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 2017,33(01): 85-87
作者:J Diabetes編輯部
論著/Original Article
中國人群空腹血糖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關係:一項為期8年的隨訪研究
Association of fasting glucose levels with incident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8-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Fangchao Liu1, Xueli Yang1, Jianxin Li1, Jie Cao1, Jichun Chen1, Ying Li1, Xiaoqing Liu2, Liancheng Zhao1, Chong Shen3, Ling Yu4, Jianfeng Huang1 and Dongfeng Gu1
1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Fuwai Hospital,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2Division of Epidemiology,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and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Guangzhou,3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and4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uji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uzhou, China
【摘要】背景 識別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對於疾病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空腹血糖水平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預測作用。
方法 本研究採用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納入18 610名中國35~74歲成人作為研究對象。採用標準化問卷、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收集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在隨訪期間,收集研究對象的疾病發病狀況等資料。本研究採用Cox比例風險模型,以空腹血糖水平70~99 mg/dl的研究對象作為參照,調整人體測量學指標、社會經濟狀況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傳統危險因素,分析不同的空腹血糖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關係。
結果 本研究平均隨訪7.8年(145 223人年),共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519例。在單因素分析中,空腹血糖受損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增加相關,OR(95%CI)為1.52(1.23,1.88)。經過多因素調整後,低空腹血糖水平組(<70 mg/dl)、空腹血糖受損組(100~125 mg/dl)和糖尿病組[≥126 mg/dl,使用降糖藥物和(或)自報糖尿病病史]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OR(95%CI)分別為1.35(0.84,2.15)、1.02(0.81,1.27)和1.68(1.26,2.23)。空腹血糖受損顯著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多因素調整後OR(95%CI)為3.67(3.20,4.21)。另外,糖尿病與冠心病發病關係的風險比高於腦卒中;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關係存在性別差異和地區差異。
結論 空腹血糖受損與糖尿病發生相關,但不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降低空腹血糖受損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有助於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J Diabetes, 2017,9:14-23)
論著/Original Article
經計算的追加劑量對每日多次注射(CBMDI)療效影響的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多次注射時使用追加劑量計算器對代謝控制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
The Calculating Boluses on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 (CBMDI)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 on metabolic control of adding a bolus calculator to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 in people with type 1 diabetes
María del Rosario Vallejo-Mora1,3,4,5, Mónica Carreira-Soler1,2, Francisca Linares-Parrado1,4, Gabriel Olveira1,3,4, Gemma Rojo-Martínez1,4, Marta Domínguez-López1, María Soledad Ruiz-De-Adana-Navas1,4and María Stella González-Romero1,4
1Endocrinology and Nutrition Department, Málaga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Investigation (IBIMA), Málaga Reg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2Personality, Evalua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School of Psychology,3Medicine and Dermatology Department, School of Medicine, Málaga University, Barcelona,4CIBER of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eases (CIBERDEM),Barcelona, and5Health District of Primary Care, Sevilla, Spain
【摘要】背景 雖然越來越多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每日多次注射(multiple daily injection,MDI)治療時開始使用胰島素追加劑量計算器,但是很少有研究調查其對血糖控制有何影響。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調查在強化治療時加用這種設備是否可以進一步改善代謝控制情況。
方法 這是一項在接受強化治療的受試者中進行的為期4個月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使用追加劑量計算器的患者(Cb組)與不使用(Co組)患者之間的差異。評估了代謝控制、對低血糖的恐懼感以及治療接受度。
結果 共有70例患者完成了這項研究(Cb組42例,Co組28例)。Cb組與Co組患者的HbA1C都有顯著的下降[分別下降了-7 mmol/mol (-0.7%)與-4 mmol/mol (-0.4%)]。2組間在基線或者研究結束時的HbA1C,以及研究結束時的HbA1C降幅和血糖降幅以及血糖水平變化都沒有顯著性差異。在Cb組中代謝控制良好[HbA1C<58 mmol/mol (7.5%)]的患者數量(從16.7%增加到40.5%)顯著增多,但是在Co組中卻沒有。只有在Cb組中患者的低血糖事件發生率才有輕度但顯著的下降。研究結束時患者對低血糖的恐懼感沒有變化。患者都能夠很好地接受追加劑量計算器。
結論 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MDI強化治療加用追加劑量計算器後,代謝控制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並且低血糖事件的發生率也有輕度的下降。對照組患者的代謝控制也得到了改善。
(J Diabetes, 2017, 9: 24-33)
論著/Original Article
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後空腹血糖控制充分但HbA1C未達標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徵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on basal insulin therapy with adequate fasting glucose control who do not achieve HbA1C targets
Manel Meta-Cases1,2,5, Dídac Mauricio1,4,5and Josep Franch-Nadal1,3,5
