展,乾旱範圍不斷擴大,其中河南西部、陝西關中、遼寧西部和南部旱情較重,使玉米葉片捲曲萎蔫、抽雄吐絲受阻,部分缺墒嚴重、灌溉條件差的田塊枯死絕收。另外,湖北、安徽、雲南、四川等地出現階段性乾旱,其中安徽中部、湖北東部部分地區6月25日前降水偏少,部分地區灌溉用水缺乏,出現階段性乾旱,對春播作物生長、夏播作物播種出苗及一季稻移栽返青不利。

  暴雨、洪澇:5月31日-6月2日、6月3-6日、8-10日、14-16日、17-23日、25-28日、7月3-5日、12-17日、8月7-11日、12-14日和16-19日,西南地區、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先後出現11次大範圍強降雨天氣過程,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10多個省發生暴雨洪澇災害,部分低洼農田被淹,影響早稻開花結實和成熟收曬、春玉米灌漿結實;棉花、大豆、花生、蔬菜、菸葉等遭受漬澇危害;經濟林果落花落果,畜禽和漁業養殖業等也遭受不同程度損失。

  颱風:夏季,先後有「海貝思」、「威馬遜」、「麥德姆」3個熱帶氣旋登陸影響我國,具有持續時間長、局地風雨強度大的特點。受「海貝思」影響,6月14-17日福建中南部和廣東東部降雨量有100~250毫米,局地達300~440毫米,造成部分農田被淹、魚塘被毀;大風導致部分作物倒伏、果樹落果折枝等。超強颱風「威馬遜」於7月18-19日先後在海南文昌、廣東徐聞和廣西防城港三次登陸我國華南沿海,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四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樹、食用菌生產和水產養殖等遭受嚴重損失,4省154個縣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914千公頃、絕收258千公頃。「麥德姆」是今年首個北上颱風,先後在臺灣、福建和山東登陸,影響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湖南、江蘇、安徽、山東、遼寧、吉林11省(自治區),農作物、經濟林果、水產養殖業遭受不同程度損失,共造成農作物受災190千公頃、絕收13千公頃。

  冰雹、大風: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大風、冰雹發生呈現局地性、分散性的特點,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重慶等地出現局地風雹災害,造成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植株損傷和倒伏、經濟林果落果、蔬菜大棚和牲畜圈舍被毀,農牧業生產遭受一定損失。

  低溫、冷害:8月7-21日長江中下遊出現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其中7-14日長江中下遊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4~6℃,出現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22℃的低溫天氣,導致部分正值開花的水稻授粉不良、結實率下降,棉花落花落鈴、吐絮不暢、伏桃數降低,大棚蔬菜出現爛葉、漚根現象。

  高溫熱害: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華南出現了6~10天,部分地區11~20天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天氣,福建中南部、江西南部等地灌漿成熟期的早稻遭受輕度「高溫逼熟」危害,高溫天氣也不利於花生、甘薯、蔬菜等旱地作物和一季稻、晚稻生長發育。

  四、農業氣象條件展望與建議

  預計今年秋季(2014年9-11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降水南多北少,北方大部地區初霜凍較常年偏晚,氣象條件總體有利於作物灌漿成熟、收曬及秋播生產。內蒙古東南部、東北地區南部、華北、黃淮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1~5成,大部氣溫偏高0.5~2℃,遼寧西部和南部、甘肅東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旱情將持續發展,不利於秋收作物灌漿成熟;新疆北部降水偏多1~5成,有利於土壤增墒,但氣溫偏低0.5~2℃,初霜凍日期偏早3~5天,影響棉花裂鈴吐絮和正常成熟;西南地區東部、江南中西部降水偏多1~5成,易導致低洼農田出現漬澇,不利於玉米、一季稻、晚稻、烤菸等農作物的灌漿成熟、收穫晾曬和適時秋播,但利於庫塘蓄水;江南中西部氣溫偏低,可能出現寒露風天氣,對晚稻授粉結實和灌漿不利。秋季可能有1~2個熱帶氣旋登陸我國沿海,對農漁業生產有不利影響。建議:

  北方農區要加強秋收作物後期田間管理,採取措施促進作物灌漿成熟,及時收穫騰茬。東北地區和北疆地區應根據作物發育期狀況,適時採取促早熟措施,力爭作物正常成熟,防禦低溫霜凍危害;各地應根據作物長勢合理施肥,促進作物籽粒充分灌漿、提高粒重,確保及時收穫騰茬,防止作物貪青晚熟造成不利影響。

  南方晚稻產區要注意採取合理施肥、以水調溫等措施促進晚稻生長發育,提高結實率,防範寒露風天氣的不利影響。

  秋雨較多的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西部等地要注意清溝排水,同時抓住降水間隙,及時收穫成熟作物。

  各地要防範局地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同時還要做好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控工作。沿海地區要提早採取防禦措施,降低颱風給農漁業生產造成的損失。