1Jordi Go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Primary Care (Institut Universitari d′Investigació en Atenció Primària Jordi Gol),2Primary Health Care Centre La Mina,3Primary Health Care Centre Raval Sud, Institut Català de la Salut, Barcelona,4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Nutrition, Hospital Germans Trias i Pujol, Badalona, Spain, and5Biomedical Research Network in Diabetes and Associ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 Biomédica en Red de Diabetesy Enfermedades Metabólicas Asociadas -CIBERDEM-). Instituto de Salud Carlos III, Madrid, Spain
【摘要】背景 當前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調查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後空腹血糖(FPG)水平(<130 mg/dl)得到了充分控制但HbA1C卻沒能達標(<7%;<53 mmol/mol)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徵。
方法 這是一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的橫斷面研究,患者年齡範圍為31~90歲,既往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於2010年期間登記於SIDIAPQ初級保健電子資料庫。
結果 在2010年的126 811例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中有9 899例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中效胰島素(NPH)、地特胰島素或者甘精胰島素]。在這些受試者中,有23.5%(n=2 322)達到了最佳FPG控制水平(<130 mg/dl)但HbA1C卻沒能達標(>7%)。在充分控制組與非充分控制組中平均HbA1C值分別為8.15%(65.6 mmol/mol)與6.31%(45.5 mmol/mol)。FPG得到控制但是HbA1C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與2個血糖目標都得到最佳控制的患者(17.8%)相比,前者的2型糖尿病病程更長(分別為11.6與9.9年),收縮壓(分別為138.2 mmHg與136.3 mmHg)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別為104 mg/dl與99 mg/dl)更高,並且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也更高(分別為24.8%與18.2%)(P<0.05)。多元分析結果表明血糖控制欠佳只與年齡更小正相關。
結論 有四分之一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難以達到推薦的HbA1C目標,儘管他們的FPG水平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控制。就像一些指南所說,為了控制餐後血糖的偏移醫護人員應該更關注這些患者餐後血糖的測定與強化治療。
(J Diabetes, 2017, 9:34-44)
論著/Original Article
病程40年以上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 40 years
Tingting Song1, Yingying Luo3, Xuhui Wang2, Jing Li1, Qian Han1, Hong Zhu1, Wei Zhao1, Weidong LiI,3, Zhong Sun1and Xilin Yang1
1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enter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and3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China
【摘要】背景 2型糖尿病可以縮短10~12年的預期壽命,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年齡在不斷提前的情況下仍不乏長期存活的患者。然而,病程在4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極長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
方法 本研究從錄入"中國糖尿病糖化監測網"的582 77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篩選出病程40年以上的患者157例。分別以(1)就診日期、就診醫院、性別和(2)年齡、就診醫院、性別為匹配條件,組織了2個1∶1匹配的病例對照研究,病程4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病例組,病程不到4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2個病例對照研究分別使用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獲得極長病程的比值比及95%置信區間(OR,95%CI)。
結果 極長病程(40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5±10)歲,平均診斷年齡為32歲,中位病程為41年。2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均顯示,病程40年以上組患者發生高血糖和冠心病的風險較短病程組分別高6.31(95%CI 1.89~21.09)倍和2.18(95%CI 1.01~4.70)倍。然而,與短病程組相比,病程4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異常、糖尿病腎病和腦卒中發生風險並沒有統計學差異。
結論 病程4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高血糖和非致死性冠心病的風險較高,而糖尿病腎病發生風險並沒有顯著增高。提示需進一步研究,以明確是否病程4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長期生存與糖尿病腎病發病風險未顯著增加有關。
(J Diabetes, 2017,9:45-52)
編者按/Editorial
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類治療藥物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approaches
Zachary Bloomgarden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在過去的40年時間裡全世界範圍內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已經翻了四番,國際糖尿病聯盟預計全世界成人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將從2015年的4.15億增加到2040年的6.42億。雖然超過幾十年的隨訪結果已經證實了糖尿病確實就是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風險的等危症,這個診斷可使患者的死亡率風險急劇上升,與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或者中風病史相似,因此可以得出如下推論,那就是對糖尿病的基本特徵(高血糖)進行適當治療可降低CV風險,為什麼會如此推論呢?在包括了數十年的擴展觀察的研究試驗中,基線時沒有CV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必定會有這樣的獲益,無論是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還是1型糖尿病患者。然而,在基線時就有高CV風險或者潛在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觀察超過2~5年後,一般來說都不能夠證實降糖幹預措施具有CV獲益作用,雖然最近的研究表明確實有一些降糖藥物可能與非血糖方面的CV獲益有關。尋求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的必要性不能夠被過度誇大,我們意識到應該進行在CV併發症發生前的數十年裡就開始治療的長期研究。隨著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使用的日益增多,在眾多的治療藥物中考慮這類藥物適合哪些患者非常重要。
(J Diabetes, 2017, 9:5-7)
關於我們
《Journal of Diabetes》是國際著名出版集團Wiley出版的糖尿病英文期刊,是中國糖尿病學界第一本被SCI收錄的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為2.5。該刊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教授和美國Mount Sinai醫學院Zachary Bloomgarden教授擔任主編,致力於將中國糖尿病醫生和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傳遞到國際糖尿病學界,同時及時將國際最新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內,促進糖尿病研究的進一步良性發展。期刊編輯部
Ms Imelda Lee,Editorial Assistant
Email: jodiabetes@gmail.com
Tel: 02164370045 ext 611566
Fax: 021 64151361