  (來源:中央氣象臺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氣象局:全國秋收秋種農業氣象服務13日正式啟動
    9月13日,今年第一份《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專報》傳往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中央氣象臺農業氣象專家毛留喜說,秋收秋種期間一旦出現對秋收作物產量形成、秋收秋種進度有明顯影響的連陰雨、霜凍、寒露風等的農業氣象災害時,將提前發出預警,並加密服務頻次,提供逐日服務。    9月10日至10月20日,是我國秋收秋種的主要時段。
  • 我校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中國氣象局固城生態與農業氣象試驗...
    本網訊 9月28日至29日,中國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暨生態與農業氣象學術會在中國氣象局固城農業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舉行。中國氣象局科技司副司長王建林,我校資環學院副院長侯玉峰、首屆全國氣象教學名師、首批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負責人潘學標教授、農業氣象系主任王靖等出席揭牌儀式和學術交流活動。王建林和侯玉峰共同為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揭牌。
  • 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 明確路線圖任務書 2020年全國智慧農業氣象能力建設這麼幹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若馨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全國智慧農業氣象能力建設2020年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推進農業氣象服務規模化、集約化、智慧化、品牌化發展,全力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全年農業再奪豐收。
  • 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 冬小麥赤黴病防治氣象條件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 通訊員李森報導4月3日,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今年第一期《冬小麥赤黴病防治氣象條件預報》,在央視《新聞聯播》後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播出,提醒江漢、江淮南部冬小麥進入赤黴病預防關鍵期,須抓住晴好天氣及時噴藥。
  • 中國氣象局聯合多部門會商春節假日全國天氣 全國大部地區氣象條件總體較好
    2月9日,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2021年春節假日全國天氣預報大會商,綜合研判春節期間(除夕至初六)全國天氣形勢和氣象災害風險,強化部門聯動,紮實做好春節假日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 全國農業氣象觀測現代化建設指導意見出臺
    11月13日,中國氣象局印發《全國農業氣象觀測現代化建設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家戰略對農業氣象觀測的需求,指導做好農業氣象觀測現代化建設工作
  • 氣象精細服務農業病蟲害防治
    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由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農氣提示,如同一聲「發令槍」,拉開從南到北針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攻堅戰。  氣象「瞭望塔」 助春耕「奪天時」  「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
  • 中國氣象局發布13項氣象行業標準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若嘉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網站傳播規範》《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流程》等13項氣象行業標準,涉及防災減災、農業氣象服務、安全生產等多個專業領域,將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8-01-16 16:07 來源:澎湃新聞
  • 安塞區氣象局榮膺「全國氣象科普基地」稱號
    安塞區氣象局榮膺「全國氣象科普基地」稱號 發布時間:2017-03-27 09:36:36 來源: 安塞區政府網站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氣象數據共享範圍不斷擴大  上世紀80年代 氣象部門向民政、國土、環境等十餘個行業部門實時傳輸氣象信息,每日傳輸共享的數據量達600GB。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 中國氣象局: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中新網客戶端5月1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氣象部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到99.6%,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
  • 日照:調整部分農業氣象人工觀測任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成兆金報導 近日從氣測函〔2013〕171號文「觀測司關於調整部分農業氣象人工觀測任務的通知」了解到,全國測墒站除65個農試站仍保留測墒任務外,其餘站點取消土壤水分人工並行觀測任務。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氣發[2007]477號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國務院3號文件和國辦49號文件精神,認真總結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
  • 「藏糧於技」的氣象密碼-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建忠 通訊員 尹彬  眼下,河南大部分地區小麥已經進入灌漿期,這也是小麥質量和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  為確保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河南省氣象局通過開展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格點化農用天氣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預測預警、人工增雨消雹能力提升等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藏糧於技」升級版,助力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使「多彩農業」成為河南的亮麗底色。
  • 中國氣象局擬出臺標準化的公眾氣象服務天氣符號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陳玉明)記者18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規範全國公眾氣象服務天氣符號的應用,中國氣象局即將出臺一套標準化的公眾氣象服務天氣符號。    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減災服務處處長邵俊年說,我國尚沒有統一的公眾氣象服務天氣符號,由於各地文化背景、製作水平、理念表達等方面的差異,現在全國各地不同媒體和氣象部門設計製作出來的天氣符號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氣象局編制一套標準化的公眾氣象服務天氣符號,目的就是使公眾氣象服務更為規範,使普通公眾能更準確地理解與應用氣象信息。
  • 喜訊| 中國農大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入選首批全國氣象教學團隊
    喜訊 | 中國農大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入選首批全國氣象教學團隊 2020-09-27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氣象日現場】氣象局裡觀氣象
    3月23日,家住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的陳大媽一大早和老伴來到了中國氣象局,在氣象局裡的觀測場裡,她一邊聽志願者講解觀測儀器的作用,一邊提出自己的疑問。  陳大媽告訴記者,有一次她在電視上看到氣象先生宋英傑的訪談節目,並對宋英傑講述的通過查看衛星雲圖做預報的事情留下了深刻影響。因此,今年的「3·23」她特地來到氣象局,想問問相關專家,作為普通市民,能否通過衛星雲圖來自己預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